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课堂到舞台:高校管乐艺术团红色音乐教育的实践与反思

作者

余彦

江西水利电力大学 江西省南昌市 330099

一、引言

红色音乐作为中国革命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精神产物,承载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历史文化内涵。在高校开展红色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高校管乐艺术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将红色音乐教育融入管乐艺术团的教学与实践活动中,能够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新的途径和平台。本文旨在探讨高校管乐艺术团红色音乐教育的有效模式和实践策略,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方法,分析当前高校管乐艺术团红色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以提高高校红色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二、红色音乐教育与高校管乐艺术团的契合

(一)红色音乐的内涵与价值

红色音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创作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精神风貌,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红色音乐具有教育、审美、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价值,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

(二)高校管乐艺术团的特点与功能

高校管乐艺术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由具备一定演奏基础的学生组成的专业艺术团体。其突出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性,通过系统的管乐训练和规范的演出实践,持续提升团员演奏技艺;二是艺术性,以交响化的管乐表现形式,演绎各类经典与原创音乐作品;三是群众性,面向全校开展艺术普及活动,具有广泛参与基础。管乐团的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合奏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纪律性;通过作品演绎提升艺术表现力和审美素养;通过创新编排激发艺术创造力。作为高校美育工作的重要平台,管乐艺术团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在艺术实践中实现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三)红色音乐教育与高校管乐艺术团的内在联系

红色音乐丰富的内涵和强烈的感染力为高校管乐艺术团提供了优质的艺术素材,而管乐艺术团独特的演奏形式和表现力能够更好地展现红色音乐的魅力,使红色音乐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和审美需求。将红色音乐教育融入高校管乐艺术团的教学与实践活动中,能够实现红色文化与艺术教育的有机结合,达到寓教于乐的教育效果。

三、高校管乐艺术团红色音乐教育的课堂实践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

高校管乐艺术团红色音乐教育的课堂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红色音乐的历史背景、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掌握管乐演奏的基本技巧和红色音乐作品的演奏方法,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艺术表现力,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既要选择经典的红色音乐作品,又要结合高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选择一些适合管乐演奏的红色音乐改编作品,如:可结合地方特色,将地域性红色文化纳入到音乐作品当中。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应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除了常用的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例如,通过播放红色音乐作品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红色音乐的魅力;

如今在校大学生都是 00 后,革命、战争对他们而言较陌生,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因该实现:田野——课堂——舞台实践的动态循环。走访老红军,听老红军讲战争故事,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利将一手资料用于教学,反馈于课堂。利用音乐制作软件,让学生进行红色音乐的创作和改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高校管乐艺术团红色音乐教育的舞台实践

(一)舞台实践的意义与作用

舞台实践作为高校管乐艺术团红色音乐教育的关键环节,具有多重育人价值和实践意义。从艺术教育层面看,舞台实践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佳检验,通过真实的演出情境,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演奏技巧融会贯通,在提升专业水平的同时培养艺术表现力和舞台掌控力。从学生发展角度看,定期参与演出活动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克服舞台紧张情绪,培养临场应变能力,在掌声与肯定中获得成长自信。更重要的是,舞台实践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

以为例,学校管乐艺术团承担校园文化、以及校园思政大课的演出活动,通过演奏《红旗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经典红色曲目,以艺术化的方式再现革命历史,让在校师生在音乐熏陶中感受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在思政大课中,精心设计演出环节,将红色曲目演奏与背景讲解、情景展示相结合,增强艺术感染力,让红色文化通过舞台实践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更深入的传承。这种“以演促学、以艺育人”的模式,达到了价值引领的目的。

(二)舞台实践的策划与组织

在高校管乐艺术团红色主题舞台实践的策划中,应当构建“红色音乐 + 思想政治”的演出体系。在主题设计上,要聚焦红色文化传承,可设置“革命史诗”“时代华章”等系列主题,如:江西师范大学创作的《长征组歌》校合唱团和交响乐队全员参加排练,从而起到全员育人的效果。在演出过程中,不仅是聚焦本校师生,更是做到在江西各地巡演,使生活学习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的父老乡亲们接受政治与艺术的熏陶。高校管乐艺术团演出形式也应采取多元化呈现方式展现,不仅仅局限于管乐交响演奏,还可创新融入朗诵、演唱、舞蹈等形式,增强感染力。场地选择除了面对学校师生同时积极走进革命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等特色场地举办公益演出,实现艺术表现与教育功能的有机统一。通过系统化的舞台实践设计,使红色音乐教育既保持专业水准,又富有教育意义。

(三)舞台实践的评价与反馈

舞台实践结束后开展系统评价与反馈是提升育人实效的关键环节。评价体系应当包含三个维度:一是专业维度,重点评估音准节奏、声部平衡、音乐表现等演奏水平;二是艺术维度,考察情感表达、舞台感染力等艺术素养;三是思想政治维度,关注团队协作、台风台貌等综合表现。评价采取 360 度多元方式:专业教师侧重技术指导,重点分析演奏中的专业问题;学生通过自评培养反思能力,通过互评促进相互学习;还可引入观众问卷收集外部反馈。评价结果要以“优点+ 建议”的形式及时反馈,既肯定学生的进步与亮点,又明确指出改进方向。同时要建立成长档案,纵向对比学生历次演出表现,通过可视化数据呈现进步轨迹。这种闭环式的评价反馈机制,既能帮助学生突破专业瓶颈,又能促进其艺术修养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后续艺术实践积累宝贵经验。

五、高校管乐艺术团红色音乐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与挑战

(一)教育理念与认识偏差

部分高校对红色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存在重专业技能培养、轻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没有充分认识到红色音乐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一些教师对红色音乐教育的内涵和意义理解不够深刻,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和针对性,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教学资源与师资短缺

红色音乐教育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如红色音乐作品、教学资料、演出场地等,但目前高校在这方面的资源相对匮乏,难以满足教学和实践的需求。此外,高校管乐艺术团的师资队伍也存在短缺的问题,一些教师缺乏红色音乐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无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红色音乐的学习和实践。

(三)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由于红色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创作风格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部分学生对红色音乐缺乏了解和兴趣,参与红色音乐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同时,高校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管乐艺术团的活动和红色音乐的学习中。

六、高校管乐艺术团红色音乐教育的改进策略与展望

(一)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认识水平

高校应当从立德树人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红色音乐教育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要将红色音乐教育纳入“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教师队伍要深化对红色音乐教育理论的研究,系统掌握红色经典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提升专业教学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要创新教学方法,运用信息化手段,通过情景教学、案例解析、互动体验等方式,让红色音乐教育既有思想性又具感染力。同时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将红色音乐教育成效纳入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确保红色音乐教育真正成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有效载体,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

(二)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优化师资队伍

高校应当从战略高度加大对红色音乐教育的资源投入力度。一方面,要系统建设红色音乐教育资源库,包括建立完整的红色经典音乐作品数据库、教学案例库和多媒体素材库,为课堂教学和艺术实践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撑。另一方面,要重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设立专项人才引进计划,吸引一批既精通音乐专业又熟悉红色文化的复合型教师;同时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定期组织红色音乐专题研修和教学研讨活动。此外,要建立“大师工作室”机制,邀请著名红色音乐作曲家、指挥家等专家学者驻校指导,通过大师课、工作坊等形式,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红色音乐的艺术魅力。高校还应与专业院团建立合作关系,共建红色音乐教育实践基地,构建起“资源 + 师资 + 平台”三位一体的红色音乐教育支撑体系,为培养新时代艺术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三)创新教育模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高校应当着力构建“三位一体”的红色音乐教育创新模式。在课堂教学环节,要打破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采用“理论讲授 + 作品赏析 + 实践体验”的互动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红色音乐的创作背景。在舞台实践方面,定期举办“红色音乐文化周”,组织经典作品展演、原创作品比赛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编创和排演。在社会实践层面,要打造“行走的音乐思政课”,带领学生赴革命老区采风,走访红色音乐创作者,开展基层惠民演出,使学生在服务社会中深化认知。同时,要建立“创、排、演、研”全链条育人机制,支持学生成立红色音乐研习社,开展课题研究,形成理论学习和艺术实践的良性互动,真正实现红色音乐教育入脑入心。

(四)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管乐艺术团红色音乐教育将迎来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模式亟待转型升级,可通过 VR 技术还原革命历史场景,运用AI 辅助分析演奏技巧,开发线上红色音乐教育平台,实现沉浸式、交互式的学习体验。同时,要构建开放共享的发展格局,建立校际红色音乐教育联盟,与专业院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策划红色主题巡演、联合创作等活动。更重要的是,要深化红色音乐的育人内涵,将其与“大思政课”建设有机融合,开发“音乐+ 思政”特色课程;结合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挖掘红色音乐的时代价值,创编反映新时代成就的原创作品。

结语

高校管乐艺术团红色音乐教育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工作。通过课堂与舞台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能够让红色音乐在高校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虽然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未来,高校管乐艺术团红色音乐教育将深度融合现代科技,借助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教学与演出场景。同时,加强校际、校社合作,拓宽交流渠道。还会进一步挖掘红色音乐内涵,与多学科交叉,创新教育形式,让红色音乐教育更贴合时代需求,培育出更具文化自信与使命感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 冯旭萍.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音乐教育的实践思考[N]. 经济导报, 2025-11 (004).

[2] 石运佳, 王晓来, 江金玉. 红色音乐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N]. 河南经济报 , 2025- 02- 08 (009).

[3] 安静 . 红色经典音乐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 [J]. 琴童 , 2025, (02): 37-39.

[4] 陈非儿 , 张亦 . 红色音乐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践方法探究 [J]. 大众文艺 , 2024, (24): 169- 171.

[5] 薛倩雯, 章莉娟. 红色音乐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困境与路径 [J].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4, 35 (04): 14- 17.

课题: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管乐艺术团的可行性策略研究,JC22226

作者简介:余彦,女,江西人,汉,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