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探索

作者

迟芃暄

赤峰市宁城县天义第三实验小学

一、引言:核心素养导向的数学教育新要求

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数学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将数学核心素养凝练为“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体现为数感、量感、符号意识等);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体现为推理意识、运算能力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体现为模型意识、数据意识等)。这一转向标志着小学数学教育的目标从传统的知识掌握、技能熟练,深化为对学生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育。正如数学教育家孙晓天指出的,“数学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其能够数学化地理解和处理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对一线教师而言,如何将抽象的核心素养目标转化为可操作、可观测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当前面临的核心挑战。

二、当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现实挑战

尽管新课标理念已深入人心,但在实践层面,核心素养的落地仍面临显著挑战:

⑴概念理解表面化:教师对“数感”、“量感”、“模型意识”等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有时停留在概念层面,对其在具体学段、具体内容中的具体表现把握不够清晰。例如,培养“量感”不仅仅是认识单位,更在于对物体大小、多少、轻重、快慢等属性的直观感知与合理估计能力。

⑵教学方式惯性依赖:传统教学中注重算法讲解、重复练习的模式仍有较大惯性。部分课堂未能充分创设真实情境,未能有效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验证、推理等完整的数学活动过程,导致素养培育流于形式。例如,解决“鸡兔同笼”问题,若直接教授假设法公式,就剥夺了学生探索不同解决策略(如列表尝试、画图示意)的机会,削弱了推理意识和模型意识的培养。

⑶评价体系滞后:现有的评价方式仍偏重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计算准确性,对于衡量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问题解决策略的灵活性、数学表达的严谨性等核心素养维度的有效评价工具尚显不足。如何设计能真实反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评价任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策略

针对上述挑战,结合新课标要求与实践案例,提出以下核心素养培育策略:

⑴深化体验,夯实“数感”与“量感”基础

具体化操作:低年级通过大量实物操作(如计数小棒、分豆子)、身体活动(如步测距离、掂量物体重量)建立对数量和量的直接感知。例如,建立“1千克”的量感,不仅看秤,更要让学生反复掂量 1 千克重的物品(如几本书、一袋水果),形成肌肉记忆。

情境化估算:在真实情境中设计估算任务。如,“估一估一页书大约有多少字”、“从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鼓励学生运用熟悉的参照物(如一行的字数、一步的长度)进行合理推测,并验证。强调估算策略的交流(“我是这样想的…”),而非结果的绝对精确。

数形结合:充分利用数线、百数表、面积模型等直观工具,帮助学生理解数的顺序、大小、运算意义(如分数加减借助面积模型理解算理)。

⑵注重过程,发展“推理意识”与“模型意识”问题驱动探究:设计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应用结论”的完整推理过程。例如,探究“三角形内角和”,先让学生测量几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内角并求和,观察结果(引发猜想接近 180 度),再通过撕拼、折叠等方法进行验证,最后逻辑推理。

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思考路径,即使是错误的想法也值得讨论其合理性。教师通过追问“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认为?”、“还有其他方法吗?”,引导学生反思和优化思维。例如,解决“租船问题”,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方案列表,并阐述比较策略(如优先考虑单价低的船型),在比较中深化优化模型。

联系生活建模:引导学生识别生活中的数学模式(如周期现象、变化规律),并用数学语言(算式、图表、字母表达式)进行表征和解释。例如,研究“一棵小树的生长高度记录”,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变化趋势,尝试用图表表示,并初步描述规律(如“大约每个月长高5 厘米”),为后续学习函数思想奠基。

⑶强化表达,提升“符号意识”与“应用意识”

渐进引入符号:理解符号是数学抽象的关键。从用图形、文字表示未知量(如“用方框代表未知数”),逐步过渡到用字母表示(如用n 表示任意自然数),理解字母的概括性和一般性。在低年级“找规律”活动中即可渗透符号思想的萌芽。

鼓励数学表达:要求学生不仅会做题,还要会用清晰、准确的数学语言(口头或书面)解释解题思路、描述发现规律、阐述观点。例如,在解决一个组合问题后,让学生尝试用文字或简单的图示说明“为什么这样算”。

创设应用情境:设计基于真实需求的综合实践活动。如“设计班级春游购物方案”(预算、单价、数量、总价计算、方案比选)、“测量绘制教室平面图”(比例尺、长度测量、图形绘制),让学生体会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

四、结语

培育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是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它要求教师超越碎片化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转向对学生数学思维深度、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文化认同感的整体关照。这需要我们一线教师持续学习新课标精神,深刻理解核心素养要义,勇于创新教学实践,不断反思与改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让数学学习成为启迪智慧、滋养思维、赋能未来的过程,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