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德育学分制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实践研究

作者

杨燕女

漳州市华侨中学 福建 363000

关键字:德育学分制;初中班级管理

为加强“育人为本”基本管理制度的建设,保障班级有效管理学生,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通过量化与质性结合的方式,将抽象的德育要求转化为可操作、可评价的学分体系,提升初中班级德育的实效性。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我国强调“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构建“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但传统德育常存在“重说教、轻实践”“评价模糊化”等问题,德育学分制通过“目标分解—行为量化—过程追踪”,为德育落地提供可操作的载体。

初中生处于从未成年过渡到成年的青春躁动期,思想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发生问题的机率增大,问题种类繁多。原有的管理方案较为笼统模糊,对学生行为规范所存在问题在警示和引导没有明确的措施或有措施,明显地存在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而班级管理需从“被动约束”转向“主动激励”。所以启用德育学分制,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初中班级管理:学生层面,通过明确德育行为标准,引导学生规范日常行为,增强责任感、集体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班级层面,构建公平、透明的德育评价体系,形成“积极向上、互助共进”的班级氛围,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班主任工作效率;家校层面,打通家校德育衔接,让家长清晰了解学生在校表现,形成德育合力。

二、德育学分制设计原则

德育学分制是以“学分”为计量单位,将初中德育目标,如品德修养、行为规范、社会责任、心理健康等分解为具体可观测的行为指标,通过对学生日常表现的记录、评价与反馈,实现德育过程的可视化、激励化管理。设计原则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小学生守则》等,确保评价指标符合德育目标。且指标需具体明确,细化到具体行为,避免模糊表述。学分不仅是评价结果,更用于反馈学生进步空间,允许通过后续行为弥补不足。涵盖个人修养、集体参与、社会服务等维度,避免单一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初中班级德育学分制的实践路径

(一)德育学分指标体系,总分100 分,另有附加分。

1. 基础指标共 60 分。其中行为规范方面,遵守校规班规如不迟到、不打闹等15 分,每违规1 次扣1-2 分,扣完为止;学习态度方面,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认真听讲 15 分,作业未完成 1 次扣 1 分,课堂违纪扣 2 分;文明礼仪方面,尊敬师长、同学间礼貌用语10 分,顶撞师长扣 5 分,语言不文明扣 2 分;责任担当方面,完成值日任务、爱护班级公物 10 分,值日敷衍扣2 分,损坏公物扣3-5 分;集体参与方面,参加班级常规活动如班会、升旗仪式等10 分,无故缺席1 次扣2 分。

2. 发展指标共 30 分。互助合作方面,主动帮助同学如讲题、借物品等 10 分,每次加 1-2 分,每月上限 5 分;班级贡献方面,担任班干部、参与班级管理如纪律委员、值日班长等加 10 分,履职合格每月加 3 分,优秀加 5 分;活动表现方面,主动参与班级特色活动如黑板报、运动会等活动10 分,参与加2 分,获奖加3-5 分。

3. 提升指标共 10 分。志愿服务方面,参与校园公益如图书馆整理、环保活动等加 5 分,每小时加 1 分,上限 5 分;诚信自律方面,考试无作弊、承诺事项兑现 5 分作弊直接扣完,失信1 次扣2 分。

4. 附加分上限 10 分。主动纠正他人不良行为,每次加 1 分;为班级赢得荣誉,校级加 3 分,区级及以上加 5 分;有明显进步,如从“基础指标不达标”到“合格”,每月加2 分。

(二)操作流程

1. 学分记录,遵循谁表现,谁记录,谁监督的原则。

记录主体主要为班级值日记录员,全体同学按学号分成4 个小组,每组每日派 1 人担任值日记录员,记录当天同学的加分 / 扣分行为,填写在班级常规记录本,总分更新在后黑板的德育记录板;班主任负责统筹、审核,处理特殊情况如学生病假,并把每周德育学分通过班级帮发布,便于家长查询知悉。

2. 学分审核与公示

每日放学前,记录员向全班宣读当日加分 / 扣分情况,无异议则确认;每周五班会课,班主任汇总各组记录,核对线上线下数据,在班级帮公布,并针对本周德育学分情况,指出有哪些学生因什么违纪现象被扣分,并提出来进行批评教育,要求大家引以为戒。每月末,召开“德育学分反馈会”,表彰前 10 名学生,对学分低于 60 分的学生进行个别谈话,制定改进计划。

3. 学分结果运用

奖励机制,每个月底,颁发小奖状,奖励德育之星,可兑换“特权”(如免一次作业、优先选择春游座位);每学期末,学分前 20% 的学生优先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评选资格。

改进机制,对连续两周学分低于 60 分的学生,由班主任、家长、学生共同制定《德育进步计划书》,如“每日按时到校”“每周帮助同学1 次”,每周跟踪完成情况,达标后可补回部分扣分。

(三)保障机制

1. 制度保障:开学初召开班会,与学生共同讨论修订指标,如新增“课间操认真程度”等班级特色项,确保学生认同;制定《德育学分争议处理办法》,由“班级仲裁委员会”包括 3 名学生代表和 1 名班主任,处理评分纠纷。

2. 家校协同:开学初向家长说明方案,每月推送学生学分报告,邀请家长参与“家庭德育评分标准”制定,如周末在家帮忙做家务可加分。

3. 动态调整:每学期中期,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家长意见,根据反馈意见,对相关指标进行微调。

(四)注意事项

1. 避免“唯学分论”:学分仅为评价工具,需结合学生日常表现、班主任评语形成综合评价,对“为加分而形式化表现”的行为及时引导,如班会讨论“帮助同学的初心”。

2. 关注个体差异:对特殊学生,如性格内向、行为有偏差者,适当降低“主动表现”类指标要求,侧重“进步分”鼓励,如“主动举手发言1 次加2 分”。

德育学分制度的实施,让班主任和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上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优化了班级管理方式。同时,促使学生行为规范得到进一步强化,学生自我约束、自主管理意识明显加强,产生了良好的管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