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在高职院校的融合应用
姬鲁宁
宁夏职业技术大学 职业素养教学部 宁夏银川 750021
第一章:引言
职业教育作为中国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然而,在强调技能习得的同时,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亦不容忽视。多项研究表明,高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总体不容乐观,其在力量、耐力等关键体能指标上存在短板,且部分学生面临焦虑、人际敏感等心理困扰(王登峰,2019)。其背后的原因复杂,但高职体育课程本身存在的" 重技能、轻健康"、" 重技术、轻应用"、" 重达标、轻参与" 等倾向,无疑是重要因素之一。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制约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在此背景下,由华东师范大学季浏教授领衔提出的 "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 " 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理论视角与实践框架。该模式以 " 健康第一 " 为核心理念,直指传统体育课程的痼疾,通过运动负荷、体能练习和结构化技能教学三大关键要点的刚性要求,旨在确保体育课的运动效果、提升学生的健康水平,并培养其核心素养(季浏,2015)。该模式的提出,为高职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综述旨在系统梳理该模式的内涵,论证其与高职教育的内在契合性,探讨其在高职院校的融合应用路径、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展望,以期为推动高职体育课程的内涵式发展提供参考。
第二章: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理论内核
"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 " 的理论基础可追溯至国际体育教育领域从 " 身体教育 "向" 通过身体进行教育" 的范式转变。其核心框架由三个相互关联的关键要点构成:
第一,强调 " 运动负荷 " 的基础性作用。模式明确要求每节体育课的运动密度应达到75% 以上,班级平均心率应维持在140-160 次/ 分钟的中高运动强度区间(贾洪洲,季浏,2021)。这一要求的生理学依据在于,只有达到一定强度和量的运动刺激,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代谢水平,从而实现增强体质的根本目的。运动负荷的监控与实施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的运动生理学知识,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适当调整,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安全的前提下获得最佳的运动效果。
第二,突出 " 体能练习 " 的补偿性功能。模式规定每节课需包含约10 分钟的专项体能练习,旨在全面发展和补偿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尹志华等,2018)。其逻辑在于,单一的运动项目对体能的发展存在局限性,而许多学生体质的薄弱环节需要通过针对性的练习来弥补。体能练习的设计应当注重多样性和趣味性,避免单调重复的训练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设计具有职业导向的体能训练内容,使体能练习既促进身体健康,又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第三,倡导 " 结构化知识与技能 " 的应用与情境化学习。这是该模式的灵魂所在。它反对孤立的技术教学,强调在近似比赛的真实情境中学习技术、理解战术、培养意识(季浏,2018)。这种 " 学、练、赛 " 一体化的方式,不仅能提升学习趣味性,更能培养学生的战术思维和决策能力,使其真正 " 会运动 "。结构化教学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技术分解教学模式,转而采用整体 - 部分 - 整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真实的运动情境中体会技术的应用价值,提高运动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
综上,三者协同作用,共同指向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为其在高职领域的融合应用提供了坚实且可操作的理论框架。这三个要素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为高职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
第三章: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现状与需求
当前,高职体育课程的现状可概括为 " 三个脱节 "。首先,课程目标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存在脱节。现实中许多课程仍以运动技术传授和体质测试达标为主,与未来职业场景对职业体能、意志品质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特定要求关联甚微(董众鸣,龚波,2017)。这种脱节使得体育课程无法充分发挥其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作用,难以满足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
其次,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及需求存在脱节。" 准备活动 - 技术教学 - 自由活动 "的传统三段式结构,内容重复枯燥,忽视了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偏好实践与体验的学习特点(王秀香等,2021)。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堂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不佳。许多学生对体育课缺乏热情,将其视为负担而非享受,这直接影响了体育锻炼的效果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再者,教学效果与 " 健康第一 " 的终极目标存在脱节。许多课堂练习密度低、强度小,身体机能得不到有效刺激,体质健康的改善效果不彰(张枝梅,2018)。同时,现有的评价体系过于注重技术动作的标准化和运动成绩的量化,忽视了对学生健康行为养成和体育素养发展的评价,无法全面反映体育课程的实际效果。
正是上述 " 脱节 " 现状,反向定义了高职体育课程的内在需求:它亟需一种能有效提升课堂运动负荷、极大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并能直接培养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模式。而"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 " 的三大关键要点,恰好精准地回应了这些需求,其融合应用不仅是可能的,更是必要的。该模式强调的运动负荷保障了体育锻炼的效果,体能练习促进了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结构化技能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这些都与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需求高度契合。
第四章: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在高职的实践路径
、 目 标 重 构: 从 " 技 能 掌 握 " 到 " 健 康 促 进 与 职 业 素 养 共 生 "新目标应包含三个层次:基础性目标(提升体质)、发展性目标(掌握技能)和特色性目标(职业赋能)。例如,对机电专业强调静态力量与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物流专业设计包含负重、搬运的体能赛;对管理专业发展其沟通协调和抗压能力(刘昕,李娜,2020)。目标的重构需要建立在对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深入分析基础上,使体育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协调,形成协同效应。
二、内容开发:创设 " 与专业对话" 的比赛情境
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巧妙融入 " 职业元素 "。如为电子信息专业设计 " 编程式进攻 "篮球战术演练,强调执行的精确性与协作性;为护理专业设计 " 伤员搬运过障碍 " 的团队任务赛,模拟职业场景(刘昕,李娜,2020)。内容开发应当注重实践性和趣味性,通过创设真实或仿真的职业情境,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提前体验职业要求,培养职业所需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品质。
三、教学实施:" 竞赛驱动" 与" 数字赋能" 双轮联动
贯彻" 竞赛驱动" 教学法:课程围绕比赛任务展开,让学生带着目的去" 学" 和" 练",即时应用(沈越,孙延林,2022)。竞赛驱动教学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比赛形式和规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并在比赛中获得成长和进步。
运用" 数字赋能" 监测与反馈:利用智能手环等设备实时监测心率,让" 强度" 可见、
可感,增强教学科学性与趣味性(吴丽芳等,2021)。数字化手段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教
学效率,还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运动指导,帮助其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提高锻炼效果。四、评价革新:过程性" 看见成长",综合性 " 评估素养"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提高过程性评价占比(进步幅度、努力程度);期末考核采用" 技能应用 + 体能表现 + 理论认知 " 的组合方式,如通过足球比赛评价学生的技术运用、战术意识和团队精神(季浏,2015)。评价体系的改革应当注重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同时也要重视综合性评价,全面评估学生的体育素养和健康行为发展。
第五章:挑战与对策
面临的挑战主要在于:
教师理念与专业能力的转型之困:教师对体能训练设计、比赛组织、职业元素融入等方面存在知识盲区(王晓晨,2018)。许多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新的教学模式存在抵触心理,缺乏实施新模式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教学组织与资源保障的现实之困:班级人数过多、场地器材不足、跨部门协作机制缺失制约了模式实施(张宏家等,2020)。这些现实条件的限制使得新模式的推广实施面临较大困难,需要学校层面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的适配之困:传统评价体系无法科学量化学生的新能力和教师的额外劳动(李传奇,周珂,2019)。现有的评价机制难以准确反映新模式下的教学效果,也无法有效激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和改革。
应对的可行对策包括:
深化师资培训,构建支持系统:组织实操性培训,并建立校际和校内教研共同体(孔琳,汪晓赞,2021)。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共同体建设,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掌握新教学模式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其实施能力。
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智慧赋能:通过错峰排课、采购多功能器材、推广心率手环等方式缓解压力。学校应当加大投入,改善体育教学条件,同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创新评价机制,强化政策激励:构建多元综合评价体系,并将教学创新成果与职称评定等激励机制挂钩(唐炎,2020)。通过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新模式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 " 为破解高职体育课程的现实困境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与实践框架。它的融合应用,能够有效提升课堂运动负荷、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并巧妙赋能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实现高职体育课程从 " 身体训练 " 向 " 全面育人 " 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该模式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改善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还能培养其团队协作、沟通交流、规则意识等职业关键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未来,该模式的深入推广与研究需从两方面努力:首先,研究需进一步深化。需开展更多长期追踪研究,并加强分专业大类的精细化研究,开发具体教学案例库。这些研究应当关注新模式的长效机制,探索不同专业类别下的差异化实施策略,为实践提供更加具体的指导。其次,实践需政策与生态的双重支持。院校需制定创新激励机制,搭建跨学科协作平台,并将体育教育成效更全面地纳入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从而营造一个支持改革、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生态。只有通过多方协同努力,才能确保新模式的有效实施和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 " 在高职院校的融合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通过系统化的改革和实施,可以有效解决当前高职体育课程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职业素养的提升。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完善和优化实施路径,推动高职体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众鸣, 龚波. (2017). 新时代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 王登峰 . (2019). 健康中国 2030 与学校体育改革 . 体育科学 .3. 季浏. (2015).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思考与构建. 体育科学.4. 贾洪洲, 季浏. (2021).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下的运动负荷要求:理论阐释与操作路径. 体育学刊.5. 尹志华, 汪晓赞, 季浏. (2018).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关键要点:体能练习. 体育教学.6. 季浏. (2018). 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年版)》解读. 体育科学.7.王秀香, 李卫东, 王乐. (2021). 高职学生体育学习特征与课程改革策略研究.体育学刊.8. 张枝梅. (2018).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运动负荷现状及对策研究.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9. 刘昕, 李娜. (2020). 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10. 沈越, 孙延林. (2022). 竞赛式教学法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的应用效果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1. 吴丽芳, 李剑, 王欣欣. (2021). 可穿戴设备在高校体育课运动负荷监控中的应用研究.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12. 王晓晨. (2018).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 体育学研究.13. 张宏家 , 等 . (2020). 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资源配置的困境与优化路径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4. 李传奇, 周珂. (2019). 学校体育评价体系的困境与重构. 体育学刊.15. 孔琳, 汪晓赞. (2021). 核心素养导向下体育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6. 唐炎. (2020). 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的逻辑起点与实施路径. 体育科学.作者信息:姬鲁宁,男(1986.11—),汉族,籍贯 山东泰安,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能训练
基金项目:2024 宁夏职业技术校级课题资助项目:《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在宁夏高职院校的应用效果研究- 以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项目编号:XJ20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