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现状到变革: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挑战与前瞻

作者

蒋语涵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市西青区 300380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指面向非音乐专业大学生所开设的音乐类通识课程与艺术实践活动的总称。其核心定位是美育而非专业技能培训,是高等教育体系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实现“全方位育人”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其核心目标在于普及性与审美性,课程设立初衷并非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引导所有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走近音乐、理解音乐,从而激发其审美意识,提升艺术鉴赏力和人文情怀。通过系统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外音乐发展脉络,并学会从文化、历史和自己所学专业以及社会等多个维度去聆听和分析作品,最终形成独立的审美判断。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主要集中体现在学校课程与社团两个方面。在理论鉴赏类课程方面,开设《西方音乐史》、《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歌剧与音乐剧鉴赏》等课程,构建学生的知识框架;在实践表演类课程方面,会开设合唱、吉他、戏剧表演等参与性强的课程,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团队协作与表达能力。同时社团的开展,比如校交响乐团、合唱团、民乐团等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除了上述两个方面,各类讲座、音乐会、艺术节则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观摩和实践平台。

然而,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在实践中依然面临诸多困境,其育人功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最根本的问题在于音乐教育定位的模糊和价值被轻视。在“学分至上”、“就业导向”的校园氛围下,公共音乐课在高校课程体系中长期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许多高校管理者、专业教师乃至学生自身,都将音乐教育视为专业学习之余的“调味品”或“休闲娱乐”,而非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价值与“放松心情”划等号,其深刻的育人功能——如情感陶冶、想象力激发等被严重忽视。这直接导致音乐课程大多被列为“选修课”或“通识任选课”,缺乏作为必修课的刚性要求,甚至于部分高校关于音乐类选修课的学生上座率照其他选修课来说相差很大。学生在沉重的专业压力和就业焦虑下,往往优先选择那些“有用”的、能拿高分的课程,使得音乐选修课沦为凑学分的工具,其教育目标难以实现。因此,定位的模糊直接导致了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的陈旧,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其次,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教学模式存在偏差性与滞后性。对于许多高校开设的音乐课程虽包含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课程,但教学内容或过度偏向西方古典音乐,对中国传统音乐、民族民间音乐及现当代优秀音乐作品的挖掘不足,或停留在陈旧的知识体系,与当下鲜活的社会音乐文化生活、学生喜爱的音乐形式严重脱节,难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学习兴趣。教学模式仍以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讲为主,“聆听”多于“参与”,“鉴赏”多于“实践”。在课程最重要的测评与评估环节,仍是期末一篇论文或一份课件汇报,这种“一考定乾坤”的方式无法衡量学生在审美能力、情感体验、艺术素养等方面的真实成长,反而愈催生了学生应付和敷衍的态度。

随后,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教学配套设施捉襟见肘。许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研室师资配备不足,教师数量与在校生规模严重不匹配。教师往往身兼数职,教学任务繁重,且在高水平的科研型大学中,艺术教师在职级评定、职称晋升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发展空间受限,严重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和师资队伍的稳定性与高质量建设。专业的音乐教室、琴房、排练厅、多媒体视听实验室是开展高质量音乐教学的基础。但现实中,很多高校缺乏甚至没有专属的场地和设备,或设备老旧、数量不足。这极大地限制了音乐理论与实践衔接的深度,同样与体验教育式的教育本质也是渐行渐远,虽然部分学校均有对于音乐课堂教学的延伸,但合唱团、乐团等实践平台与机会缺失,使得大部分学生无法在亲身参与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反而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针对以上问题,国内部分高校纷纷探索音乐教育的创新路径以及贴近时代的内容改革与重实践、强互动的方法创新和资源投入与平台建设。中国人民大学推行的“艺术教育”模块是全体本科生通识教育的必修环节,学生必须修满一定的艺术类课程学分方可毕业,从制度上确保了音乐教育的普及性和必要性;上海交通大学开设的《音乐经典品鉴》等课程,利用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视听课堂,并引入音乐剧场、工作坊等形式,鼓励学生从“听讲者”变为“参与者”;中央音乐学院通过“高参高”等项目,将其优质的传统音乐资源输送至全国各地综合高校,丰富了后者的课程内容,缓解了师资不足,直接提升了民族音乐教学的深度与广度;苏州大学斥巨资建设了功能齐全的“艺术教育中心”,内含专业琴房、排练厅及黑箱剧场,并向选修公共艺术课程的学生全面开放,为实践教学提供了硬件保障;在软件上,浙江大学大力支持“文琴”学生艺术总团的建设,将其打造成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平台;学生通过加入合唱团、交响乐团,不仅能兑换通识学分,更在高水平的艺术排练和展演中获得了不可替代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凝聚,真正实现了“做中学”,极大弥补了课堂教育的局限。

面对当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所遭遇的诸多困境,唯有从理念、内容与资源三个维度协同推进,才能真正实现其美育使命。高校应明确音乐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推动其从“边缘”走向“中心”;教学内容应更加贴近时代与学生实际,融合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增强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同时,加大师资、场地、设备等软硬件投入,拓展“课堂·社团·展演”互联多元实践路径。唯有如此,公共音乐教育才能超越“凑学分”的浅层功能,真正成为涵养情感、激发创造、提升素养的重要载体,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注入持久而深厚的艺术力量。

作者简介:蒋语涵,女,2002 年 12 月,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硕士研究生在读,音乐教育(声乐)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