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赋能心理健康发展的实践路径创新研究
刘艳
榆林市第三小学 陕西省 榆林市 719000
一、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单一化、知识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难以满足需求。《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 年)》明确提出,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和各项活动”。
“五育融合”强调德、智、体、美、劳的有机统一,其核心是通过各育的相互渗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德育的价值引领、智育的思维培养、体育的情绪调节、美育的心灵滋养、劳育的价值实现,均与心理健康存在内在契合点。探索五育融合赋能心理健康发展的路径,对构建更具包容性和实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五育融合与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在关联
(一)德育为心理健康奠定价值根基
德育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减少因价值迷茫引发的心理冲突。例如,通过“责任担当”主题教育,引导学生在集体中找准定位,增强心理归属感。
(二)智育为心理健康提供认知工具
智育培养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帮助学生理性分析心理困扰。如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培养抗压能力,让学生在实验失败中学会调节焦虑情绪。
(三)体育为心理健康搭建情绪出口
体育锻炼可促进内啡肽分泌,缓解压力与抑郁情绪。团队运动(如篮球、拔河)还能培养合作意识,改善人际关系敏感问题。
(四)美育为心理健康注入情感滋养
美育通过艺术鉴赏与创作,引导学生表达内心感受。绘画、音乐等活动能释放负面情绪,提升情绪识别与调控能力。
(五)劳育为心理健康强化价值认同
劳动实践中,学生通过创造价值获得成就感,缓解自我否定等消极心理。如校园种植活动让学生在付出与收获中建立自信。
三、五育融合赋能心理健康发展的实践路径创新
(一)目标协同:构建“五育 + 心理”一体化目标体系
打破各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壁垒,在学校整体育人目标中明确各育对心理健康的支撑点。例如:德育目标中加入“同理心培养”,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学生人际适应能力;体育目标中增加“情绪管理”维度,要求学生通过运动记录情绪变化并总结调节方法。通过目标协同,使心理健康发展成为五育实践的自然结果而非
附加任务。
(二)内容渗透:开发跨学科融合课程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融入各育课程:
语文课通过经典文本分析人物心理,培养共情能力;生物课结合脑科学知识讲解情绪产生机制,帮助学生科学认识心理现象;美术课开展“情绪涂鸦”活动,用色彩与线条表达内心状态。通过学科内容的有机渗透,让心理健康教育“润物细无声”。
(三)实践融合:设计综合性育人活动打造“五育融合 + 心理”特色活动体系:
“校园成长营”:整合德育(团队合作游戏)、体育(障碍挑战赛)、劳育(集体劳动),在实践中提升抗挫折能力;
“艺术疗愈周”:结合美育(戏剧表演)、德育(角色共情),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释放压力、理解他人。
活动设计注重过程体验,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主动调节心理状态。
(四)评价共生:建立多元化发展性评价机制改革传统评价模式,将心理健康指标融入五育评价:
评价内容上,关注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情绪调控、劳动实践中的抗挫折表现等;
评价方式上,采用“自我记录 + 同伴互评 + 教师观察”的多元方式,如让学生记录劳动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并反思成长。
通过评价引导,强化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自我关注。
四、实践反思与展望
五育融合赋能心理健康发展需避免两个误区:一是将心理健康简单“挂靠”到五育活动中,忽视内在逻辑关联;二是过度强调“育分”而弱化“育人”,偏离心理健康教育本质。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教师跨学科协作能力培养,开发更多融合性课程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档案,实现五育实践与心理支持的精准对接,真正让五育融合成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 年)[Z]. 2023.
[2] 成尚荣 . 五育融合的时代意义与实践路径 [J]. 人民教育 ,2021(10):11-15.
[3] 林崇德 . 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在于全面发展 [J]. 教育研究 ,2022(5):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