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有效策略研究
卫悦 张新宇
德惠市郭家镇中心小学
新时代国家持续推动核心素养教育改革,强调学生应当掌握适应终身发展的必备能力,覆盖学科知识、实践技能以及情感态度等。因此,农村小学教师需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育教学策略。同时,农村小学面临着生源流失的现象,普遍形成了小班化的教育格局。教师应当依托小班化的教育优势,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入更加丰富的教育内容,不仅可以实施个性化的教学计划,还可以打造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农村小学小班课堂教学现状
农村小学现阶段存在生源结构的两极化分布,乡镇中心学校的人数相对较多,而偏远教学点的班级人均数量相对较少,形成了自然小班化的教学现状;其二,农村留守儿童占比较高,导致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相对较弱,往往存在人际交往与情感表达方面的问题,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性较低,常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其三,农村小学师生比相对较大,教师需要担任多学科的教学任务,导致教师的教学精力分散,尚未建立与学生之间的亲密协同关系。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有效策略
(一)遵循核心素养理念,加强顶层规划设计
农村小学的整体教育质量关乎我国农村教育的未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因此国家积极推动学校小班化教育发展,教育部门应当积极遵循核心素养发展的教育特点,探索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策略。部分地区尝试推动集团化教育办学,持续优化学校的顶层规划设计,通过整合多学校的优质资源,打造农村小学的良好教育口碑,有效促进农村生源的持续回升。同时县域教育部门也积极拨付专项教育资金,提升农村小学的硬件达标率,方便教师开展更加多样化的数字化教学,引入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能够更好地支持农村学生开展深度学习与多样化学习活动。
(二)优化班级师生配比,实施分层个性教学
随着我国持续推动城镇化进程,农村小学的生源相对较少,导致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比例持续提升,教师对应负担的学生人数下降。因此教育部门与学校需要积极优化现有的班级师生配比,为每一个班级配备基本的两名教师,并针对小班化教学现状持续创建适合的教育管理模式,深化小班化教学的课程改革措施,创造有利于小班学生成长的现实基础。然后乡村教师应当深入了解班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特点,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兴趣特长,精准掌握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困难。同时教师应当实施更加灵活自由的课堂组织形式,引入丰富的师生互动与同伴合作,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索兴趣,然后教师还需要实施分层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动态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实施针对性的个性辅导计划。例如,教师应结合农村学生的生活经历,设计富含生活气息的实践性学习任务,调动学生的丰富生活体验,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学习意愿,锻炼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
(三)建立亲密师生关系,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在小班化教学的趋势下,教师可以与学生建立更加紧密的师生联系,借助课堂互动、课间聊天、家访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掌握学生的学习成长动态,了解学生当前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情感互动,当学生存在心理健康困惑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情感支持,增强师生之间的依恋感。同时教师还可以积极设计班级活动的积分机制,引入进步数、小红花等形式,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利用每日任务清单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完成阅读一篇文章、自主整理书包、记录生活中的天气变化等,利用丰富多样的小任务培养学生在学习时的独立性。然后教师应当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观察学生在课堂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记录生成学生的成长档案,并根据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成果报告,分析学生表现出的实践创新思维。然后教师利用个性化的教学评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深入了解,帮助学生改进错误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让学生在教师评价中,找到更好的自己。
总而言之,农村小学应当结合当前小班化教学的趋势,充分发挥学生人数较少的优势,开展个性化、精准化的教育活动。教育部门与学校需要积极加强顶层教育规划,引入更加多样的教育资源,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共享。同时,教师还需要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深入了解班级学生的个体成长特点,实施分层个性化的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充分激发农村小学生的主动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充分发挥小班教学评价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 谷雅新. 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实践研究[D]. 山西大学,2023.
[2] 杜放军. 小班化教育在农村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施方法研究[J].知识文库 ,2023(10):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