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治文化视角下分析神话人物
罗智慧
西北民族大学 甘肃兰州 730106
一、引言
神话是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中国古代神话的内容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根据题材主要分为四类:上古神话、宗教神话、民间神话、文学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中尤为引人注目的当属大禹、三皇五帝等英雄人物,他们在中国众多神话人物中以统治者的姿态列居帝位,实现对所属附庸者的绝对领导。
二、统治秩序的建立与发展
大禹作为夏朝的开国君主,其出身注定非凡。《山海经·海内经》中指出:“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大禹由于治水有功,在舜禅让之后成为了新的统治者,体现了“德政”与“天命”结合的理念,中国古代神话为早期王权更迭赋予道德合法性。
同时,商、周始祖的诞生也是充满了神话色彩。以契为例,《诗经·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传说中,契的母亲为有娀氏之女简狄,食玄鸟蛋受孕而生契;《史记·殷本纪》中说:“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即是指契被派去帮助大禹治水;十三年后,大禹治水成功,虞舜任命契为司徒,后封于商邑,成为商部落始祖。商祖契、周祖后稷的出生均被神化,暗示政权受命于天,蕴含着浓厚的“天命所归”的政治思想。
随着时间的流逝,神话的原始面貌开始随着统治者的现实需要而发生改变,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成为统治者维护政治秩序的工具。因此,在中国古代神话走进千家万户之时,其中所暗藏着的政治理念也深入人心,根深蒂固地驻扎在人民心中,成为支撑中国封建社会大厦最重要的框架——这不仅为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还使得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三、五行学说的政治化
中国古代早期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伏羲列东方位,为青色,属木;炎帝列南方位,为红色,属火;黄帝居中位,为黄色,属土;少昊列西方位,为白色,属金;颛顼列北方位,为黑色,属水。但是这五种属性相生相克,依五行理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又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1]
五行概念始于《尚书》, 指代水、火、木、金、土五种常见的自然物质的特性,并非五种物质; 后经春秋战国至两汉的发展演变,在相生相克思维的基础上 , 又附之于阴阳、四时、五方、五德等元素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五行系统模型。[1]
在“五行”之中,黄帝的属性为土,暗示了黄帝的权力最大,以致《尸子》中出现“黄帝四面”的说法。除此之外,《淮南子·天文篇》中对五帝与其属神的称谓还系统揭示了中国古代神话所隐藏的政治化关系。黄帝作为中央天帝“执绳而治四方”,统领四方天帝,四方天帝虽列居黄帝之下,但也算得上是一神之下众神之上。
朝代之间的五行相生相克关系较为复杂,既涵盖相生之理,亦涉及相克之序。根据“五行学说”来看商朝属于金属性,周朝属于火属性。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理论,是属于相克关系的。但是,由于火生土,因此周朝与商朝也属于相生关系。
“五行学说”与神话的结合是其介入政治领域的重要途径。这一自然哲学观念与五方上帝、五色、五德等神话元素相融合,形成了“五德终始说”的历史循环论。每一个王朝都被赋予一种“德性”(如周为火德,秦为水德),其兴衰更替被解释为五行相克的必然结果。新朝统治者通过宣扬自身所对应的“德”胜于前朝,将武力夺取政权诠释为符合天道轮回的合法行为。神话化的五行体系为血腥的政治革命披上了神圣、必然的外衣,成为论证政权正统性的核心哲学工具。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神话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融合思想,这些情节和主题并非直接描述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而是通过始祖认同、血缘共源、图腾认同等叙事情节,巧妙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形成过程中不断融合、凝聚的历史轨迹。
《列子·黄帝》曰:“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雕、鶡、鹰、鸢为旗帜。”即后世所熟知的“炎黄之战”(亦称“阪泉之战”),它是在统一华夏的进程中,黄帝与炎帝两大部落于阪泉之地展开的一场关键性战争。阪泉之战在开启中华文明史、促成中华民族首次大统一方面,具有深远意义。而炎帝虽然战败,但是他对中华民族的功绩却不可磨灭,所以“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伏羲女娲传说是人类社会原始宗教性质的产物。伏羲被誉为中国古代三皇之首,福佑社稷之正神,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创世神和王。女娲往往被视作中华民族人文之先始,亦与伏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2] 在大多数记载中,伏羲和女娲在洪水灭绝人类后结合,繁衍了人类,成为先民心中的创世神。流传在中国西南地区苗、瑶等少数民族中的伏羲女娲神话,情节大同小异 ...... 从此世界上又有了人类,伏羲夫妇便成了再造人类的始祖。[3] 不难看出,伏羲女娲神话强调了所有民族拥有共同的血缘起源,从根本上消解了各个民族的绝对界限,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此外,伏羲女娲的形象演变也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诠释。袁珂先生在《古神话选释》中说,“伏羲、女娲传说都是人首蛇身,他们原是以蛇为图腾的原始民族所奉祀的始祖神。”而在后期随着部落之间的兼并与联合,蛇图腾添加了越来越多的内容,伏羲女娲的形象也随之发生变化——“龙”(图腾)出现了。时至今日,关于龙图腾的产生有不同的解释。其中,人们把龙图腾作为中华民族众多民族的综合体的说法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4]
五、结语
纵观中国政治发展史,神话始终是权力与文明对话的重要媒介。其发展轨迹揭示出政治与文化相互建构的深层机制:历代统治者通过重构神话叙事,既为政权注入神圣性,又为民族融合提供文化纽带;而神话本身也在政治化过程中获得新的生命力。神话政治化的智慧启示我们,有效的治理不仅需要制度设计,更需要文化叙事的力量。因此,在当代语境下,理解神话与政治的历史对话,不仅有助于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工作提供新方法,成为推动民族团结事业繁荣发展的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 韩壮波 , 杨曼 . 试论五行哲学的起源及演变 [J]. 今古文创 ,2022,(11):59- 61.DOI:10.20024/j.cnki.cn42- 1911/i.2022.11.019.
[2] 董嘉怡 . 诠释学视域下伏羲女娲交尾图的“ 再理解” [J].新 楚 文 化 ,2025,(23):20- 23.DOI:10.20133/j.cnki.CN42- 1932/G1.2025.23.005.
[3] 袁珂,中国神话通论[M]. 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220
[4] 王宪昭 .“ 中华文化共有符号记忆” 系列之一龙图腾:中 华 民 族 的 共 同 文 化 记 忆 [J]. 中 国 民 族 教 育 ,2023,(06):62- 64.DOI:10.16855/j.cnki.zgmzjy.2023.06.009.
作者简介:罗智慧(2004.12- )女,汉,贵州赤水人,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重大需求培育项目)《明清文人流寓甘肃研究》,项目编号:31920220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