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融入初中思政教育的路径与策略研究
齐婧媛 李倩 张占梅 谢倩 马静
兰州树人中学 730000
一、 研究综述
(一)研究背景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精神谱系,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初中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培育学生政治认同、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使命。将百年精神谱系融入初中思政课, 不仅是贯 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更是提升思政课针对性与实效性的重要路径。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首先,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初中思政课教学过程,使教师的教学设计 吸纳其精神资源,促进中国共产党精神由碎片化的事迹向结构化的理论进行过 度,增强中国共产党精神的学术性与教育性。另一方面,通过思政课教学,彰显了精神教育的重要作用,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其次,有利于厚植初中生的家国情怀和理想信念。在思政教育中潜移默化 认同和坚定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初中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思想内容和文化价值与当下新课标、新教材所要求 的政治认同、责任意识等内涵有高度的关联性和一致性。这也会将鼓励学生更多地走出课堂走近社会,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研究现状
现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已融入部分红色元素,如七年级上册“成长的节拍” 单元可结合红船精神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九年级上册“凝聚价值追求”单元通过英雄事迹阐释民族精神。但整体来看,精神谱系的系统性融入仍显不足,教材中部分内容较为零散,缺乏对精神谱系历史脉络与时代价值的深度挖掘。
全国范围内部分学校已开展有益探索,如沂南县开发《沂蒙母亲》《沂蒙颂 歌》等校本课程, 将红色资源与学科教学融合;上海市长征中学组建“长征精神 教育联盟”,通过研学活动深化学生对长征精神的理解。然而,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等问题。例如,部分教师仅以讲授法为主,缺乏互动与体验,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
二、 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的内涵与教育价值
(一) 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 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涌现出雷锋 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孕育了改革开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则彰显了抗疫 精神、北斗精神等。这一谱系贯穿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是党团结带领人民战胜艰 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密码。
(二) 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的核心内涵与时代价值
党的百年精神谱系的核心内涵包括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家国情怀、无畏的担当精神、无私的奉献品格等。其时代价值体现在: 一是为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半条棉被”“半截皮带”等故事可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二是为学生成长提供精神指引,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助力 文化传承与创新,通过精神谱系的学习,学生可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与时代价值。
(三)对初中生成长的教育意义
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百年精神谱系中的英雄事迹与奋斗故事,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与民族自豪感,培养其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例如,通过学习抗疫精神,学生可深刻体会“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内涵,进而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团结互助、尊重规则的品质。
三、 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与初中思政课教育的深度融合
(一)内容整合:构建“精神- 知识- 生活 ”三维锚点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中蕴含着大量的精神谱系,尤其是九年级上册的教 学内容,教师在设计相关课程时就必须融入不同阶段的精神谱系。以齐婧媛老 师《凝聚价值追求》一课为例。教师在讲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中国人民的精神特点时,引入载人航天精神,通过对该精神内涵的理解和相关人员的事迹 介绍,强化学生对中国航天发展的认同,激发学生对载人航天精神中关于“创 造、奋斗、团结、梦想”等特点的情感共鸣。
马静老师在讲授《坚持改革开放》时,引入了近代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强调了百年风雨,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并结合具体案例,如通 过观看“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变化”视频让学生深刻了解改革开放让中华民 族富起来的真实内涵,也深化了学生对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等内容的了解 和认同。
(二)形式创新:创设“情感- 场景- 参与 ”沉浸体验
首先,我校教师在课堂中注重学生的参与感,以议题式教学为例,在讲授九年 级《延续文化血脉》时, 以“问题链”驱动学生深度学习。教师通过设置主议题: 抖音国风潮是文化自信吗?和三个子议题:敦煌莫高精神如何体现“守正创新”? 对比汉服复兴与韩流,谈文化认同的根基;设计“校园非遗传承”方案等方式, 将甘肃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党的百年精神谱系有机结合,让学生坚定文化 自信的同时也更认同中华文化。
其次,在课堂中尝试将课程内容进行数字化赋能。如在讲述八年级下册《党的 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时,运用虚拟技术“重现”南湖红船会议,通过对伟大 建党精神的了解强化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在讲授九年级上册《建设美丽中 国》时,运用虚拟技术展现塞罕坝林场建设,让学生在了解“艰苦创业,科学求 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 ”的塞罕坝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绿 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三)实践拓展:打通“小课堂”与“大社会”
首先,在教学中精选精神谱系中的典型案例,如“半条棉被”“陈祥榕卫国 戍边”等,通过故事导入、问题讨论、情感升华等环节,引导学生理解精神内涵。例如,在讲解八年级《国家利益至上》时,播放陈祥榕烈士的事迹视频,组织学 生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维护国家利益”。并结合精神谱系的内涵,开展志愿 服务活动。例如,学习雷锋精神后,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助老助残、环保清洁等 活动;学习脱贫攻坚精神后,引导学生参与“爱心义卖”“乡村振兴调研”等实践,
将精神转化为行动。
其次,我校教师还尝试跨学科教学,在历史《红军长征》的学习中,本校老师创设历史情境,通过角色扮演体验革命先辈的抉择与奋斗。还设计一系列情境体验活动,如:在教室地面绘制甘肃长征路线图;学生分组扮演 “红军战 士”“当地群众”“地下党员”完成 “突破腊子口封锁”“筹粮哈达铺”等情 境任务。这种具身认知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体验中理解长征精神的时代内涵。
我校也会利用重要节日与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例如, 在“七一”建 党节举办“百年精神我传承”演讲比赛;在“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开展“勿忘国 耻,振兴中华”主题班会;在清明节组织“缅怀先烈,致敬英雄”祭扫活动。
总之,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与初中思政课堂教学的融合,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感。未来,我 校教师会进一步探索精神谱系资源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路径,开发更多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四、 依托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开展研学活动
(一)研学活动的精心组织与有效实施
红色教育基地作为学生了解和认同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的重要载体, 为初中生提供了实地感受和体验红色历史的宝贵机会。研学活动的开展,不仅 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还能通过实践体验深化学生的情感认同和价值内化。甘肃拥有众多红色教育基地,如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会宁红军会师旧 址等,这些基地以其丰富的精神资源和独特的教育功能,成为新时代思政实践 的重要场所。
、兰州树人锦宸我校在近两年都组织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如 主题为“溯源农耕文化赓续红色基因”相关研学实践活动,将课堂延伸到校外 红色教育基地——腊子口战役遗址、哈达铺长征纪念馆,让学生重走长征路。学生们前往腊子口,这里是红军长征时突破国民党军队封锁的重要地点。学生们在腊子口战役纪念碑前庄严肃立,鞠躬默哀,聆听先烈们的英勇事迹,仿佛 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革命战争的残酷和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随后,学生们来 到哈达铺,这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转折点,被称为 “红军长征的加油站”。活动中,学生们在纪念馆内认真观看历史图画和珍贵文物,聆听讲解员讲述长 征故事,这些故事不仅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在新民民主义革命时期 各种精神的内涵与厚重,还通过亲身参与增强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研学活动的设计需要注重多样性和参与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例如,在哈达铺的研学活动中,我校安排了编草鞋、军事体验“打靶归来”等多种实践项目。如制作红军饼,品尝当年红军的艰苦生活,体会军民鱼 水情;书写红军标语,感受战斗的激情;进行打靶体验和 “智取军粮”任务, 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勇气。编草鞋活动让学生们体会到红军战士在艰苦环境中 的坚韧和智慧;“打靶归来”则通过模拟军事训练,让学生们感受到军人的飒 爽英姿和保家卫国的责任感。这些多样化的活动设计,不仅丰富了研学内容, 还通过多感官的参与,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
(二)研学活动蕴含的深刻教育意义
此次研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知识层面,学生们通过实地参观和体验,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实际场景相结合,更深入地了解了百年精神谱系的甘肃实 践和革命文化,拓宽了知识面。在情感层面,学生们在红色教育基地中,亲身感 受革命先辈们的奋斗历程和伟大精神,激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在能力培养方面,研学活动中的各种实践任务,如小组合作完成 “智取军粮”任务,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体验传统草鞋制作,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的魅力和价值。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在初中思政课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研学活动与课堂教学的紧密衔接
研学活动与课堂教学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课堂教学为研学活动提供了理论 基础,学生在课堂上了解和学习了百年精神谱系的相关知识,在研学活动中能够 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些精神的内涵。而研学活动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又可以带回课堂进行分享和交流,丰富 课堂教学内容,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学生在参观腊子口和哈达 铺后,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与同学和老师共同探讨延安精神、长征精神等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进一步提升了学习效果。未来我们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探索百年精神谱系蕴含的实践资源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路径,开发更多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为新时代思政课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学活动不仅对学生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也为我校和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方法。通过研学活动,学生能够走出课堂,走进历史现场,亲身感受红色精神的魅力和价值;我校和教师则可以通过实践探索,不断优化百年精神谱系与初中思政课教育的路径和方法。未来,我校会进一步设计更多适合学生特点的研学项目和活动,为新时代思政课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与初中思政课的深度融合,本质上是将党的精神遗产转化为青少年成长养分的过程。实践证明: 初中生价值观形成的“拔节孕穗期 ” 与精神谱系的故事性、情感性高度匹配, 如“抗疫英雄叙事 ”比抽象理论更能激发责任认同;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中 30% 的章节可直接对接精神谱系(如九 年级“ 中国梦 ”链接脱贫攻坚精神),其余章节可通过主题重构实现渗透。以“精 神 - 知识 -生活 ”为锚点,解决了资源碎片化问题。例如将“延安精神 ”融入民主 生活案例,使历史精神具象为可感的“身边民主实践 ”。
(二)未来展望
尽管我们的研究有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面临许多问题。目前我校思政课教师 60% 的教案仅将精神谱系作为案例补充,未与教材深度结合。如:八年级《建设美好祖国》讲“共同富裕 ”时,仅展示脱贫攻坚图片,未剖析“上下同心、尽锐出战 ”的精神内核。这也说明教师对精神谱系的理解大多停留在概念层面,缺乏对真实情境的挖掘能力。针对这些问题,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应
加强教学案例创新,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生兴趣点,设计更具吸引力的教学活动;完善研学活动的组织管理机制,加强与红色教育基地的合作,丰富活动 内容和形式;创新内容形式,利用新媒体等渠道,提高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 系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推动初中思政教育与精神谱系实践的深度融合和持续发 展。
(三)结语
将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融入初中思政课,需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感为纽带,以实践为桥梁。通过内容精准化、形式多样化,使抽象精神转化为学生 可感、可知、可行的生命体验,真正实现铸魂育人的时代使命。中国共产党百 年精神谱系融入初中思政教育,是赓续红色基因的时代命题。未来研究需进一步聚焦初中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 ”,以技术赋能破解资源壁垒,以制度设计保障知行合一,最终使精神谱系从历史丰碑转化为青少年的生命坐标——让延 安精神的“ 自力更生 ”成为面对挫折的勇气,让脱贫攻坚的“上下同心 ”化为团队协作的智慧,让百年红色血脉在新时代少年的成长中澎湃不息。
参考文献:
【1】罗玉彩 .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初中思政课的路径研究 [J].教学探究,2024.
【2】刘园园,刘旭 . 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