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教育学教材体系的建构:价值、逻辑与路径
林微鑫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福建师范大学 350007
引言
进入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对教育学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教材作为知识传承与创新的基本载体,是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主渠道。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学教材体系,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内在要求,也是回应时代关切、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
一、中国特色教育学教材体系的建构价值
中国特色教育学教材体系的核心价值在于其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教育强国战略提供了基础性支撑。该体系扎根中国教育实践,系统总结本土教育经验与智慧,有效支撑教育学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显著增强学科话语权与文化自信。作为阐释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重要载体,它为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与实践提供了权威指南。系统化、规范化的高质量教材能够有力地保障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跃升。
二、中国特色教育学教材体系的建构逻辑
中国特色教育学教材体系的建构逻辑深刻植根于多重维度的内在统一性。其理论逻辑的核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教育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教育文化传统相结合,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时代化,以此为体系的根本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石。历史逻辑体现为深刻汲取中华优秀教育思想精华,自觉继承和弘扬其合理内核与时代价值,同时批判性借鉴世界优秀教育文明成果,使教材体系建立在深厚历史积淀与广阔视野之上。其实践逻辑则要求体系必须深深扎根于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不断追踪、总结、提炼、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新经验,使之成为教材内容创新的活水源头。
三、中国特色教育学教材体系的建构路径
(一)坚持思想引领,把握价值航向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是建构中国特色教育学教材体系的灵魂。必须坚定不移地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教材编写全过程各环节,深入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有机融入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着力讲清楚中国教育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与现实优越性,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教材体系应成为自觉传播党的教育理论创新成果、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因此,编写者需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与理论素养,确保教材内容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正确方向,引导学生在复杂多变的时代环境中明辨是非,坚守正确的价值立场,筑牢思想道德根基。
(二)聚焦内容创新,凸显本土特质
教材内容创新是体系生命力的核心所在。关键在于深度聚焦中国本土问题,系统总结和提炼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制度优势和实践成就的原创性概念、命题与模式。着力阐释当代中国教育实践中的重大现实关切,如立德树人机制创新、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数字化转型、家校社协同育人等。构建具有解释力和指导力的知识框架,实现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重要政策精神与生动教育案例的有机融合。必须在内容上深化对中华优秀教育思想的挖掘与时代性转化,使优秀教育传统焕发新的生机,成为教材知识谱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彰显民族特色的重要标识。唯有如此,才能使教材体系真正根植中国土壤,回应时代呼唤,展现独树一帜的学术风貌。
(三)完善协作机制,凝聚多元合力
高效科学的协作机制是体系建构的重要保障。需着力构建高校、科研院所、教材出版机构与一线中小学校、幼儿园等实践基地紧密协同的工作网络,鼓励资深专家与中青年骨干、理论研究卓越者与教学经验丰富者组建跨领域编写团队,确保教材的理论前沿性与实践适用性相辅相成。建立健全开放、透明、高效的教材规划、选题立项、编写审稿、质量评估与信息反馈全链条运作体系,吸纳多方面的意见建议。尤其要注重畅通一线教育实践者的参与渠道,使其洞察与智慧能及时融入教材内容修订与更新。这种立体化的协同机制,能够有效汇聚各方智慧与资源,克服单一主体视角局限,共同锻造经得起检验的高水平教材,持续提升教材的权威性与亲和力。
(四)健全质量闭环,确保动态优效
建立严格、规范且可持续的质量保障体系是实现教材内涵式发展的核心。需设置包括学术审核、政治把关、专业适教性与学生可接受度评估在内的多维度、多轮次审查环节,制定覆盖科学性、思想性、时代性、适用性的明晰评价指标体系,保障教材基础质量。打破教材相对固化的更新周期,引入基于实践反馈与知识更新的常态修订机制,如建立使用追踪数据库、定期开展专题调研,将教育改革发展最新成果、学术研究前沿动态以及教学实践中的真知灼见迅速有效地融入教材的完善过程。推动形成研发、使用、反馈、修订、再实践的良性质量提升闭环,确保教材体系的时代活力与教育效能的持久发挥。
结束语
总之,中国特色教育学教材体系的建构本质上是扎根中国大地、回应时代命题的理论自觉与实践创造,其生命力在于为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推进过程中需立足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充分吸纳本土教育智慧,精准回应全球教育治理议题,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最终落脚到教材真正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性依托,持续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思想资源和实践方案。
参考文献
[1] 李卯 , 刘立德 . 中国特色教育学教材体系 : 价值意蕴、逻辑依循与建构路径 [J]. 课程 . 教材 . 教法 ,2024,44(06):36-44.
[2] 李卯 , 刘立德 . 中国特色教育学教材研究 : 历程、议题、特征及展望 [J]. 中国教育科学 ( 中英文 ),2023,6(03):61-76.
[3] 冯建军 . 构建中国特色教育学的“三大体系”——基于改革开放后教育学发展的分析 [J]. 社会科学战线 ,2021,(09):21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