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职业院校提高学生钳工技能水平的教学研究

作者

余文龙

云南省文山农业学校

一、引言

随着我国制造业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钳工作为机械加工中的基础性工种,涵盖了划线、锯割、锉削、钻孔、攻丝、套丝、装配与调试等多个技能操作,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之一。然而,当前职业院校在钳工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的有效提升。因此,研究如何科学有效地提高学生钳工技能水平,是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二、当前钳工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陈旧,难以满足岗位需求

许多职业院校钳工课程仍沿用传统教材和教学内容,过度强调基础操作,忽视了现代企业对高精度加工、综合调试与机械装配能力的需求,导致学生技能与企业实际脱节。

(二)实训资源不足,实践机会有限

部分院校因经费或场地限制,钳工实训设备陈旧、数量不足,不能满足大规模教学需要,学生动手机会有限,导致技能掌握不扎实。

(三)教师专业能力参差不齐

部分钳工教师专业背景偏弱,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验,教学内容停留在书本层面,无法根据企业需求灵活调整教学目标与方法,影响了教学质量。

(四)考核方式单一,缺乏综合评价

钳工课程的考核方式往往以完成工件为主,忽视了对学生操作过程、质量意识、安全规范与职业素养的评价,导致教学效果评估不全面。

三、提高学生钳工技能水平的教学对策

(一)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岗位导向

根据行业发展和企业岗位要求,调整钳工课程结构,设置“基础操作—综合加工—装配调试—工艺改进”四个层次模块,实现从单一技能向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时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定期修订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紧贴生产实际。

(二)强化实训教学,提升操作能力

加大实训投入,更新设备,引入典型企业生产任务作为实训项目,推行“工单式”教学模式,模拟真实工作场景,使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技能。例如设置“配合公差控制”“装配图纸解读与执行”等综合性训练项目,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推进“岗课赛证”融合教学模式

结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推动“岗位、课程、竞赛、证书”四位一体的教学改革。以职业技能竞赛标准为导向,倒逼教学内容更新;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内容纳入课程考核,鼓励学生考取中级或高级钳工证书,增强职业认同感。

(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锻炼,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引进行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实现“教学 + 实操”融合。建立校企共建师资培训机制,推动专业教师向“双师型”转变,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翻转课堂等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例如,在讲授“划线”工艺时,可设计“加工轴承座底板”实训任务,让学生自主分析图纸、选择工具、制定划线方案,在动手操作中实现知识内化。

(五)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习兴趣

建立“过程 + 结果”的综合评价体系,涵盖操作流程、成品质量、工艺分析、团队协作、安全意识等内容。鼓励使用视频记录与学生反思结合的方式,实现教学评价的可视化和精准化,真正体现“教—学—评”一体化。

(六)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

四、案例研究:文山某职业院校钳工课程改革实践

文山农业学校在钳工课程改革中,采用“校企合作、任务驱动、能力递进”的思路,取得了良好成效。通过与当地机械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开发以企业工单为模板的教学任务包,如“液压装置支架的钻削与攻丝”,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工艺流程,还提高了对工作标准和质量意识的理解。

改革后,该校学生在云南省中职技能大赛钳工项目中屡获佳绩,就业率与专业对口率显著提升,得到了企业与家长的高度认可。

五、结语

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钳工技能水平,不仅关乎学生个体的职业发展,也是服务地方产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必须立足岗位需求,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与技能评价体系建设。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校企融合与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全面提升钳工教学的科学性与实效性,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Z]. 2019.

[2] 王伟 . 职业院校钳工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J].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22(4): 66-69.

[3] 刘志刚 . 中等职业学校钳工实训教学创新研究 [J]. 现代职业教育 ,2021(10): 105-107.

[4] 陈雷. 钳工教学中“岗课赛证”融通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 职业教育 , 2023(3): 89-92.

[5] 吴建明 . 构建中职钳工教学多元评价体系的探索 [J]. 教学与管理 ,2020(11): 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