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路径

作者

胡妮妮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00

一、基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明确要求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突出课程内容结构化,探索主题、项目、任务等内容的组织方式。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 10% 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1]。为了落实课程方案的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跨学科主题学习安排在“综合与实践”领域,并明确指出:该领域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2]。

基于以上课标中的变化,在思考如何设计跨学科实践活动时,可以让学生系统地解决一个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更好地发挥学科育人优势,彰显数学学科引领,体会学科融合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价值审视

(一)由“知识学习”向“素养发展”的育人目标转变

《新课标》进一步明确了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基于此来设计教学目标,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不仅可以让学生形成和发展“三会”,使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加深对数学原理和方法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会思考的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主要是从学生能够看得见的、摸得着的现实世界与实际生活出发,以生活中的问题去开发教学目标,内容为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提供着阶梯,帮助内容与目标二者的共同达成。

(二)从“形式”转向“本质”的学习要素的深化

在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中,不仅包含着数学知识,也含有着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常识,以学生的现实世界出发,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看问题的眼界有限,但是他们对于数学的兴趣与探索会随着跨学科主题活动而充满着好奇心与探究欲。当然,数学的研究对象是抽象的,表达是形式的,要引发学生出于自身的有价值的真实的思考,一定要在跨学科主题活动中去关注情境的真实性,也要去引导学生感知如何去抽象出数学语言的过程,并且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脑子里构建数学体系,将抽象的知识变成具体感知的过程。

(三)由“关注学习”向“关注获得”的教学模式的重构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资源不足、设施不完善等因素,教师将课堂知识机械的灌输给学生,这无疑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学生需要而慢慢被摒弃。在现今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把着眼点主要放在了“关注学生的学习”,从教师的“教”变为学生的“学”,唤醒学生的主体地位。2023 年 5 月,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3] 进一步强调,要变革教与学的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跨学科主题活动更是将此贯彻,让学生实践并获得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跨学科主题分类

《新课标》的“综合与实践”领域强调,第一、第二、第三学段主要采用主题式学习。因此,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着眼于儿童的学校学习情况,将“综合与实践”跨学科学习主题梳理如表1。

表 1 跨学科学习主题

从表 1 的学习主题分析,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主要是从教材内容以及实际生活去进行设计。将数学生活与教材进行紧密联系,主题活动变得更加鲜活,比如在“时间在哪里”主题活动中认识时分秒,在“我的教室”主题活动中认识方向,在 “年、月、日的秘密”中知道 24时记时法等等;这些不仅是数学知识,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与此同时也体现着运用数学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的主题活动,例如“曹冲称象的故事”运用数学、科学中的知识,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综合去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并解决问题。

四、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路径

(一)创设真境,提炼大题,凸显课题实质

1. 创造现实情景,提炼大问题,引领主题学习

“综合与实践”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本质是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活动,教师要创设合适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从真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凝练成大问题,形成驱动性任务以驱动学生学习。真实情境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真实的现实情境,这种现实情境的素材主要来自于学生的生活现实,如学生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另一种是真实的数学现实以及其他学科现实,这种真实情境的素材主要来自于数学的发展史、相关学科的概念史等。大问题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有两层含义:一是主题大问题,这种大问题一般是在主题开启课中根据创设的真实情境提出,由于是主题大问题,这些大问题可以是一个大问题,也可以是多个问题构成的大问题群,这些问题(群)对应或统领这些问题引领的每个子任务;二是子任务大问题,每个子任务的大问题一般是大问题群中的一个问题,或是基于子任务提出的一个大问题。在“曹冲称象的故事”开启课,教师导入新课时播放曹冲称象的视频并启发:观看了曹冲称象的视频,同学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学生提问后教师梳理形成下面的大问题群,统领本主题学习:

问题 1:称量物体要用什么作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问题 2:常用的称量工具有哪些?它们各用于称量什么物品的质量问题 3:怎么称量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

问题 4:现代社会如何称量大象等庞然大物的质量?

问题 5:曹冲称象的故事蕴含怎样的思想方法?

基于大问题群,在教学任务四“生活中的称量”时,教师创设这样问题情境:周末,李叔叔要去购置一些生活物资(如蔬菜、鱼、杂粮等),结合曹冲称象的故事想一想,你能得到怎样的数学问题?教师结合学生的提问梳理出大问题:如何称量生活中物体的质量?围绕核心大问题设计三个学习活动:活动一,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了解秤的发展史;活动二,直接称量和间接称量物体的质量,初步感悟称量的策略;活动三,估测生活中物体的质量,帮助学生形成质量量感[4]。

2. 分解大问题,设计问题链,发展高阶思维

大问题凝练之后,在子任务的教学中要把大问题分解并设计成问题链 [5],通过一个个问题驱动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6],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完整认知结构和跨学科学习经验。如“曹冲称象的故事”子任务五“测量庞然大物的质量”,课始,教师引导学生看曹冲称象的主要图片,简要复述曹冲称象的故事,教师提问:曹操遇到了怎样的问题?进而引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如何称量庞然大物的质量?而后围绕这一核心问题,把问题分解成问题链(如图2)。在问题2的解决方案中,教师结合学生把石头优化为标准质量石头的方法(先称出若干个质量分别为100 千克、10 千克和1 千克的石头,再求和),将实际称量与数的组成(若干个计数单位的累加)建立联系,理解数学本质。

(二)基于数学学科本质,逐步构建内容框架

小学数学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其根本在于数学学科的本质。这种学习方式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及日常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通过围绕特定主题,运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形成问题解决策略。一旦主题确定,教师需要运用课程思维来精心设计主题内容。

在内容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制定多维目标。这些目标的设定旨在确保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有序进行,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明确的指引。在制定目标时,一方面要关注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深化对数学本质和价值的理解上,同时也体现在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对数学思想的感悟等方面;另一方面,要着眼于跨学科素养的发展,明确其他学科或课程领域的素养培育目标,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学习策略、问题解决技巧等目标的实现 [7]。以“我的教室”为例,基于低学段的教材与学生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方面逐步加深,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收获知识。如图1

图 1“介绍我的教室”内容框架

(三)创新评价方式,加强学科联动,彰显跨学科学习的特

在景山版小学数学教材四上 “公顷与平方千米”单元学习时,语文学科正好学习了以 “家国情怀”为主题的多篇课文。特别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难忘的一刻钟》等课文,景山学校又坐落在东城区,这片故宫以东 41.84 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拥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东城现有 52 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结合本地资源及学科内容,设计了以 “小小数学家,云游大东城”为主题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8]。

同学们结合 《北京市东城区中小学红色文化教育地图》,可以亲自到这些爱国教育基地去实地游览,也可阅读相关报刊、书籍,或 “云览”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网站等多种方式,用数学的眼光去寻找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相关的数学问题,如占地面积、建筑平面图等 ; 同时简单介绍自己喜欢这个红色教育基地的理由或发生在那里的故事。可结合语文、道法、历史、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用手绘或电脑制作小报、PPT、日记、微宣讲等多种方式记录表达出来。这样一个契合学生当下学习内容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的内心深处一定会萌动着 “我想参与,我想探究”的心理氛围。面向每一个学生,关键点在于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突破口在于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强烈的探究欲望,这样才能促使学科联动,对发展学生学科素养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结论

小学数学教学中,“综合与实践”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研究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作为身处教学一线的教师,应当深化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同时,切实提升个人的教学能力。此外,学校管理层也需发挥关键作用,构建跨学科教研与课程体系,以推动“综合与实践”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的持续深化。这将有助于实现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革新,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6,4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 案》 的 通 知[EB/OL].(2023-05-09) [2023-07-20]. http://www. moe, gov.c/srcsite/A26/jg _ kgjcgh/202306/t20230601 - 1062380. html

[4] 彭国庆 , 陆军 , 黎阳 .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路径 [J]. 教学与管理 ,2024,(23):53-57+71.

[5] 吴刚平 . 中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政策意义与实施策略探析 [ 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4,23(02):17-25.

[6] 唐恒钧,张维忠. 数学问题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68-69.

[7] 潘 香 君 . 小 学 数 学 跨 学 科 主 题 学 习 的 系 统 设 计 与 实 施 [J]. 教 学 与 管理 ,2024,(17):52-55.

[8] 郭宇凡 . 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思考与实践 [J]. 中国教育学刊 ,2023,(S2):56-57+82.

作者简介:

胡妮妮(2003.5—),女,汉族,籍贯:山西稷山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4 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小学教育,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