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斑病月季生理生化变化特征
杜俊宝 刘立勇 王秀东 王爱霞 郑亮 张璐 王欣慧 苏方亮 高飞 牟俊华 陈晋
德州市园林绿化服务中心 山东德州 253000
前言
月季(Rosahybrida)是中国十大花卉之一,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观赏植物之一[1],在我国及全球花卉园艺市场中占重要比重[2]。月季黑斑病(DiplocarponrosaeWolf.)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世界性病害,严重影响月季的观赏价值和商品价值,限制了其推广和应用。试验以不同抗性品种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品种不同时期叶片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特征,以期为摸清月季体内生理生化代谢与黑斑病抗性的关系,为下一步月季品种选育及月季抗黑斑病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月季;黑斑病;生理生化
中图分类号:S685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背景
月季黑斑病是由蔷薇盘二孢引起、发生在月季上的病害。为害叶片,也侵染叶柄和嫩梢。病初期在叶片正面出现紫褐色至褐色小点,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褐色病斑,直径1-12毫米,病斑边缘呈放射状。发病后期叶片变黄,病斑中央灰白色,其上着生黑色小粒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病害严重时,植株中下部叶片全脱落,仅留下顶端几片绿叶。
月季黑斑病在多雨、多雾、多露、雨后闷热、通风透气不良等高湿条件发病严重。德州地区6月初开始发病,8月-9月为发病盛期。
2试验目的
为有效减轻月季黑斑病对月季景观造成破坏,节约经济成本,选取三个地点的月季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进行试验,控制月季黑斑病的发展。
3试验地点
减河西大道灯杆B-231分车带月季15平;
减河西大道灯杆B-223分车带月季15平;
减河西大道灯杆B-199分车带月季15平。
其中B-231和B-223为试验组,B-199为空白对照。
4试验方法
1、2023年3月上旬,在月季发芽展叶期对三处月季喷29%石硫合剂水剂100倍液(1波美度)普防病害,每隔7天喷一次,连喷3次。
2、2023年4月上旬,月季进入花苞期。清明过后,雨水较充沛,光线不足,低洼积水等不良环境都会导致月季黑斑病的产生。及时摘除三处月季底部老叶、黄叶、病叶,增加植株的通风性,降低黑斑病菌的侵染概率。截至5月中旬,月季生长良好,无明显病害。
3、2023年5月下旬,月季第一次开花后,正值雨季,三处月季叶片出现发黄脱落的病症,茎秆均产生棕黑色腐烂病斑,周围伴有不规则黄色晕圈。
4、6月2日,使用润德沃根宝1500倍液对B-231和B-223月季进行土壤灌根处理,透绿干腐病套装450倍液对月季叶片喷施处理,7天/次,连续用药2次。B-199只做浇水处理。
小结:试验组B-231和B-223使用药剂防治后,月季黑杆病得到控制,叶片复绿,茎秆强壮,确保了下次开花的景观效果,节约了经济成本。空白对照B-199发病较为严重,叶片萎蔫发黄,植株长势弱。
5、7月初,月季开始进行第二次普防,雨后采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三唑酮1000倍液轮施进行黑斑病预防。截至8月中旬,完成普防3次。
6、8月21日,开始进行月季修剪,剪除老旧干枝、病枝,促进国庆节前开花。8月28日完成修剪。修剪后及时打多菌灵、甲基硫菌灵1000倍液普防病害,连续用药2次,7天/次。
7、10月中旬,对花后月季进行修剪,剪除干枯枝、病残枝,并及时喷施多菌灵1000倍液杀菌,连续用药2次,7天/次。
5试验结果
试验区B-231和B-223处月季经过发芽期(3月上旬)喷施石硫合剂、发病初期喷施新型农药(6月上旬)、修剪后(8月下旬、10月中旬)普防等化学防治和摘除老病干叶(4月上旬)物理防治,月季黑斑病得到控制,防治率达到90%以上;空白对照组B-199处月季只采用传统化学农药和物理防治相结合,未使用新型农药,发病严重,病程长,月季长势弱,开花效果较差,防治率75%左右。
结束语
目前月季黑斑病的防治抗药性较为严重,建议农药复配使用或投入使用新型农药。
参考文献:
[1]任浩然.RcMYB84和RcMYB123介导茉莉酸诱导月季抗灰霉病机制的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9.
[2]马静婧.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月季黑斑病早期检测与染病机理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21.
[3]刘瑞峰,贾桂霞,等.水杨酸和茉莉酸/乙烯信号通路关键基因在月季-黑斑病菌互作中的表达模式[J].林业科学,2020,56(6):47-58.
[4]刘瑞峰,刘强,张非亚,等,月季响应黑斑病的早期差异表达基因分析[J].园艺学报,2015,42(4):731-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