缩略图

工业互联网下机电设备的远程监控与智能管理

作者

班超

合肥信息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安徽合肥 230000

一、引言

机电设备是工业生产核心资产,其运行状态关乎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与企业效益。传统工业生产中,机电设备管理依赖人工巡检与定期维护,存在响应不及时、故障预警滞后、运维成本高等问题。随着工业互联网技术发展,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实现机电设备远程实时监控与智能管理成为必然。工业互联网打破信息孤岛,构建全生命周期设备管理体系,助力企业高效生产与可持续发展。

二、传统机电设备管理的痛点分析

(一)监控方式滞后,故障响应不及时

传统机电设备监控以人工现场巡检为主,周期固定且易疏漏,无法实时获取运行数据。设备异常时,常需巡检发现或停机后才处理,导致故障处理延迟,影响生产进度。如制造业生产线,关键机电设备异常未及时处理,可能致整条生产线停工,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二)维护模式粗放,资源浪费严重

传统维护采用定期模式,不管设备实际状态,按固定周期维护。这易造成过度维护,浪费资源,还可能因维护不及时致设备故障。数据统计显示,传统定期维护约 30% 工作过度,约 20% 设备故障因维护不及时,降低维护经济性与有效性。

(三)数据孤岛现象突出,管理决策缺乏依据

传统管理中,不同设备数据分散于各自控制系统,缺统一采集与管理平台,数据难整合分析,无法为管理决策提供全面准确依据。管理人员凭经验决策,降低决策科学性与合理性。

三、工业互联网下机电设备远程监控与智能管理系统架构设计

基于工业互联网的系统整合多种技术,构建 “感知 - 传输 - 分析- 应用” 全流程管理体系,实现机电设备实时监控、智能预警、精准维护与高效管理。系统架构分硬件感知层、网络传输层、平台应用层。

(一)硬件感知层:实现设备运行数据全面采集

传感器:依设备类型与监控需求选传感器,如温度、振动、电流、电压、压力传感器等,采集关键运行参数。如电机监控,振动传感器可发现轴承磨损等隐患,温度传感器防电机过热损坏。

智能仪表:采集流量、液位、功率等参数,具备存储与传输功能,实时上传数据至采集模块,如智能流量计等。

数据采集模块:汇总、预处理与转换传感器及仪表数据,将模拟信号转数字信号,通过接口与网络传输层相连。常用 PLC、DTU 等,支持多种通信协议,兼容不同设备。

(二)网络传输层:保障数据安全稳定传输

通信方式:采用 “有线 + 无线” 混合通信。工业以太网用于固定且数据量大、实时性要求高的设备,传输速率高、延迟低。无线通信技术如 4G/5G、LoRa、NB - IoT 用于移动或不便布线场景。4G/5G 高速率、广覆盖、低延迟;LoRa 与 NB - IoT 低功耗、远距离、大连接。

边缘计算节点:设置边缘计算节点,对数据初步处理分析,如过滤、检测异常、压缩数据,减少传输量,降低带宽压力,提高实时性。简单故障预警与控制指令可在节点实现,提升响应速度。

(三)平台应用层:实现设备智能管理与决策支持

设备实时监控模块:通过可视化界面实时展示设备运行参数、状态与位置,支持多设备与单设备查询。设备异常时声光报警,显示异常参数与故障位置,方便管理人员掌握情况。

故障预警与诊断模块: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算法,分析数据建立故障预警与诊断模型。对比正常与实时数据,识别异常趋势预警。故障发生时,结合历史与专家知识库诊断原因、类型与位置,给出处理建议,提高处理效率。如电机故障预警模型准确率超 90% 。

维护管理模块:实现维护智能化与精准化,含计划制定、任务分配、记录管理等功能。依设备数据与预警信息制定个性化计划,避免过度与不及时维护。系统分配任务并跟踪进度,维护后记录信息形成档案。还支持备件库存管理,不足时提醒补货。

数据分析与报表模块:多维度分析设备运行、故障、维护数据,生成报表。挖掘运行规律、故障特点与维护需求,为决策提供支持。如分析故障报表优化设备设计,分析成本报表控制费用。

四、工业互联网下机电设备远程监控与智能管理的应用成效

以大型制造企业为例,引入系统管理关键机电设备 1 年,成效如下:

(一)提升设备运行效率,减少生产停机时间

实时监控与预警使企业能及时处理设备异常,故障停机时间减少40% ,运行效率提升 15% 。如电机监控中,提前预警避免停机,保障生产线连续运行。

(二)降低设备运维成本,提高维护经济性

精准维护避免过度维护,降低故障维修成本。维护费用降低25% ,备件消耗减少 30% ,人工成本减少 20% 。如减速器维护周期调整,减少维护成本。

(三)优化管理决策,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统一数据平台与分析功能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分析报表发现问题并优化,提升生产线效率 10% 。可视化与自动化流程减少人工工作量与失误,提升管理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

五、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一)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提升系统智能化水平

未来,人工智能在机电设备管理将深度应用。深度学习提高故障诊断准确率与泛化能力,强化学习优化维护策略。结合数字孪生构建虚拟模型,实现全生命周期虚拟仿真与管理,提升智能化。

(二)数据安全技术不断加强,保障系统稳定运行

数据量增加与价值提升使数据安全问题凸显。未来将加强加密、访问控制、备份恢复等技术应用,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人员培训,保障系统稳定。

(三)多领域融合应用,拓展系统应用范围

系统将向多领域融合发展,与智能制造、物流、能源管理等结合,实现跨领域数据共享与协同。如与生产管理系统融合优化计划,与能源管理系统结合优化配置,实现绿色生产。

六、结论

工业互联网为机电设备的远程监控与智能管理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有效解决了传统设备管理中存在的监控滞后、维护粗放、数据孤岛等问题。通过构建 “硬件感知层 - 网络传输层 - 平台应用层” 的系统架构,实现了机电设备运行数据的全面采集、安全传输与智能分析,为设备的实时监控、故障预警、精准维护与管理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实际应用案例表明,该管理模式能够显著提升设备运行效率、降低运维成本、优化管理决策,为工业企业的智能化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磊 , 宋维勇 , 赵常亮 .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化机电设备远程监控与管理研究 [J].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2024,(18):49-51.

[2] 杜仲栋 . 远程控制和物联网技术在工业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J]. 中国设备工程 ,2023,(12):190-192.

[3] 张 振 . 工 业 互 联 网 与 智 能 制 造 下 自 动 化 技 术 研究 [J]. 新 型 工 业 化 ,2022,12(03):10-12.DOI:10.19335/j.cnki.2095-6649.2022.0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