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音乐教学的创新路径: “双师课堂”模式的困境与改进措施》
汪镜垚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省长沙市 410000
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双师教学”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逐步走进各个地区的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双师课堂”结合了线上教学的便捷性与线下教学的互动,这与当今互联网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也是中小学音乐教学发展的趋势。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更能够缓解城乡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现状。但是“双师教学”模式仍旧存在一些实施困境。本文旨在从“双师教学”的现状出发,针对其实施困境,提出对应的解决路径。
一‘双师课堂’的概念
(一)“双师课堂” 的概念
最早 “双师课堂” 相关提法为 “双师教学”,由国务院参事汤敏于 2013 年提出 [1],又称 “ 1+1 慕课教学”,是融合线上线下优势、通过双师协同提供优质个性化教学的创新模式。其内涵按实践形态可分为三类 [2]:一是城市优质校以直播 / 录播向乡村校传递资源,乡村校针对性辅导,具公益性以促教育公平;二是职业教育中院校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授一课,实现知识能力互补 [3];三是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与教师协同教学,属人机协同新型范式,目前尚处初期 [4]。本研究聚焦第一种形态在音乐学科的应用。
二、“双师教学” 在音乐教学中面临的困境
(一)多元协同缺位:教育生态支持网络断裂
一方面,优质城市校支持不足。从教育生态学看,优质校单向输出资源形成 “教育势能” 垂直传导,但缺知识转化反馈通道,教师专业发展 “能量耗散”;且教师承担额外工作却无有效 “贡献 - 回报”激励,形成 “高投入 - 低增值” 悖论 [7]。另一方面,技术支持薄弱。网络信号波动易致音视频异常,破坏教学沉浸感。
(二)主体性沉睡:乡村教师专业自觉待唤醒
因城乡教师地位差异,“双师教学” 形成单向知识输出模式。名师主导课程设计,标准化课件强制输出,使乡村教师沦为 “助教”,仅负责课堂管理,丧失教学主动权 [8]。这既导致城市教师缺基层反馈而创新动力减弱,部分陷入 “备课即播放” 的机械状态,也让乡村教师长期被动接受,能力提升受限,甚至出现 “听名师课却不会自己上课”的自我否定循环。
(三)虚实交互薄弱:学生参与感缺失
一是互动不足,主讲教师多单向灌输,如仅以 “听懂了吗” 提问,学生机械应答,缺乏深度交流;二是教学环节失衡,如合唱课理论讲解耗时多、练习时间少,环节过渡生硬,学生难跟上节奏;三是忽视个体差异,乐器课侧重优生,基础薄弱学生缺指导;且教师未及时反馈评价(依赫洛克反馈效应),学生难知学习情况,参与热情下降。
三、“双师教学” 的改进措施
(一)以内部资源为基石,寻求外界助力
依资源依赖理论,乡村校需挖掘地域文化(自然景观、民俗艺术、文物古迹等)转化为特色课程资源,如喀斯特地貌观察课、民间手工艺传承课等。同时主动与优质校构建双向互动,通过联合开发 “乡村文化解码” 课程、共建 “在地知识数字资源库” 等,将乡村资源反向输送至城市。例如广西山区校共享城市资源时,向城市校输出仡佬族 “踩堂舞” 仪式音乐,打破 “只进不出” 的资源困局。
(二)以 “双师” 为基,唤醒乡村教师主体性
构建 “价值共创 - 生态适配 - 梯度协同” 三维模型 [8]:设 “城乡教育协作贡献奖”,将城市教师参与度纳入职称加分,建 “城市教师工作站 + 乡村教研基地” 供其研修;为乡村教师建立 “乡土知识认证体系”,通过工作坊、培育计划梳理其民俗技艺等知识,如湖南长沙 “在地化研修” 助乡村教师转化知识获专业尊严。此外,通过 “岗位双向交流”(如城市教师任乡村 “教学顾问”、乡村教师任城市 “实践导师”)及 “教学问题招标会” 等平台,推动双师平等协作,提升乡村教师自信。
(三)以三段循环为径,优化教学模式
采用 “三段十二步循环结构”,以湘艺版《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为例:课前,城市教师析学情、定难点,乡村教师制多媒体资源,双师共商目标并布置预习;课中,乡村教师创草原情境、示范发声技巧,城市教师组织互动(如合唱竞赛、蒙古族歌手视频连线);课后,双师批改作业、制定辅导方案(如音准专项训练、情感表达指导),推草原音乐延伸资料并组织分享会,形成 “课堂 - 课后 - 拓展” 闭环。
(四)以学生为主,明确教学重心
优化教学方式,如音乐欣赏课分组讨论《月光奏鸣曲》乐章情感,用平台投票、问卷工具提升参与度;合理设计环节,如和声知识讲解后播爵士乐自然过渡到赏析;关注全体学生,避免侧重优生,评价时兼顾鼓励与建议,如 “节奏把握好,音色控制可更细腻”,及时反馈以激发参与热情。
四、结语
“双师教学” 为中小学音乐教学注入活力,在资源整合、教育公平等方面成效显著,但仍面临技术、协作、学生参与等挑战。未来随AI、VR 等技术发展,其有望打造更沉浸的个性化学习环境;教师培训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双师协作能力提升;跨学科融合也将深化,助力提升学生音乐素养与综合能力,推动中小学音乐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铭君 . “双师课堂”模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研究 [D]. 西南大学 , 2023.
[2] 乜勇 , 高红英 , 王鑫 .“双师教学”共同体模式构建:要素与结构关系分析研究 [J]. 电化教育研究 ,2020,41(12):65-70+78.DOI:10.13811/j.cnki.eer.2020.12.009.
[3] 肖 坤 , 盖 海 红 . 试 论 高 职 教 育 双 师 教 学 模式 [J]. 教 育 与 职 业 ,2015,(24):105-107.DOI:10.13615/j.cnki.1004-3985.2015.24.036.
[4] 汪时冲 , 方海光 , 张鸽 , 等 . 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支持下的新型“双师课堂”研究——兼论“人机协同”教学设计与未来展望 [J].远程教育杂志 ,2019,37(02):25-32.DOI:10.15881/j.cnki.cn33-1304/g4.2019.02.004.
[5] 韩荣荣. 信息化助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双师教学”模式实践 [D]. 华中师范大学 , 2018.
[6] 乜勇 , 闫慧聪 , 穆萍 . “双师教学”:一种促进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均衡发展的新模态 [J]. 数字教育 , 2020, 6 (01): 15-20.
[7] 周海军 , 杨晓宏 , 俞树煜. 均衡发展背景下的“双师教学”:困境与突围 [J]. 中国远程教育 , 2022, (08): 35-41. DOI:10.13541/j.cnki.chinade.2022.08.001.
[8] 侯丽娜 , 张玲 . 名师课堂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及其限度 [J]. 南京师大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24, (06): 32-42.
作者简介:汪镜垚,女,2002 年11 月24 日,汉族,研究生在读,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