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麻雀》为载体挖掘写作智慧 赋能小学 “生活万花筒”习作教学
陈燕
江苏省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遵循 “单元整组” 理念,将第五单元定为 “生活万花筒” 习作主题,旨在引导学生 “观察生活、记录美好”,搭建 “生活与写作” 的桥梁。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麻雀》,以 “老麻雀勇救小麻雀” 的简短叙事,既传递 “爱的力量超越生死” 的深刻主题,又暗藏 “设计巧合推动情节”“细节刻画塑造形象”“结尾升华深化主题” 的写作智慧。本文结合《麻雀》教学设计与实践,探讨如何将文本写作技巧转化为学生习作能力,让学生读懂课文的同时,学会用文字 “描绘生活中的花”。
一、单元整体导入:搭建 “生活与文本” 的联结桥梁
单元整体导入是 “以文促写” 的基础,核心是唤醒学生生活观察意识,建立 “文本范例” 与 “自我表达” 的关联,让学生明白 “写作源于生活,文本是生活的艺术再现”。
(一)解读 “生活万花筒”,唤醒观察自觉
教学伊始,教师以单元主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拆解 “生活万花筒”内涵:“‘万’代表生活的多样,‘花’代表其中的美好 —— 可能是一件有趣的事、一份温暖的情,或是一个意外的发现。” 随后列举 “爷爷戒烟了”“捉蚊趣事”“照片里的温暖” 等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追问 “这些事件中的‘花’是什么?”
让学生自主提炼 “爷爷戒烟的毅力”“捉蚊的童真”“照片背后的亲情”。
此环节打破学生对 “写作素材” 的刻板认知,使其意识到 “生活中的‘花’并非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藏在日常点滴中的小美好”,进而主动开启 “观察生活” 的视角,为后续写作积累素材。
(二)链接单元文本,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单元编排逻辑:“从三年级开始,每册第五单元都是‘习作单元’,本单元有 2 篇课文、2 篇例文,均为中外作家‘观察生活、描绘美好’的典范 —— 他们不仅能发现生活中的‘花’,还能用技巧让‘花’在文字中绽放。”
接着引入《麻雀》及作者屠格涅夫,抛出问题:“屠格涅夫是世界级大作家,擅长写深刻的小说,为何会专门写一只小麻雀?这只小麻雀的故事里,藏着怎样的‘花’?” 通过悬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同时暗示 “平凡事物中藏着写作的大智慧”,为后续挖掘文本写作技巧埋下伏笔。
二、挖掘 “巧合” 设计:让叙事更具情节张力
“无巧不成书” 是叙事性文本的核心规律,《麻雀》的情节推进完全依赖 “巧合” 串联,这些 “巧” 既让故事充满吸引力,又让 “弱小对抗强大” 的冲突真实可信。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发现 “巧”、理解 “巧”,并学会在写作中设计 “巧”。
(一)解读文本中的 “巧”:情节推进的关键
教师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画 “让故事更意外、更紧张的‘巧事’”,并结合文本细节分析:相遇之巧,猎狗原本 “跑着”,却 “突然放慢脚步”,恰好嗅到落地的小麻雀 —— 此 “巧” 开启故事冲突;危机之巧,小麻雀 “刚刚出生不久”,本应在巢中安全成长,却被 “猛烈的风突然吹到地上”—— 此 “巧” 放大小麻雀的弱小;救援之巧,就在猎狗逼近小麻雀时,老麻雀 “突然从一棵树上飞下来”,恰好出现在附近此 “巧” 让救援及时发生;转折之巧,猎狗在麻雀眼中 “庞大而凶恶”,却被老麻雀的姿态 “吓愣住,后退了”—— 此 “巧” 凸显 “爱的力量”。
教师特别强调文中两次 “突然” 的作用:“‘突然’打破常规节奏,制造意外感,若没有这些‘巧’,故事将毫无吸引力。”
(二)联结生活中的 “巧”:素材积累的路径
理解文本中的 “巧” 后,教师引导学生迁移到生活:“屠格涅夫的‘巧’是打猎时的偶遇,你们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巧遇’?” 学生分享后,教师讲述 “生活中的‘巧’不是虚构的,需用心观察 —它可能是一次意外的相遇、一个偶然的发现,甚至是一个小小的‘麻烦’。只要记住这些‘巧’,写作时就不会‘没东西可写’。
(三)实践设计 “巧”:写作技巧的迁移
教师以 “爷爷戒烟了” 为范例,呈现预设片段:“周六中午,同学小王约我 12 点在万象汇门口等,一起去玩。爷爷不放心,亲自送我过去。不一会,小王来了,从他外公电瓶车上下来。两个老人同时认出了对方,年轻时候是老邻居。外公拿出一盒烟,爷爷自然地接过来点上。”随后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 “巧”,再让学生以自身生活事件为基础,“用简洁的语言设计 3 个‘巧’”,通过 “范例分析 — 自主设计”,学生逐渐掌握 “巧” 的设计逻辑:“巧要符合生活实际,不能刻意;巧要服务于主题,能推动情节或凸显情感。”
三、打磨精彩段落:以细节刻画赋予文字温度
精彩段落是文章的 “灵魂”,《麻雀》中老麻雀的形象深入人心,关键在于屠格涅夫对 “动作、声音、心理” 的细腻刻画。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 “读懂细节背后的情感”,并学会用 “多感官描写 + 修辞运用” 让段落 “生动起来”。
(一)文本细读:聚焦 “动作、声音、感受” 的融合
教师让学生默读 “老麻雀救子” 的核心段落,圈画 “能体现老麻雀情感的动作和声音”关键信息,再通过追问引导深度解读,如 “石头”比喻体现老麻雀的决绝,“发抖” 与 “坚定” 的矛盾展现真实情感,此外,教师展示 “挓挲羽毛” 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理解:“‘挓挲羽毛是老麻雀在‘虚张声势’,也是它做好搏斗准备的姿态。”
(二)实践运用:将 “看、听、想” 融入段落
以 “爷爷接烟” 片段为例,引导学生补充 “看、听、想” 的内容,告知学生写作时加入细节、声音、想法和修辞,文字会更有温度,再让学生补充自身 设计的 “巧合” 为基础,补充细节片段,教师通过 “个别指导 + 集体点评”,修正 “细节空洞” 问题。
四、优化结尾升华:实现 “豹尾” 的情感张力
“凤头豹尾” 是优质文章的标准,结尾既要收束情节,更要升华主题。《麻雀》原文结尾被教材删减,教学中需通过 “文本对比 — 方法归纳 — 实践创作”,引导学生设计 “有力量的结尾”。
(一)文本对比:感受结尾的深化作用
教师先呈现教材版结尾:“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再展示原文被删减的两段:“是啊,请不要见笑。我崇敬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儿,我崇敬它那种爱的冲动和力量。爱,我想,比死和死的恐惧更强大。只有依靠它,依靠这种爱,生命才能维持下去,发展下去。”
通过对比,学生明显感受到:教材结尾仅完成 “情节收尾”,原文结尾则将事件上升到 “爱的力量超越生死” 的普遍主题。教师总结:“好的结尾就像‘豹尾’,看似简短,却有力量,能让读者‘心里一动’。”
(二)单元迁移:归纳 “豹尾” 的设计方法
教师引导回顾单元内其他课文的结尾,归纳方法:《游天都峰》通过人物对话,提炼情感(勇气的相互鼓舞);《我家的杏熟了》直接总结道理(分享的意义);
《小木船》延伸事件价值(友谊的珍藏)。结尾升华无需 “喊口号”,可从 “情感提炼”“道理总结”“价值延伸” 三个角度入手。
(三)实践创作:为习作设计 “豹尾”
教师让学生以 “爷爷接烟” 的片段为例,尝试设计结尾,优秀案例如下:“看着爷爷手中燃着的烟,我没有立刻说什么。后来爷爷主动跟我说:‘看到老邻居太激动,忘了戒烟的事了。以后你监督我,咱们一起加油。’那一刻我明白,生活中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只要有决心,哪怕偶尔‘回头’,也能继续向前 —— 这或许就是‘爷爷戒烟这件事里,最珍贵的‘花’。”(情感 + 道理)
这些结尾既收束情节,又提炼主题,实现 “豹尾” 的力量。
《麻雀》教学实践表明,小学作文教学需以文本为范例、生活为源泉、实践为路径。教师应挖掘文本写作智慧,引导学生读懂写作,让学生在记录生活中学会写作、热爱生活、主动思考,实现写作 “表达自我、记录成长” 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