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情境体验活动对学生责任担当素养的培育研究
章水胜
福建省安溪第十一中学 362413
一、引言
责任担当素养是初中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学生在面对个人、集体与社会事务时,所表现出的勇于承担、积极作为的意识与能力。在当前初中德育工作中,传统的说教式教育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主动参与,导致责任担当素养的培育效果不佳。情境体验活动通过构建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责任的内涵,从而实现素养的内化与提升,成为破解当前德育困境的有效途径。
二、实施策略
初中班主任开展情境体验活动培育学生责任担当素养,需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科学设计活动环节,引导学生从感知到实践,再到反思与拓展,逐步提升责任担当能力。
(一)构建生活化情境,唤醒责任感知
班主任需深入观察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挖掘其中蕴含责任元素的真实场景,将其转化为可体验的活动情境。例如,针对班级卫生无人主动负责的现象,可设计 “一日班级管家” 情境活动:提前绘制教室卫生责任区域划分图,通过可视化表格详细标注各区域的清洁标准、检查频次及工具使用规范,让学生以抽签方式轮流担任 “管家”。在一日任期内,管家不仅要完成个人负责区域的深度清洁,还需统筹管理班级卫生,包括制定巡查时间表、检查清扫质量、协调突发清洁需求、提醒同学保持整洁等。
活动前,班主任仅说明基本规则,以任务清单形式明确核心职责,同时预留自主创新空间,不做过多干预;活动中,采用 “双轨观察法”,既通过行为记录表客观记录学生在面对垃圾未及时清理、同学推诿责任等问题时的应对方式,又运用即时通讯工具建立匿名反馈通道,收集学生的心理动态;活动后,组织 “责任微论坛”,通过结构化分享模板引导学生从 “遇到的困难 - 解决的策略 - 内心的感悟” 三个维度分享担任 “管家” 的感受,并设置 “责任金句墙” 让学生提炼最深刻的收获。
通过这种贴近班级生活的情境,学生能直观感受到 “责任” 并非抽象概念,而是体现在每一次主动清扫、每一次耐心提醒中,从而唤醒对责任的初步感知。为确保活动效果,在情境设置时需遵循 “最近发展区” 理论,设置基础任务与拓展任务相结合的梯度要求,既保证基础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获得成就感,又通过拓展任务激发能力较强学生的创新实践,避免因任务过难而产生抵触情绪或任务过易导致参与倦怠。同时,建立 “责任成长档案”,将每次情境活动的表现与反思纳入档案,实现责任教育的过程性追踪与个性化指导。
(二)设计阶梯式任务,引导责任实践
在学生初步感知责任内涵后,班主任可设计具有层次感的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践行责任。以 “校园公益行动” 为例,先从简单任务入手:组织学生分组负责校园花坛的日常维护,包括浇水、清除杂草,明确每组每日的任务量与验收标准。当学生熟练完成基础任务后,升级任务难度,要求各组自主策划 “花坛美化方案”,需考虑花草搭配、标语设计等,并协调组内成员分工,如有的负责采购花种、有的负责绘制标语、有的负责实施种植。在任务推进中,班主任仅在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提供建议,如当出现组员意见分歧时,引导他们通过讨论达成共识。通过阶梯式任务设计,学生不仅能在重复的维护工作中养成坚持负责的习惯,还能在方案策划中学会统筹协调,理解个人责任与团队目标的关系。任务结束后,班主任可展示各组的成果,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行动所带来的实际改变,增强责任实践的成就感。
(三)组织多维化反思,促进责任内化
实践活动结束后,班主任需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进行反思,将外在的行为体验转化为内在的责任认知。可采用 “个人 - 小组 - 班级” 三级反思模式:个人层面,让学生填写 “责任实践日志”,记录活动中自己做得好的地方、遇到的困难及改进方向;小组层面,以座谈会形式分享日志内容,组员间相互评价,如 “你在方案策划时主动承担了最难的采购任务,这点值得学习”;班级层面,选取典型案例进行集体讨论,如分析某组因分工不清导致任务延误的原因,共同总结 “明确责任分工对完成任务的重要性”。在反思过程中,班主任需避免评判对错,而是引导学生关注行为与结果的关联,如 “当你未按时完成浇水任务时,花坛里的花发生了什么变化?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通过多维化反思,学生能深入理解责任行为背后的意义,将 “要我负责” 转化为 “我要负责” 的自觉意识。
(四)搭建持续性平台,拓展责任维度
为避免责任担当素养的培育局限于单次活动,班主任需搭建长期实践平台,将责任意识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更多领域。可建立 “责任积分制”,将班级事务、家庭任务、社会参与等纳入积分范围:在班级中,负责晨读领读、协助老师批改作业等可获得积分;在家庭里,主动分担家务、关心家人健康等经家长确认后可积分;在社会中,参与社区志愿服务、遵守公共秩序等可积累积分。每月根据积分情况评选“责任之星”,并邀请其分享在不同领域践行责任的经验。同时,定期组织跨班级的责任主题交流活动,如与其他班级联合开展 “责任故事分享会”,让学生了解不同情境下的责任表现。通过持续性平台的搭建,学生能将在特定活动中形成的责任意识,迁移到日常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责任担当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结语
初中班主任通过情境体验活动培育学生责任担当素养,是一个从感知到实践、从内化到拓展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最终引导学生将责任意识转化为稳定的行为习惯。当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体验责任,在阶梯式任务中践行责任,在多维化反思中内化责任,在持续性平台中拓展责任时,责任担当便不再是德育课堂上的口号,而成为融入学生成长血脉的素养,为其未来成为有担当的社会公民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锦鸿 . 初中情境体验式德育活动的设计与实践研究 [J]. 基础教育论坛,2024(3):45-48.
[2] 林婉清 . 基于责任担当素养的班级管理策略探究 [J]. 教学与管理,2024(7):32-35.
[3] 黄梓轩 . 初中生责任意识培育的实践路径分析 [J]. 教育探索,2024(2):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