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设计与实践

作者

秦善慧

山东省沂水县沙沟镇中心小学276400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2022 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应聚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能力。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发现、主动思考建构知识,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高度契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作为全国使用范围较广的教材,其内容编排注重生活化、情境化,为探究式学习提供了丰富素材,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仍存在“重讲授、轻探究”“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导致核心素养培养流于形式。

(二)研究意义:本研究通过整合核心素养与探究式学习的内在关联,结合人教版教材特点设计具体教学方案,既能丰富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理论体系,又能为一线教师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案例,推动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

二、核心素养与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的内在关联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涵盖六大关键能力:数学抽象(从具体情境中提炼数学概念)、逻辑推理(运用规则推导结论)、数学建模(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直观想象(借助图形理解数学关系)、数学运算(正确进行数与式的计算)、数据分析(从数据中提取信息)。这些能力的形成需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深度思考的学习过程实现。

(二)探究式学习的特征

探究式学习以问题为导向,强调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建构知识,其核心特征包括:自主性:学生自主选择探究方法,主导学习进程;情境性:依托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增强学习的现实意义;合作性:通过小组互动交流,碰撞思维、互补认知;过程性:关注知识形成的逻辑,而非仅追求结论的正确性。

(三)二者的契合点

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本质上是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学生在探究中抽象数学概念(数学抽象)、推导规律(逻辑推理)、解决实际问题(数学建模)、借助图形分析问题(直观想象),最终实现能力与素养的同步发展。

三、基于人教版教材的探究式学习设计框架

(一)设计原则 1. 目标导向原则:以核心素养为目标,将探究任务与六大能力培养对应。例如,“统计与概率”单元需侧重数据分析能力,“几何图形”单元需强化直观想象能力。2. 教材适配原则:结合人教版教材“情境 + 问题串”的编排特点,将探究环节嵌入教材内容。如人教版三年级“小数的初步认识”,可利用教材中“元、角、分”的生活情境设计探究任务。3. 学生主体原则: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探究任务需难度适中,如低年级以实物操作为主,高年级增加逻辑推理环节。

(二)基本模式构建“五环节”探究式学习模式:1. 情境创设:选取教材中的生活情境(如购物、测量、游戏),激发探究兴趣。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三角形的特性”,可创设“搭建稳固支架”的情境。2. 问题驱动:从情境中提炼核心问题(如“为什么三角形比四边形稳固?”),明确探究方向。3. 自主探究:提供学具(如小棒、纸张、计数器),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寻找答案。4. 合作交流:小组分享探究过程,讨论不同方法的优劣,形成集体认知。5. 总结反思:师生共同梳理知识脉络,反思探究中的数学思维方法(如归纳、类比)。

四、基于人教版教材的探究式学习实践案例

(一)案例1:人教版二年级“认识图形(二)”1. 核心素养目标:直观想象、数学抽象。2. 探究设计:情境:教材中“积木分类”情境,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积木。问题:“这些积木有什么不同?如何分类?”自主探究:学生分组操作积木,观察形状、滚动性、堆叠性等特征。合作交流:各组汇报分类标准(如“能滚动的和不能滚动的”“有平面的和没有平面的”)。总结:提炼立体图形的本质特征,实现从具体积木到抽象图形概念的转化。3. 效果:学生通过触摸、滚动等操作,直观感知图形特征,直观想象能力得到发展,同时在分类过程中提升数学抽象能力。

(二)案例2:人教版五年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1. 核心素养目标:逻辑推理、数学建模。2. 探究设计:情境:教材中“不规则土地面积测量”情境,引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问题。问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自主探究:提供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让学生尝试通过剪拼转化为长方形。合作交流:讨论“为什么沿高剪开能拼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总结: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底 × 高),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3. 效果:学生在剪拼过程中体会逻辑推理的严谨性,通过将新问题转化为旧知识,初步形成数学建模意识。

五、实践反思与优化建议

(一)实践成效,通过对 3 个小学班级(共 120 名学生)的教学实践,采用课堂观察、作业分析、问卷调查等方式评估发现: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升: 85% 的学生表示“喜欢自己动手探究数学知识”;核心素养发展显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建模)、逻辑推理的规范性均有提高;课堂参与度提高:小组合作中,后进生的发言次数增加 30% 。

(二)存在问题 1. 部分探究任务耗时过长,影响教学进度;2. 学生探究能力差异大,需分层设计任务;3. 评价方式单一,难以全面反映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三)优化建议 1. 任务分层:针对不同水平学生设计基础型(如操作验证)、提升型(如变式探究)任务,如人教版“分数的基本性质”,基础任务为“用纸条折出相等的分数”,提升任务为“举例说明分数性质的应用”。2. 时间管控:通过预设探究步骤、明确时间节点(如“10分钟内完成剪拼实验”)提高效率。3. 多元评价:结合过程性评价(探究记录、小组表现)与终结性评价(解决问题能力),采用“星级评价表”记录核心素养发展情况。

六、结论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设计,需以人教版教材为依托,将六大能力目标融入“情境—问题—探究—交流—反思”的环节中。实践表明,这种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未来需进一步结合教材修订,完善分层探究设计与评价体系,让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刘晓冰 . 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任务设计与实践 [J]. 家长 ,2024,(32):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