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语言模型驱动的外语写作混合评价模式构建研究

作者

徐捷

东北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12

一、引言

外语写作能力是学生语言运用与批判性思维的核心体现,然而写作教学长期受“费时低效”困扰,评价环节问题尤为突出。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方式反馈往往不及时,影响“写作—反馈—修订”学习闭环的正常运作。同时,评价标准存在主观差异,对语言准确性、内容创新性等维度的评判缺乏一致性。在大班教学中,反馈多聚焦共性错误,难以兼顾学生个体差异,易加剧学生的挫败感与焦虑。

近年来,Grammarly、批改网等 AWE 系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述压力,但反馈多局限于词汇和语法层面。以ChatGPT、文心一言为代表的 LLMs 推动 AWE 向深层发展,可对语法、结构、论点、文体等多方面提供接近人类水平的评价与建议。然而,完全依赖 LLMs 也存在缺陷,如助长技术依赖、引发学术不端,且反馈缺乏情感温度和情境适应性。

基于此,本研究构建LLMs 驱动的多维互动外语写作混合评价模式,秉持人机协同、动态反馈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理念,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价值。

二、文献综述

2.1 外语写作评价研究的发展脉络

外语写作评估研究呈现从传统方法向技术增强型范式的演进路径,涵盖传统人工评价、AWE 及混合模式。

传统评价中,教师反馈与同伴互评存在反馈延迟、主观偏差、覆盖不足等问题。教师多关注语言形式错误,对内容与逻辑指导有限,批改任务繁重易增加焦虑。同伴互评受语言水平和评价能力限制,质量参差不齐,且常缺乏批判性。标准化测试过度强调语法与固定结构,压制表达创新,不利于高阶能力培养。

AWE 系统能高效检测语言错误,提供即时、统一反馈,缓解教师压力,还可追踪写作发展,提供个性化建议。但其反馈多基于预设语料库,对创新表达和文化语境理解有限,在内容逻辑、篇章结构等深层维度缺乏深度与针对性。过度依赖 AWE 可能削弱教师作用,使学生迎合机器标准,抑制批判性思维,算法不透明与数据偏差也引发公正性质疑。

2.2 LLMs 在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LLMs 凭借卓越文本生成与语义理解能力,在外语教学领域展现广泛应用前景。研究表明,其具备强大语境嵌入与语义推断能力,可有效支持写作教学,但当前应用存在认知误区与实践挑战。若仅视作代写工具,会抑制学生语言创造与表达自主性。在人机协同方面,LLMs 反馈响应速度快,但受训练数据质量和任务复杂度限制,易因缺乏对教学语境的深入理解导致指导偏差。伦理层面,生成内容可能存在隐含偏见或事实错误,加剧教育不公平并引发学术诚信问题。跨文化适配方面,其文化敏感性与多语种支持能力不足,存在刻板印象风险。

为应对这些挑战,已有研究建议开发教育专用大语言模型(Ed-LLMs),整合学科知识库与教学数据以增强教育适应性,并借助师生伦理研讨增强技术批判意识。未来应构建 LLMs 驱动的混合评价范式,实现自动化评估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统一。

三、混合评价模式的构建

3.1 混合评价模式的设计原则与内涵特征

混合评价模式遵循“动态适配、人机协同、育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呈现“多维融合、双向增强与数据驱动”的内涵特征。首先,摒弃“技术替代”或“唯人工至上”的二元对立思维,强调LLMs 与教师能力互补,依托“双向过滤”系统,LLMs 处理大部分浅层语言错误,教师进行深度批注与思维引导,形成最优分工范式。其次,评价权重依据教学阶段、写作体裁及学生水平智能调整,如初稿侧重语言形式,LLM 权重较高;终稿侧重思想深度与创新性,教师评价权重提升,系统通过预设算法规则自动过渡。最后,技术赋能服务于学生写作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全面发展,通过即时反馈与引导性介入,培养学生元认知、批判性思维与文化敏感性。

该模式核心内涵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多维融合,构建涵盖语言准确性、内容连贯性、文化适切性与思维批判性的复合评价体系,明确人机协同边界;二是双向增强,LLMs 赋能教师处理细颗粒度数据,教师以专业智慧纠正模型偏差,形成协同进化格局;三是数据驱动迭代,依托过程性数据支持学情诊断,驱动模型本地化适配与算法优化,使系统具备持续演进能力。

本研究构建的“三维动态协同”理论框架包含数据、分析与反馈三层结构:数据层整合 LLM 语法检测、BERT 语义解析及 CSCL 平台互动日志,构建多源数据库;分析层通过多模态融合算法,实现对各维度的细粒度评价;反馈层基于分析结果生成个性化诊断报告,经由教师审阅形成“机器预警—同伴讨论—教学调节”的闭环干预机制。

3.2 三维评价空间的协同机制设计与实现

混合评价模式包含语言准确性、内容连贯性、文化适切性和思维批判性四个维度,依托数据层、分析层与反馈层的三维动态协同,实现对学习者写作能力的立体化刻画与赋能。

语言准确性采用三级质控与数据溯源机制。数据层整合 LLMs 语法检测结果与 CEFR 语料库,生成语言错误清单及特征剖面图;分析层基于预设阈值进行预判并触发协同流程,借助“能力互补匹配算法”发起同伴互检;反馈层由教师终核,形成闭环。

内容连贯性依托双模态分析与可视化反馈机制。数据层提供BERT模型生成的语义向量和依存句法解析树;分析层的双通道验证模型集成处理数据,计算相关指标,检测到语义不连贯时传递信号至反馈层;反馈层自动生成交互式可视化热力图,辅助教师定位断裂点,提升干预针对性与教学效率。

文化适切性通过动态感知与权重自适应机制运行。数据层持续采集文本中的文化特征指标;分析层调用跨文化案例库计算跨文化沟通敏感性指数(ICS)并绘制雷达图,当班级 ICS 平均值低于设定阈值,分析层向反馈层推送文化微课资源,同时生成权重调整系数回传至数据层,动态降低文化维度在当期整体评价中的权重,实现系统对教学重心的自适应校准。

思维批判性采用多源证据融合与论证闭环机制。数据层汇聚多模态数据;分析层构建论证图谱,量化评估思维批判性,诊断出论证链条薄弱时,反馈层执行协同干预,向学习者推送典范论据,向教师建议组织辩论活动,并收集活动新数据评估干预效果,形成螺旋式提升闭环。

四、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 LLMs 驱动的外语写作混合评价模式,整合多种评价方式,形成多主体参与、多维度覆盖、全过程跟踪的综合评价体系。其核心优势在于提升评价效率,优化教学资源配置,LLMs 高效完成语言形式层面自动评估,减轻教师负担,使其专注高阶写作技能培养;强化过程支持,激发学习动机,通过实时反馈与多轮修订机制,构建动态学习循环;拓展评价维度,增强系统性,融合多元视角,全面涵盖多重要素,体现综合育人导向。

参考文献:

1.Bian Y & Li Y F.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ystem of Foreign Language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GFKE Model[J].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Nonlinear Sciences, 2024, 9(1): 1-17.

2.Li R & Wang S. The Application of Human-Machine Intelligent Interaction Technology in the Practice of Foreign Language Intelligent Educ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w Developments in Education, 2023, 5(25): 165-170.

3. 陈万球 . 大语言模型的教育升维、教育降维与伦理干预 [J].中州学刊 , 2024, 46(09): 99-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