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问题教学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进策略

作者

代羽

重庆市黔江中学校 409000

一、引言

问题教学是以学生认知困惑为起点,以问题解决为导向,通过师生互动构建知识体系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打破传统课堂的单向信息传递,强调以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深度思考。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教师单向讲授占比过大、学生文本解读浅表化、思维训练缺乏层次感等问题:部分课堂仍延续“满堂灌” 的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形成自主思考能力;面对经典文本,学生常停留于字词疏通与情节复述层面,无法深入挖掘作品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思维训练则呈现碎片化、低阶化特征,缺乏从理解、分析到评价、创造的进阶设计。

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深入推进,语文教学亟需从 “知识传授” 转向 “能力培育”。问题教学法凭借其对学生思维的激活作用,成为破解教学困境、提升课堂效能的重要手段。因此,问题教学法的科学实施,对推动高中语文教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二、实施策略

基于问题教学的高中语文课堂改进需构建完整教学闭环。从贴合文本的问题设计入手,借助多元情境激发探究欲望,通过结构化活动引导深度思考,最终以系统化总结实现能力迁移,形成环环相扣的教学链条。

(一)构建梯度问题链,引导文本细读

问题设计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形成由浅入深的思维路径。在《祝福》教学中,先设计具象化问题:“祥林嫂初到鲁镇时‘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这一外貌描写有何含义?” 引导学生关注细节与人物状态的关联。再提出中层问题:“祥林嫂三次叙述阿毛故事时,听众的反应有何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什么?” 促使学生分析群体心理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最终抛出核心问题:“鲁镇人对祥林嫂的‘祝福仪式有怎样的态度?这种态度与祥林嫂的悲剧有何内在联系?” 推动学生从社会文化层面解读文本。在《装在套子里的人》学习中,以“别里科夫为何总要穿雨鞋、带雨伞?” 为起点,逐步过渡到 “他对中学教学改革的反对,体现了怎样的思维特征?” 最终探究 “全城人为何会被别里科夫‘辖制’十年之久?” 通过三级问题设计,引导学生从文本表象逐步深入到思想内核,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掌握文本细读的方法。

(二)创设沉浸式情境,激活探究欲望

依托文本特质构建教学情境,可将抽象文字转化为具象体验。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先利用多媒体播放风雪呼啸的音效,展示草料场破败的场景图片,配合教师旁白:“时值严冬,彤云密布,林冲带着枷锁来到这荒无人烟的草料场,他裹紧单薄的衣衫,望着漫天飞雪,心中会想些什么?” 让学生在视听融合中进入故事场景。随后布置角色扮演任务,分组演绎 “林冲偶遇李小二”“山神庙听阴谋”等片段,要求表演者在台词处理中体现人物微妙心理。情境中自然生成的问题,如 “林冲听到陆虞候对话时,为何先‘大惊’继而‘大怒’?”“风雪这一自然环境对情节发展有哪些具体推动作用?”,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主动发起探究,深化对人物性格与情节张力的理解。在《促织》教学中,通过搭建 “成名捉虫”“儿子误毙促织” 等情节展台,让学生在情境还原中提出 “为何一只促织能决定一个家庭的生死?” 等具有批判性的问题,增强文本解读的主动性。

(三)组织结构化探究,深化思维深度

探究活动需搭建清晰的操作框架,保障思维活动有序开展。针对《祝福》中 “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 这一核心问题,采用 “文本溯源 — 角色共情 — 现实观照” 的探究流程:先让学生分组梳理文中体现封建礼教的具体内容,如 “三从四德”“贞洁观念” 等在文本中的呈现;再开展 “假如我是祥林嫂” 的共情写作,从第一视角描述面对柳妈“捐门槛” 建议时的心理活动;最后结合当下社会现象,讨论 “封建礼教的残余在现代生活中还有哪些表现?”。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探究中,实施 “情节拆解 — 因果分析 — 价值探讨” 步骤:将 “草料场被烧”“怒杀仇敌” 等情节拆解为关键节点,分析各节点间的因果关联;探讨林冲 “从隐忍到反抗” 的性格转变是否具有必然性;最终延伸至对 “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关系” 的哲学思考。教师在探究过程中需适时提供支架,如补充清末民初女性生存状况史料、林冲所处时代的官场制度背景等,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瓶颈,实现从文本解读到价值建构的跃升。

(四)实施多维总结拓展,促进能力迁移

总结拓展需实现知识结构化与能力迁移的双重目标。学完《装在套子里的人》后,先引导学生绘制 “别里科夫的套子系统” 思维导图,梳理其在服饰、行为、思想等方面的 “套子” 表现及相互关联,形成知识网络。再设计对比拓展任务:将别里科夫与现实生活中 “墨守成规者” 进行对比分析,撰写 300 字短评,要求结合文本特征与现实案例。针对《促织》,采用 “写作技法迁移” 拓展模式:先总结 “以小见大”“细节刻画”“象征手法” 等写作特点,再布置创作任务 —— 以“一只宠物的命运” 为题,创作微型小说,要求通过具体物象反映社会问题,模仿蒲松龄对人物苦难的细腻描写。总结环节可引入 “学习反思单”,让学生记录探究过程中解决的问题、遗留的困惑及新生成的思考,形成个人化学习档案。通过多维总结与针对性拓展,使学生将文本知识转化为解读能力与表达能力,实现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

三、结语

基于问题教学的高中语文课堂改进策略,通过梯度问题引导思维进阶,依托情境激活探究动力,借助探究深化文本理解,最终以拓展实现能力迁移,构建了完整的教学逻辑链。这一策略的实施,不仅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批判性思维,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在未来教学实践中,需不断优化问题设计与活动组织,使问题教学更贴合学生发展需求,推动高中语文教学迈向更具深度与活力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 陈敬鸿。高中语文文本解读中问题链设计的实践研究 [J]. 语文教育学报,2024(2):47-52.

[2] 赵婉晴。情境教学法在高中文学作品问题探究中的应用 [J]. 中学语文教育,2024(6):18-23.

[3] 黄明轩。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策略研究 [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4):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