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童兵小将元素融入大班户外游戏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

马梦婷

昆山高新区紫竹幼儿园

一、引言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要 “保证幼儿每天有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并通过户外游戏发展幼儿的走、跑、跳、钻、爬等基本动作,培养其勇敢、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当前大班户外游戏存在内容单一、情境性不足、幼儿参与积极性参差不齐等问题,难以充分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

“童兵小将” 元素以军事文化为背景,包含 “任务执行”“团队协作”“体能挑战” 等核心内涵,与大班幼儿渴望 “角色扮演”“挑战自我” 的心理需求高度契合。将其融入户外游戏,既能丰富游戏形式与内容,又能在游戏中渗透规则意识、责任意识教育,对解决大班户外游戏 “吸引力弱、教育价值浅” 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童兵小将融入大班户外游戏的适配性分析

(一)符合大班幼儿的动作发展需求

大班幼儿上肢力量、下肢爆发力及身体协调性显著提升,已具备完成 “跨越障碍”“搬运物品”“快速奔跑” 等动作的能力。“童兵小将” 户外游戏中,“穿越封锁线”(钻爬低矮障碍物)、“弹药运输”(搬运轻量道具)、“百米冲刺”(快速跑任务)等环节,能精准匹配幼儿的动作发展水平,在游戏中进一步锻炼其基本动作技能,提升身体控制能力。

(二)契合大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需求

大班幼儿开始形成 “同伴群体意识”,渴望参与合作性活动,并有能力在团队中承担具体任务。“童兵小将” 游戏多以 “小队” 为单位开展,如 “组建侦查小队”“分工完成作战任务” 等,要求幼儿明确角色分工(如 “队长”“侦查员”“后勤员”)、相互配合完成目标。这一过程能有效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与责任意识,帮助其学会在集体中协商、互助。

(三)满足大班幼儿的心理发展需求

大班幼儿对 “角色扮演” 充满兴趣,尤其向往 “勇敢、有力量”的角色形象。“童兵小将” 游戏中,幼儿可通过佩戴简易 “军帽”“臂章”,扮演 “小士兵” 角色,在 “完成任务” 的情境中获得成就感与自豪感。同时,游戏中的 “挑战环节”(如 “突破敌人防线”)能适度激发幼儿的探索欲,帮助其克服胆怯心理,培养勇敢、坚持的意志品质。

三、童兵小将融入大班户外游戏的实践策略

(一)创设 “童兵小将” 情境化户外游戏环境

打造主题式游戏区域:将幼儿园户外场地划分为 “训练区”“任务区”“补给区” 三大功能区。“训练区” 设置低矮平衡木(模拟 “独木桥”)、彩色标志桶(模拟 “地雷区”)、攀爬网(模拟 “高墙”),供幼儿进行基础 “体能训练”;“任务区” 用彩旗划分 “作战区域”,设置 “目标靶”(贴有数字的泡沫板)、“情报点”(藏有任务卡片的树穴),为游戏任务提供场景;“补给区” 放置饮用水、简易 “医疗包”(毛绒玩具 + 无纺布绷带),模拟 “后勤保障” 场景,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与互助意识。

投放安全化游戏道具:道具选择以 “轻便、无毒、无尖锐边角”为原则,避免使用硬质、重物。如用彩色泡沫板制作 “盾牌”“靶心”,用毛绒玩具包裹硬纸板制作 “弹药箱”,用宽布条缝制 “军帽”“臂章”,既还原 “童兵小将” 的角色氛围,又保障幼儿游戏安全。

(二)设计分层化 “童兵小将” 户外游戏活动

根据大班幼儿的能力差异,设计 “基础版”“进阶版” 两类游戏活动,确保每位幼儿都能在游戏中获得适宜挑战。

1. 基础版游戏:聚焦 “规则与技能”

2. 游戏名称:《小兵入营训练》

游戏目标:熟悉 “童兵小将” 游戏规则,掌握 “走、跑、钻、爬”基本动作。

游戏过程:幼儿佩戴 “军帽” 组成 “新兵小队”,在教师(扮演 “教官”)的带领下完成 “三项训练”—— ① “队列训练”(听口令排成纵队、横队); ② “障碍训练”(钻过 “封锁线” < 低矮拱门 >、跨过 “战壕”<彩色标志桶 > ); ③ “射击训练”(用软球投掷 “目标靶”)。每个环节设置 “合格线”,完成训练即可获得 “新兵勋章”。

3. 进阶版游戏:聚焦 “合作与挑战”

游戏名称:《情报传递任务》

游戏目标: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提升动作协调性。

游戏过程:将幼儿分为 4-5 人一组的 “侦查小队”,每组领取 “任务卡”(如 “在规定时间内找到指定情报点,将情报带回补给区”)。游戏中需分工合作:“队长” 负责分配任务(如 “小明侦查,小红运输,小刚警戒”);“侦查员” 寻找藏有情报(彩色卡片)的地点;“运输员”将情报安全带回;遇到 “敌人”(教师扮演)时,需团队协商 “躲避策略”(如 “蹲下静止 3 秒”)。完成任务的小队可获得 “优秀侦查队” 锦旗。

(三)构建多元化游戏评价与支持体系

1. 过程性评价:关注幼儿的 “参与与成长”

教师以 “观察者” 身份记录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重点关注三方面:① 动作发展(如 “是否能平稳通过平衡木”“搬运道具时是否能控制力度”); ② 社会性表现(如 “是否主动与同伴沟通”“是否愿意帮助能力较弱的同伴”); ③ 意志品质(如 “遇到困难时是否会放弃”“是否能坚持完成任务”)。通过照片、视频、文字记录,形成幼儿 “游戏成长档案”,避免以 “输赢” 为唯一评价标准。

2. 幼儿自评与互评:激发 “自我反思” 意识

游戏结束后,组织 “小队分享会”: ① 幼儿自评(如 “我今天当了运输员,成功把情报带回来了,但是跑得有点慢”); ② 小队互评(如 “小红在找情报时帮我一起找,她很厉害”)。通过自评与互评,让幼儿学会客观看待自己与同伴的表现,培养自我反思能力与欣赏他人的意识。

3. 个性化支持: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

对动作发展较弱的幼儿,适当降低游戏难度(如 “将平衡木高度调低”“减少搬运道具的重量”);对积极性不足的幼儿,赋予 “关键角色”(如 “让害羞的幼儿担任‘队长’,负责喊口号”);对过于兴奋的幼儿,引导其 “遵守规则”(如 “提醒‘小士兵’不能推挤同伴,要保护自己和他人”),确保每位幼儿都能在游戏中获得适宜支持。

四、实践成效与注意事项

从实践成效来看,“童兵小将” 户外游戏有效改善了传统户外游戏的不足,幼儿参与户外游戏的主动性明显增强,原本对运动兴趣较低的幼儿也开始主动加入 “训练” 与 “任务”,游戏中的专注度与投入度显著提升;在能力发展上,幼儿的基本动作更趋协调灵活,团队中主动沟通、互助协作的行为增多,面对困难时的坚持意愿也更强,逐渐养成了不轻易放弃的品质;家园反馈同样积极,家长通过开放日、视频分享等途径看到幼儿的变化,普遍认可游戏对幼儿勇敢品格与责任意识的培养作用。在实践过程中,需重点关注三方面:一是严格把控安全底线,游戏前全面检查场地与道具,清除障碍物、确认道具无破损,游戏中教师分区巡视,重点关注攀爬、快速跑等风险环节,游戏后组织拉伸、慢走等放松活动,避免幼儿受伤;二是避免 “军事化” 过度渗透,游戏核心是角色扮演与能力培养,弱化严肃纪律、激烈对抗等成人化元素,不要求幼儿绝对服从,而是鼓励自主协商,强调团队合作而非个人输赢,不给幼儿造成心理压力;三是尊重幼儿自主选择,允许幼儿不参与角色扮演或更换角色,如让不想当士兵的幼儿担任 “后勤员” 整理补给区,不强迫幼儿参与超出心理接受度的环节,始终以幼儿兴趣为核心。

五、结论

将 “童兵小将” 元素融入大班户外游戏,通过情境化环境创设、分层化活动设计、多元化评价支持,有效解决了传统户外游戏 “形式单一、吸引力不足” 的问题,为大班幼儿提供了 “有趣、有挑战、有成长”的游戏体验。在游戏中,幼儿不仅提升了身体素质,更在团队协作中学会沟通、在任务挑战中培养意志,实现了 “玩中学、学中长” 的教育目标。

未来,可进一步丰富 “童兵小将” 游戏的内容与形式,如结合 “节日主题” 设计 “国庆阅兵小游戏”“消防救援小任务”,让游戏始终保持新鲜感与教育价值,持续为大班幼儿的全面发展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