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优化策略研究
杨健铖 李敬静
华北理工大学迁安学院 064400
引言:
高校思政课肩负着培养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责任,评价体系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教学成效的真实反映。现有评价模式多偏重形式,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难以有效指导教学实践。探索一套既体现思政核心价值又具备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是实现思政课价值再造的重要路径。通过深化评价指标的内涵,简化评价流程,以及激活师生评价主体性,能够真正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回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求。
1. 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研究概述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评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点。当下的热点是对如何科学设计评价体系、评价过程以及评价主体等展开研究,但是其多侧重于理论分析,未与实际紧密联系。教学评价的实施要做到基于高等学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使命的实现程度,使其能够引领学生思想,防止表面化数字化处理思政课价值观念的评价,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进一步深化及创新[1]。
2. 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评价标准不明确导致的困境
参考依据不统一不明确,使得教学效果无法定量和定性。教学内容不完全统一,不同学校、不同时期教师的不同理解造成了评价结果的分散性和不可比性。标准更偏向于教学知识点的掌握,相对弱化了思想价值方面深度的衡量与检验。未能将核心价值指标化,使得教学效果沦为表面形式,不能很好地促进教师有的放矢地探索教学手段,也达不到思政课的根本目的[2]。
2.2 评价过程操作复杂执行难点
目前,评价的流程多级多环节,操作程序较多,需要的信息较多,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采集与处理,使得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任务负担较重[3]。复杂的方式降低了评价的即时反馈功能,影响了教学调整的动态性和即时性。评价的流程设计缺乏对流程的调节力度,不能适应不同课程类型和不同教学主体的需求。评价流程执行缺乏技术支持和过程引导,造成难以有效实施,评价结果不能如实反映教学情况。
3. 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优化策略研究
3.1 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突出思政核心价值
在思政课堂教学评价中,如何设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问题的关键,因为评价指标体系不仅仅只是用来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准工具,同时还是教育者引导学生思维、塑造学生价值观的一种方式。当前对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主要是评价学生是否学习掌握了课程的“知识”,而忽略了思政教育“价值引领”的核心功能。我们应对指标体系进行优化,重塑思政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和践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就是说,思政教育课堂的评价指标在思政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以“学生掌握了学科知识”而终结,而应该以“学生通过学习产生了怎样的思想变化?产生了怎样的价值观认同?能否实现学生个人行为的内在变化?”为核心的评价理念来展开,即将评价体系的“认知层指标”必须在考量学生正确把握教学过程中所反映的所教、所学的“知识点”和“观点”等内容,还要考量学生的“情感层指标”,也就是学生要真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情感认同”,又要有“行为层指标”来建构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落实并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4]。为了避免“宽泛式”的课堂评价内容,必须细化、量化每一项评价指标,建立每一项指标的评分细则,实现所有参与者对评价内容和结论的共识和统一。同时,评价体系指标需要包容,评价指标不能被束之高阁,必须结合时间、社会现实、受教育者等内外部因素变化情况而不断“易位”与“调整”,防止评价指标指标一成不变,对当今新时代、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的新要求无动于衷。
3.2 优化评价流程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实效性
评价流程即评价与教学目标之间、评价与评价结果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其是否科学合理、是否高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效和教学目标的落实方向。现行的评价中过多的环节程序设置与过于复杂的操作程序常常会降低教学评价的价值,甚至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的教学灵活性与创新力。对教学评价的优化需要减少环节,合并繁杂的评价层级,将评价聚焦到能体现学生思想行为转化的关键节点上 [5],即要减少不必要的环节程序,如过程评价更加注重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程度,结果评价要充分考虑学生是否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并将课堂学习到的内容内化到现实中。同时,评价应该借助“互联网 + ”信息科技手段获取学生评价数据,避免传统人工评价可能出现的偏颇,做到客观、科学。以现代化的系统保障评价流程的科学性、公平性,进而使得评价促进师生交流互动与双向反馈,进而使思政课教学得到更加高效的运行。因而在评价环节上,不仅要追求简便快捷,还应力求设计科学化、针对性强,更能切合实际地实践操作,把评价真正落到实处。
3.3 加强教师学生的评价参与度
科学的评价离不开多样化的评价主体和参与性。原有思政课评价多是自上而下的评价,尤其是以教师为核心的一言堂式的评价,缺少以学习者为思政课受益者的参与性,由此很难科学、准确地评价思政课教学效果。而扩大参与性则能帮助评价过程对教学反馈更为全面、更真实。一方面,教师作为思政课实施者、引导者,对思政课教师为主的评价体系的认同与参与极为重要,用思政课教师的自评、互评保证评价的专属性和客观性。一方面,因为学生是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直接受益者,学生的参与是评价体系是否能客观反映教学状况的核心 [6]。而学生的参与,特别是对思政课内涵、教学形式及对学生本人影响的认识等,也尤为重要。就具体保障学生参与度而言,设计更加丰富的学生参与评价的机制,如学生匿名问卷、班级研讨、课程反馈会等形式等。
结束语:
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不是简单的技术改进,而是价值观引领与教育理念的深刻融合。只有摒弃模糊和繁琐,构建聚焦核心价值的指标体系,简明且科学的评价流程,以及全员参与的评价机制,才能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引导学生心灵深处的力量。优化评价体系的努力,应成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持久动力,确保思政课教学扎根学生实际,焕发时代活力。
参考文献:
[1] 魏继宗 , 吴璇 . 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J]. 教育评论 ,2023(9):58-66.
[2] 白艳晶 , 徐清刚 , 李双 , 等 . 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J]. 浙江医学教育 ,2024,23(6):326-332.
[3] 韩敏, 韩锐. 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若干思考[J]. 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5(1):36-39.
[4] 安红霞 . 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4(2):63-65.
[5] 刘廷民 . 数字赋能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优化策略研究 [J].CreativeEducationStudies,2025,13.
[6] 王宇明 , 鲁静 .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成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研究 [J]. 时代报告 ,2023(10):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