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 视域下小学语文作业减量增质的措施分析
沈洁
南京市六合区双语小学
一、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作业目标重构:从知识巩固到能力提升的转向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布置的作业基本上都是书面练习,形式单一且枯燥,主要是为了巩固知识点,训练应试技巧。这就导致作业的目标和语文核心素养背道而驰,不能实现学科育人的目标。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将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作为作业的核心目标,使学生的学习与知识、能力、情感融为一体。教师要发挥作业的“诊断性”“发展性”功能,引导学生由被动记忆变为积极思考,由知识积累转变为知识运用。
以五年级下册《牧场之国》为例,教师可以这样设计作业。基础层作业,让学生抄录并背诵描写荷兰牧场自由、宁静的语句,从而达成巩固语言积累的目的。发展层作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析文中“碧绿的低地镶嵌着一条条运河”等句型,之后让学生模仿写一句描写自己家乡自然风光的句子,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拓展层作业,教师可安排学生依照课文内容,以“如果我置身荷兰牧场”为题写一篇短文,记录自己想象中所体会到的和看见的,进而加强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这样的作业设计,既包含了基础知识,又通过层次化的任务促使学生能力进阶,符合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性[1]。
二、分层作业设计策略:尊重差异,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以往教师在布置作业过程中,总是“一刀切”,未能考虑到学生之间的能力差距,所以造成部分学生觉得作业太简单,没什么挑战性,提不起学习兴趣;而另外一些学生又觉得作业太难,产生畏惧心理,影响了学习效率。在“双减”政策下,教师应遵循“分层性原则”,依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兴趣特点,设计出基础层、发展层和拓展层的作业任务,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自主权,让他们自行挑选合适的作业类型,从而实现“减量”又“增质”。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文言文《囊萤夜读》《铁杵成针》教学中,传统作业可能只是统一要求学生翻译全文、解释重点字词,这没考虑到学生文言文基础的差异,优化后的分层作业可以这样设计:基础层作业,让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完成重点字词(如“囊”“杵”)的翻译与释义,夯实基础知识;发展层作业,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车胤、李白的人物形象,思考“勤奋”主题的现代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与文化理解。 拓展层作业,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等同类文言文,总结古人勤奋精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迁移能力。分层作业通过不同的作业设计,既避免了作业量过大,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三、实践性与趣味化作业创新:激活学生学习主动性
过去,语文作业形式单一,大多是以书面练习为主,和生活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很容易对作业产生抵触情绪,很难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在“双减”的背景下,教师要践行“实践性原则”,把作业内容和生活情境、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设计出操作性强、趣味性强的任务,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加深学习体验。
以四年级上册《走月亮》为例,传统作业只是让学生抄写文章关于月亮的句子,优化过的实践性作业可以这样安排:先布置观察任务,教师让学生夜里观察月亮的形状,然后用写日记,画画或者拍照片的形式把看到的记录下来,再安排联系任务,教师教学生把观察到的月亮与课文里“月亮升起”“月亮行过溪边”这些描写比较一下,看作者如何借助语言来表达感情,最后是创作任务,让学生按照观察到的和课文内容,试着用诗意的语言描述一次“走月亮”的经历,像“月光洒在……”这样的作业冲破了书面练习的束缚,把语文学习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既增强了学生的观察、表达和审美能力,又通过有趣的游戏减轻了作业的枯燥。
四、作业评价方式优化:强化过程性反馈与导向性功能
传统的作业评价方式主要以对错判定为主,过分注重结果而忽略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这种片面化的评价方式无法有效地指导教学改进和学生能力提升。而“双减”视域下,教师应改变评价方式,从“结果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更多关注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探索路径、合作交流及个性表达,还要利用作业反馈给学生指明学习方向,引导学生自主调节学习策略,做到“作业—反思—改进”的良性循环。
比如,在教授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时,传统评价可能只是在桑娜这一人物后面标注“善良”,而优化评价可以包含多维评价:在思维过程上,教师需要关注学生是否能从环境描写(“狂风怒号”)、动作描写(“抱起两个孩子”)中得出桑娜的性情。在情感体验上,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能联系生活中真实的贫困家庭(如“外貌描写西蒙的孩子”)去感受文本的情感。创新表达上,学生如果选择“表演人物情感变化”这样的拓展作业,教师评价就要看其台词设计、动作表现是不是契合人物心理,像是等渔夫时的焦急,决定收养时的坚定。从多维度过程性评价中,教师可以更准确地察觉学生细节分析能力欠缺之类的难点,从而有针对性地改变教学策略,学生也可以通过反馈明确自身成长的方向,避免因为作业负担重而丧失学习热情[2]。
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需从“量”的压缩转向“质”的提升,通过目标重构、分层设计、实践性与趣味化创新、评价方式优化四大策略,实现作业的育人价值最大化。未来,教师可进一步探索跨学科融合作业(如语文与美术、信息技术结合),或利用数字化工具(如“线上教师”软件)拓展作业形式,使语文作业真正成为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脚手架”。
参考文献:
[1] 杨桂兰.“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减量增质的策略[J]. 天津教育 ,2022(13):98-100.
[2] 罗文 .“双减”视域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策略 [J]. 亚太教育 ,2024(1):16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