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的消失:数字化生存中的自我内耗与社会同质化
陈彦昆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金华 321004
一、引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当代社会的科学技术运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革给人们的生存方式提供了全新的维度。信息和资本的快速流通形成了一个高度互联的环境,这种环境带来了一种新型的“暴力”。这种暴力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暴力,而是一种更为隐晦、更为“病毒性”的暴力,它通过网络和虚拟空间的传播,以无形的方式影响着社会结构和个体行为。正如鲍德里亚所指出的,这种“病毒性的暴力”是网络的、虚拟的,它悄然无声地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对人们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人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样充斥着“点赞”与“肯定”的全球化浪潮中,他者对自我的约束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我被冠以自由名义的剥削。这种缺乏否定性反馈的社会环境,实质上源于肯定性暴力的泛滥和扩张。与过去“他者”实施的拒绝、排斥的否定性暴力不同,如今“他者的否定性让位于同者的肯定性”[1],肯定性的暴力来自于同者的赞同和迁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他者”否定性的力量逐渐减弱,自我在生存过程中陷入“内耗”变得抑郁而倦怠。数字化与全球化裹挟着每一个人,使得社会同质化趋势日益加剧。暴力的形式也在这个时代发生了转变,转变体现在从有形到无形、从外部到内在、从残酷到温和。在这样温和的社会环境中,个体在资本所赋予的同质化的泥潭中挣扎,而“他者”则在自我剥削与被剥削的过程中逐渐消失。
二、数字化生存中的自我内耗
“数字化生存”一词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古拉·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一书。尼葛洛庞帝将数字化生存界定为“人类生存与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生存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应用数字技术从事交流、学习、工作等活动”[2]。他认为数字化生存是建立在信息通信技术的基础上的以权力分散、全球化、追求和谐及赋权为特征的人类生存新形势。但时过境迁,“民族主义甚嚣尘上,管制在升级,贫富鸿沟在加剧……全球化变成了本土化,尽管智识的、经济的以及电子的骨干设施都得到了飞速增长,但无所不在的数字化并没有带来世界大同”[2]。数字化不仅未能一劳永逸的克服自由与监控的矛盾,反而使自由披上了虚伪的外衣,使当代数字化时代个体自由呈现出更为复杂和微妙的样态。
(一)自我量化与自我监视
在数字化技术的浪潮下,智能穿戴设备的应用使得绩效主体被精准地转化为数字形式,并处于时刻被监测的状态之中,人们通过数字来认识自己和他人。当代社会主体被肯定性暴力简化为了一个健康的、能够高效工作的生命体,并且以健康和自律的名义掩盖了肯定的压迫感,使统治与自由融为一体[3]
绩效主体不断地量化自我、监视自我、反思自我,其主要表现包括强制性的自我约束及对个体差异的忽视等方面。因为数据化的自我已成为资本可以测量和分析的代码,进而使得一切均可置于比较当中,也就意味和一切都变得相同。在这样的标准化社会中,每个人的“异质”逐渐变为“同质”。这种转变可能不易被直观感知,但其潜在的破坏性和危害性不容忽视,它削弱了社会的多元性,抑制了个体的独特性。“数据是表征客观对象状态或者结果的原始信息”[7],本是服务于人们主体地位、探寻主体价值的重要工具,但在资本逻辑、技术自反省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下却成为独立于人之外的运行力量。一方面,人们为丰富和强化自身虚拟数字身份不断生成自身数据信息,产生自我积累量化和外化的隐性规训。另一方面,数字身份可能会激发人们对数字符号的虚假性片面性需求,引发数据标签束缚人们全面发展的现实困境。比如,为了获得更高的点赞数与关注度不断经营、美化个人身份数据,甚至造成数字身份的自我商品化。
(二)虚拟身份与真实自我的冲突
虚拟身份作为技术迭代发展、个人主观构建和数字深度运用的综合产物,数字身份具有客观上的现实性和诸多积极价值,但其运用过程中也可能存在诸多风险挑战 [6]。虚拟数字身份的生成不仅赋予人们以广阔的自我建构场域,也包含着人们对自我以及群体身份意义的界定。因此,虚拟数字身份直接影响着身份意义的整体建构情况。一是多元身份背离风险,数字技术赋能青年群体脱离现实肉身限制而自由创设数字身份,即“从个体的显示属性到数字空间的虚拟属性,身份完成了由物质化到非物质化的演变”[4]。
作为现实自我的数字化延伸与映射,虚拟数字身份的构建与认同状况会反作用于现实自我。一方面,部分人会过分热衷于数字身份的打造精英,出现忽视现实自我甚至出现部分行动丧失的现象。比如,沉浸于数字身份间的交往交流而弱化了现实社交表达的能力。另一方面,限于平台属性与技术状况的数字身份难以完整表征现实自我的主体价值,人们对虚拟数字身份的认知程度可能会影响其对现实自我的密切关注,甚至造成主体身份的遗忘和消解 [5],影响现实自我的健康与全面成长。借助虚拟数字身份,人们可以拓展交往实践范围,有益于人们搭建或融入志同道合者群体并进行积极的自我呈现。但数字身份也可能会在同质观念、相似兴趣的反复激荡下“造成圈群依赖取代共识”[8],甚至出现极化倾向,引发主流价值认同风险。具有强烈私人属性的个人信息以虚拟数字身份铺陈在可见的公共空间,可能诱发部分人们在价值选择与公共责任履行、个性发展与集体价值间出现价值偏离,影响人们对现实社会既有价值共识的遵守,引发网络道德失范问题。
三、他者的消失与信息茧房的铸造
曾经人们获取知识到消化知识是一个平缓而漫长的过程,但如今为了提高效率和生产率不断地将时间碎片化,现在甚至可以 5 分钟内看完一部电视剧的解说。大数据通过相关性来取得关联,并没有对信息做因果或影响的探讨,人们只是在无脑的接收外界的信息,而没有做内化的览处万理物。,正却如未韩获炳得哲任所何说知,识“”[1人]。们人踏们遍很千容山易却接未受总到结符任合何自经己验需。求人和们纵品味的东西,被无需思考的被灌输泡沫信息,沉湎于“事情就是这样”的恍惚之中。在今天,获取知识的时间的过程性已经让位于以绩效为核心的时间策略[3
社交媒体过滤、信息量过载,人们不断地在社交媒体中积累朋友和粉丝,将志同道合的人归结到自己身边,把不相为谋的人排除在外,导致我们的经验视野日渐狭窄,最终陷入无尽的自我循环之中。在网络中人们陷入信息茧房,只关注与自己兴趣和观点相符的信息,无法接触和了解不同的观点和存在。“同质化的恐怖席卷当今社会各个生活领域”[1]。没有了否定性的他者,主体会陷入毫无节制的狂看形式,无处不在的短视频、游戏等大众娱乐像一个巨大的黑洞吞噬着人们的注意力。“消费者像牲畜一样,被饲以看似花样翻新实则完全相同的东西。如今社会的感知模式完全可以用这种‘毫无节制的呆视’来概括” 。
相较于人们的现实身份,虚拟数字身份具有较强的自由性,促使人们在实现自我和数字自我的双向赋能中构建并延伸生命的意义。然而,随着数据权力的扩张与反噬,他者逐渐消失,数字身份“实际上却是在数据设计好的身份框架中游走”[9],数据的单维性和工具性会限制人之为人的丰富性和价值意义,从而逐渐结构生命意义。在资本力量的隐性操纵下,部分人追求“网红”“大 V”等显著性虚拟数字身份,容易在迎合流量和“人设”的身份营造中忽视他者,引发价值迷茫,解构生命意义。
四、结语
功绩社会是数字资本主义下的伪自由主义社会,功绩主体摆脱了一切来自他者的约束,却陷入了毁灭性的自我束缚。功绩社会下,驯化主体被供给主体所代替,功绩主体将传统的否定禁止和他者剥削转化为肯定示好与自我剥削,自我剥削打着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优化和自我完善的幌子,实际却是自我征服、自我逼促、自我耗散和自我毁灭,由此呈现出自由的功绩主体不自由的悖论现象。因此,所谓的更多的自由实际却带来了更多的压迫,工具理性的扩张和消费主义的盛行进一步压缩了自由言论的空间,削弱了多样性和个体的差异性。
对于如何破解数字资本主义给人们带来的自由假象,韩炳哲指出,“凭借一份友善能够承认他者的不同,并愿意向他们敞开怀抱。友善意味着自由”。求同存异,接受特殊,海纳百川,才是真实的自由。我们成熟的标志就是脑海里能共同存着几种不同的观点,甚至是对立的观点,只有不成熟的人才会觉得非黑即白。只有成熟的理性才能友善接纳特殊,我们需要的是个体的多元化同质而不是群体的同质化。正如儒家经典中所言,“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礼记·乐记》)。我们要通过共同的乐趣增加亲密,同时以礼来维护差异。这种友善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更是一种社会结构的转变,旨在共同抵抗同质化,维护多样性,保持鲜活生命的主体性。我们要拒绝被自由的假象所麻醉,在可控的范围内获得真实的自由。
参考文献
[1] 韩炳哲. 他者的消失[M]. 吴琼译,中信出版社,2019
[2] 尼葛洛庞帝 . 数字化生存[M]. 胡咏,范海燕,译 .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229.
[3] 孔明安 , 石立元 .“ 他者” 的消隐与重现——当代资本主义暴力批判的多维度透视 [J]. 山东社会科学 ,2023,(12):15- 23.
[4] 缐会胜 . 数字化时代的精神权力及感性渗透——论韩炳哲数字精神政治思想 [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22,(06):180- 188.
[5] 孙萍 , 何锦娜 , 刘姿君 . 青年文化的数字化生产:平台的日常化与表达的政治 [J]. 中国青年研究 , 2024, (02): 5- 14.
[6] 程慧中. 人工智能时代个体数据化生存风险的伦理审思 [J]. 山东社会科学 , 2024, (01): 57- 63.
[7] 阎国华, 韩硕. 数字身份:青年群体虚拟生存符号的构建与审思[J]. 中国青年研究 , 2024, (06): 44- 51.
[8] 程慧中. 人工智能时代个体数据化生存风险的伦理审思 [J]. 山东社会科学 , 2024, (01): 57- 63.
[9] 阎国华, 韩硕. 智能算法影响个体价值观塑造的内在逻辑与疏解路径 [J]. 贵州社会科学 , 2022, (12): 20-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