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 教育理念下幼儿园科学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
蔡怡青
深圳市宝安区沙井民主幼儿园
一、引言
STEM 教育的本质是跨学科整合与协作解决真实问题,其成功实施高度依赖有效的合作学习。《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社会领域明确要求“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幼儿期是合作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但传统幼儿园科学活动多以个体操作为主,缺乏深度合作机会。STEM 项目因其复杂性(需整合科学探究、工程设计、技术应用、数学思维),天然要求团队协作完成。然而,幼儿园 STEM 活动中小组合作常流于形式(如仅共享材料而非深度协作),或陷入无序争吵。如何基于幼儿年龄特点,在 STEM 科学活动中设计并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幼儿合作能力与科学思维协同发展,是当前实践中的难点。本研究旨在探索 STEM 理念下幼儿园科学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路径、教师支持策略及其实践成效。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STEM 科学活动中的价值与挑战
1. 核心价值:
促进认知发展(维果茨基社会建构理论):同伴互动提供“最近发展区”,通过观点碰撞、解释、辩论,促进科学概念理解与思维深化。
培养 21 世纪核心能力:发展沟通表达、倾听理解、协商妥协、分工协作、解决冲突、团队责任感等关键社会技能。
提升STEM 项目成效:集思广益激发更多创意;分工合作提高效率,完成个体难以胜任的复杂任务(如大型搭建);相互支持增强克服困难的韧性。
营造积极学习氛围:增加互动乐趣,提升参与动机,降低个体焦虑。
2. 幼儿园阶段面临的独特挑战:
幼儿合作技能(轮流、倾听、表达观点、解决冲突)尚在发展中。
自我中心思维较强,易争抢材料或主导权。
任务理解与规划能力有限,分工协作难度大。
教师对如何有效组织与引导小组合作缺乏系统策略。
三、STEM 理念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路径与策略
本研究在某市一级幼儿园大班(5-6 岁)开展为期一学期的行动研究,设计并实施了 6 个强调小组合作的 STEM 科学项目(如“建造稳固的纸塔”、“设计并测试斜坡小车”、“制作‘种子飞船’”等)。
1. 设计蕴含“合作必要性”的真实项目任务:
策略任务设计必须超越个体能力范围,天然要求合作。体现:
任务复杂性:包含多个子任务或步骤(设计、制作、测试、改进),需分工。
资源依赖性:材料、工具、信息分散在不同成员手中,需共享整合。
视角多元性:问题解决需多种想法碰撞(如设计不同方案)。
案例:“建造一座能通过‘地震测试’(摇晃桌子)的纸塔,高度需超过 30厘米(提供尺子)”。此任务需:测量高度(数学)、设计稳定结构(工程/ 科学)、选择材料(技术)、分工搭建(合作)。单人难以在限定时间内完成高度和稳定性要求。
效果:任务本身驱动幼儿意识到“需要合作”,为合作提供内在动力。
2. 优化分组策略,构建“积极互赖”结构:
策略:
异质分组(3-4 人):考虑能力(动手、表达、规划)、性别、性格(活跃与沉稳)的平衡,促进优势互补。避免固定分组。
明确角色与责任:设立简单、轮换的角色(如:材料管理员负责领取归还材料;记录员用图画记录设计与发现;汇报员代表小组发言;协调员提醒时间、鼓励发言)。角色卡片辅助。
目标互赖:设定清晰的小组共同目标(如“成功让小车跑完斜坡并停在红线内”)和成功标准(“塔高 >30cm 且通过3 级摇晃”)。
资源互赖:将任务所需关键材料、工具或信息拆分,每个成员掌握一部分,必须共享才能完成任务(如:A 有图纸,B 有轮子,C 有车身材料)。
奖励互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与奖励(如“最佳合作团队”、“创意合作奖”)。
效果:结构化互赖减少无序争抢,促使幼儿主动沟通、交换资源、协同工作。
3. 提供结构化合作工具与支架:
策略:
合作计划板:提供包含“任务”、“想法”、“分工(谁做什么)”、“材料”、“步骤(先…再…)”等图标的简易表格或白板,引导小组讨论并记录计划。
发言传递物:使用“发言棒”(如一个小玩偶)规范轮流发言,拿到棒子的人才能说话,其他人需倾听。
冲突解决提示卡:提供可视化解决冲突步骤图:1) 冷静(深呼吸)2) 说出问题(“我们都想当记录员”)3) 想解决办法(“轮流当?”、“猜拳?”)4)选一个试试。
合作观察记录表:引导幼儿记录小组成员的贡献(如想了办法,帮忙粘好了;提醒我们时间)。
效果:工具可视化合作流程和规则,降低合作认知负荷,引导有效互动。
四、实践成效
通过教师观察记录、小组作品分析、幼儿访谈及合作行为频次统计,研究发现:
1. 合作能力显著提升:
有效沟通增加:使用“轮流发言”、“表达观点”、“寻求帮助”等有效语言明显增多,争吵减少。
分工协作改善:能根据计划初步分工,理解角色任务(如“该记录员画图了”)。
冲突解决能力增强:能尝试运用提示卡策略(如“我们猜拳吧”)或寻求教师引导解决常见冲突。
团队意识萌芽:出现“我们一起做”、“帮帮他”等互助行为,小组归属感增强。
五、结论
在幼儿园 STEM 科学活动中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关键在于:设计具有“合作必要性”的真实项目任务;运用异质分组、角色分工、目标 / 资源 / 奖励互赖等策略构建积极互赖结构;提供合作计划板、发言传递物、冲突提示卡等结构化工具支架;实施聚焦合作技能培养的教师引导策略(显性教学、过程提问、适时介入);创设支持合作的物理与心理环境。实践证明,精心设计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显著提升幼儿的合作能力(沟通、协商、分工、冲突解决),更能通过思维碰撞与协作增效,深化 STEM 探究过程,促进科学思维与社交情感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2012).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 约翰逊兄弟 (Johnson, D.W., & Johnson, R.T.). (2009). * 合作学习
( 伍新春,郑秋,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原著出版年: 1999).
简介:蔡怡青(1999-)女 汉 广东省揭阳市人 研究方向: 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