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中群众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策略
曲吉
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文化和旅游局,西藏,墨竹工卡县, 850200
引言
群众文化资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民俗活动、传统技艺、民间艺术、口头文学等丰富内容,承载着地域文化特色与民众生活智慧,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与旅游开发潜力。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将群众文化资源融入旅游开发,既能丰富旅游产品内涵、提升旅游吸引力,又能为群众文化资源的传承提供新载体。然而,当前部分地区在旅游开发中存在重利用、轻保护的现象,导致群众文化资源出现失真、退化甚至消亡的风险。因此,深入研究旅游产业中群众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策略,平衡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旅游产业中群众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现存问题
(一)资源保护力度不足,存在失真与退化
部分地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对群众文化资源的保护缺乏系统性规划,未充分调研资源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便盲目进行商业化改造。为迎合游客喜好,随意简化、改编传统民俗流程与民间艺术形式,导致群众文化资源的原真性受损;同时,过度旅游开发带来的外来文化冲击,使年轻一代对本土群众文化的认同感降低,传统技艺传承断层,部分稀缺群众文化资源面临失传风险,资源的文化价值被削弱。
(二)利用方式单一,缺乏深度融合
当前群众文化资源在旅游中的利用多停留在表面形式,缺乏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多数地区仅将群众文化资源作为旅游景区的 “点缀”,如在景区内安排简单的民俗表演、售卖传统手工艺品,未能将文化内涵融入旅游体验的全流程;旅游产品设计同质化严重,未结合地域特色与游客需求打造个性化、沉浸式的文化旅游产品,导致群众文化资源的吸引力难以充分发挥,无法形成持续的旅游竞争力。
(三)协同机制缺失,主体参与度不足
群众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涉及政府、企业、社区居民、文化传承人等多个主体,但当前缺乏有效的协同合作机制。政府部门在资源规划与监管中的统筹作用未充分发挥,企业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资源保护,社区居民与文化传承人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不高,且未获得合理的利益分配,导致各方主体权责不清、利益失衡;同时,缺乏专业的文化旅游运营团队,对群众文化资源的挖掘、包装与推广能力不足,制约了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成效。
二、旅游产业中群众文化资源的保护策略
(一)开展系统普查,建立资源保护档案
加强群众文化资源的基础保护工作,组织专业团队开展全面普查,对区域内的民俗活动、传统技艺、民间艺人等资源进行详细登记,记录资源的历史渊源、表现形式、传承现状等信息;运用数字化技术建立群众文化资源数据库,对稀缺资源进行影像录制、文字整理与数字化存储,构建动态更新的资源保护档案,为资源的后续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避免因人为或自然因素导致资源流失。
(二)坚持原真性保护,推动活态传承
在旅游开发中坚守群众文化资源的原真性,制定资源保护标准,明确民俗活动、传统技艺的核心流程与文化内涵,禁止过度商业化改造;注重培养文化传承人,通过设立传承基地、提供资金扶持、开展技艺培训等方式,鼓励民间艺人收徒传艺,同时在学校开展本土文化教育,提升年轻一代对群众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推动群众文化资源以 “活态”形式传承下去,保持资源的生命力。
(三)划定保护区域,优化开发边界
结合旅游开发规划,划定群众文化资源的核心保护区域与适度开发区域,在核心保护区域内严格限制旅游活动,保护资源的原生环境;在适度开发区域内合理控制旅游开发强度,避免大规模商业建设破坏文化生态;同时,制定资源保护应急预案,针对旅游开发中可能出现的资源受损问题,提前制定应对措施,确保群众文化资源在旅游开发中得到有效保护。
三、旅游产业中群众文化资源的利用路径
(一)打造沉浸式文化旅游产品
深化群众文化资源与旅游产品的融合,设计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依托民俗活动打造主题旅游场景,让游客参与传统节庆的筹备、表演等环节,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结合传统技艺开发手工体验课程,如陶艺制作、传统纺织等,让游客在动手实践中深入了解技艺流程;利用数字技术打造虚拟文化体验空间,通过 VR、AR 技术还原传统生活场景,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感,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二)创新文化旅游业态,延伸产业链条
推动群众文化资源与多业态融合,拓展旅游产业价值链。将传统饮食文化与旅游餐饮结合,开发特色民俗美食;将民间艺术与旅游文创结合,设计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如传统图案的服饰、饰品等;将民俗故事与旅游演艺结合,打造原创文化舞台剧,丰富旅游夜间经济业态;通过业态创新,实现群众文化资源的多元转化,提升资源的经济价值与市场竞争力。
(三)加强品牌建设,拓宽推广渠道
注重群众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挖掘资源的独特文化价值,提炼品牌核心卖点,形成具有辨识度的文化旅游品牌;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品牌推广,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展示群众文化资源的魅力,吸引潜在游客;加强区域文化旅游合作,联合周边地区推出群众文化旅游线路,举办文化旅游节、民俗博览会等活动,提升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推动群众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旅游产业中群众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政府部门出台专项政策,明确群众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目标、任务与扶持措施,将资源保护纳入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设立文化旅游发展基金,对开展群众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旅游开发中各方主体的行为,保障文化传承人、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为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政策保障。
(二)构建多方协同机制
建立政府、企业、社区居民、文化传承人共同参与的协同机制,明确各方权责与利益分配方式。政府负责统筹规划与监管,企业负责旅游项目的运营与投资,社区居民与文化传承人参与资源开发与文化展示,并获得合理的利益分成;成立文化旅游协调机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资源保护与利用中的问题,形成多方联动、互利共赢的局面。
(三)培育专业人才队伍
加强文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与高校合作开设文化旅游相关专业,培养兼具文化素养与旅游运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对现有旅游从业人员开展群众文化知识培训,提升其对资源的保护意识与服务水平;引进专业的文化旅游策划、营销团队,提升群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推广能力,为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人才支撑。
结束语
旅游产业中群众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一项兼顾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系统工程。通过开展系统保护、创新利用路径、完善保障机制,既能守护群众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又能充分发挥其旅游开发潜力,实现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未来,需持续探索旅游产业与群众文化资源融合的新模式,不断优化保护与利用策略,让群众文化资源成为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在旅游开发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参考文献
[1] 田永清 . “文化 + 旅游 + 体育”融合发展的转型之路[J]. 前进 , 2018, (02): 45-46.
[2] 陆园. 通过科尔沁民俗文化资源重塑当地旅游形象[J]. 科技展望 , 2015, 25 (32): 240.
[3] 袁泽清 . 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集体产权的法律保护 [J].贵州民族研究 , 2014, 35 (01): 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