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协调视域下吉林省省域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使命定位、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刘艳红
吉林警察学院
一、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三教”即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和继续教育,它们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终身教育体系。吉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农业大省,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在“三教”协调视域下加强省域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对于提升吉林省职业教育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旨在明确“三教”协调视域下吉林省省域职业教育体系的使命定位,剖析其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路径。理论上,丰富和完善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理论体系;实践上,为吉林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职业教育政策、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决策参考,有助于提高吉林省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二、“三教”协调与省域职业教育体系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三教”协调的内涵
“三教”协调是指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和继续教育之间在目标、内容、方法、资源等方面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它强调三种教育类型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打破教育类型之间的壁垒,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二)省域职业教育体系的定义
省域职业教育体系是指在省级行政区域内构建的职业教育发展系统,包含中职、高职、职业本科等多层次办学机构,以及相关的政府管理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业单位。这一体系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通过系统化的制度设计和资源整合,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功能的有机统一。其突出特征表现为:系统性——各要素相互衔接形成完整育人链条;开放性——校企深度融合、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区域性——立足地方产业需求,服务区域发展战略。该体系的建设旨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理论基础
本研究主要基于终身教育理论、协同理论和教育公平理论。终身教育理论强调教育应贯穿人的一生,为个体提供持续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三教”协调正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协同理论认为,系统内各要素之间通过相互协作和配合,能够产生协同效应,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促进“三教”协同发展可以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教育公平理论要求保障每个人都能平等地接受教育,“三教”协调有助于打破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为不同群体提供适合的教育服务。
三、“三教”协调视域下吉林省省域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使命定位
(一)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农业大省,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省域职业教育体系应紧密围绕吉林省的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大量适应产业变革和技术创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通过优化专业设置、加强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为吉林省的汽车制造、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以及新兴产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促进教育公平
吉林省地域辽阔,城乡、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省域职业教育体系应充分发挥其开放性和灵活性的优势,为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群提供平等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通过加强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建设、开展面向社会成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三)推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
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构建省域终身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打破类型壁垒,通过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的有机衔接,搭建人才成长的 " 立交桥 "。具体而言,应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建立省级学分银行制度,制定统一的学习成果认证标准,实现不同类型教育间的学分互认与积累;二是完善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衔接机制,探索 "1+X" 证书制度与学历教育的融通路径;三是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支持学习者根据需求灵活组合学习内容;四是建设数字化学习平台,整合各类优质教育资源,为终身学习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制度创新和资源整合,最终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
四、“三教”协调视域下吉林省省域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三教”协同机制不完善
目前,吉林省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和继续教育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各部门、各机构之间沟通不畅、协调困难。在政策制定、资源整合、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难以形成工作合力。例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缺乏衔接,导致学生在升学和就业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
(二)资源整合困难
吉林省职业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优质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和部分重点院校,农村和基层职业院校资源相对匮乏。同时,“三教”之间的资源难以实现共享和优化配置,存在重复建设和浪费现象。例如,职业院校的实验实训设备和普通高校的科研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整合,影响了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科研成果的转化。
(三)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吉林省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存在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一方面,职业院校教师大多来自普通高校,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难以胜任实践教学任务;另一方面,继续教育领域的教师培训体系不完善,教师的专业发展机会有限,影响了继续教育质量的提升。此外,“三教”之间教师的交流与合作较少,不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社会认可度不高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仍然较低,认为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毕业生就业前景不如普通教育毕业生。这种观念导致家长和学生不愿意选择职业教育,职业院校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下降。同时,企业在招聘人才时也往往更倾向于普通高校毕业生,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认可度不高,影响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
五、国内外“三教”协调与省域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经验借鉴
(一)国外经验借鉴
德国 " 双元制 " 职业教育体系以其独特的校企合作模式闻名于世。该体系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实现了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的深度融合,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中交替成长。德国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资格认证框架,有效衔接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体系,为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畅通的发展通道。在继续教育领域,德国构建了覆盖各行业的培训体系,形成了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这种系统化、规范化的职业教育模式,不仅培养了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二)国内实践探索
广东省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通过制定专项政策法规,建立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衔接的制度框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资源整合方面,构建了省级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共同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同时,积极发展继续教育,打造数字化学习平台,为终身学习创造条件。这些改革创新举措,有效提升了职业教育质量和社会认可度,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六、“三教”协调视域下吉林省省域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优化路径
(一)完善" 三教" 协同机制
推进 " 三教 " 协同发展需要构建系统化的工作机制。建议成立由教育部门牵头,人社、工信等部门参与的 " 三教 " 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建立跨部门协调平台,通过定期会商、联合督导等方式,解决政策衔接、资源配置等关键问题。重点完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的学分互认和学历衔接机制,打通人才成长通道。同时,建立 " 三教 " 协同发展评估机制,将协同成效纳入相关部门绩效考核,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通过制度创新,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联动的" 三教" 协同发展新格局。
(二)加强资源整合与共享
优化 " 三教 " 资源配置是实现协同发展的重要路径。要着力构建开放共享的资源整合机制,重点加强三个方面的建设:一是完善基础设施投入机制,重点支持农村和欠发达地区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建设现代化实训基地和智慧教室;二是打造省级资源共享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整合职业院校的实训设备、普通高校的实验室资源以及继续教育机构的优质课程,实现跨区域、跨类型的资源共享;三是深化产教协同,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共享实训中心、研发基地等平台,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同时,要建立科学的资源使用评价体系,定期开展资源使用效益评估,确保资源投入产出最大化。通过构建 " 共建、共享、共赢 " 的资源配置新格局,推动 " 三教 " 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推进 " 三教 " 协同发展的关键支撑。要着力构建系统化的教师发展体系,重点完善 " 双师型 " 教师培养机制,建立健全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强化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要优化教师培训体系,建设专业化的教师发展中心,为教师提供分层分类的培训支持。创新教师管理机制,打破体制壁垒,推动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和继续教育教师资源的合理流动与优势互补。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建立产业导师制度,促进企业技术人才与学校教师的双向交流。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将参与跨领域教学、开展协同育人等工作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激发教师参与 " 三教 " 协同的内生动力。通过构建培养、培训、评价、激励的全链条支持体系,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协同育人能力,为" 三教" 融合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四)提高社会认可度
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构建多方协同推进机制。在舆论引导方面,要创新宣传方式,通过新媒体平台全方位展示职业教育办学成果,讲好技能成才故事。政策支持上,建议设立 " 技能大师 " 等荣誉称号,完善技术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制度,提升其社会地位。质量保障方面,建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定期发布职业教育质量报告。用人机制上,推动企业建立技能等级与薪酬待遇挂钩的制度,实现技术工人体面就业。在升学通道方面,完善 " 职教高考 " 制度,扩大应用型本科招收中高职毕业生比例。同时,要营造尊重技能、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文化,改变 " 重普教、轻职教 " 的传统观念。通过政府、学校、企业、媒体等多方协同发力,构建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生态,让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人才成长的重要通道。
七、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在“三教”协调视域下,对吉林省省域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使命定位、现实困境和优化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表明,吉林省省域职业教育体系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和推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使命定位。然而,目前面临着“三教”协同机制不完善、资源整合困难、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和社会认可度不高等现实困境。通过完善协同机制、加强资源整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提高社会认可度等优化路径,可以有效提升吉林省省域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水平。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三教”协调的具体模式和方法,以及如何更好地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融入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同时,可以加强对吉林省省域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成效的跟踪评估,及时调整和完善优化路径,为吉林省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指导。此外,还可以开展跨区域的比较研究,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推动吉林省省域职业教育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特色和优势。
参考文献
[1] 王芳 , 卿江萍 . 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 三教” 协同创新机制构建:理论、困境与突破 [J]. 大视野 , 2025, (03): 44- 50.
[2] 于磊 . 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及行动路径研究 [J]. 山西青年 , 2025, (03): 12- 14.
[3] 徐超 . 数字化时代“ 三教” 协同创新推进区域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 [J]. 中国管理信息化 , 2025, 28 (03): 226- 228.
作者简介: 刘艳红,1982 年 6 月 16 日,吉林长春,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项目基金 1:2025 年度吉林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 三教” 协调视角下省域职业教育体系优化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5ZCZ034
项目基金2: 2025 年度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重点课题《生成式人工智能视域下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潜力挖掘与功能发挥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GJX 25C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