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创新实践研究
郑佳颖
漳州市新桥中心小学 363000
引言
将小学美术教学从单纯的技能传授提升至审美素养与创新思维的培育层面,是新时代教育赋予教师的深刻命题,新课程标准则为此提供了明确的育人导向与实践框架。一方面,教师主动拥抱信息技术,能够为课堂注入鲜活的数字化元素,从而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视觉感知渠道;另一方面,教学创新并不止步于技术的应用,教师可通过构建主题式单元课程,将分散的美术知识点整合为具有内在逻辑的意义整体;而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课程则将学习场域从教室延伸至更为广阔的现实生活,以此来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最终,这些多维度的教学创新实践如何协同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也构成了本项研究力图探明的核心问题。
一、信息技术赋能美术课堂创新
在新课标的引领下,信息技术已成为小学美术课堂创新的重要推动力,教师需要主动将多样的信息化工具融入教学环节,借助数字化资源的整合,拓展学生的感知方式,使美术知识的呈现更加立体,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潜能。如此一来,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也使得教师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与表达过程中,能够打破传统美术教学的局限,推动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多角度理解;进而课堂结构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不断优化,学生的艺术体验空间也随之拓展。例如,为改变人美版教材“课表我美化”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因技法稚嫩而畏惧修改的困境,教师应引导其运用平板绘图软件的图层功能,将格尺与绘画分离,继而鼓励学生大胆调用字体库乃至导入网络素材进行二次创作,经由这一系列操作,也能将创作的重心从“画得像”的技巧焦虑,平稳过渡到“设计得美”的审美思考上。这也会促使学生在不断试错与调整中,主动探索排版布局与色彩搭配的规律,当他们最终导出的不只是一份电子课表,这便意味着其设计思维与数字素养已在实践中得到了一次成功的整合与提升。
二、主题单元教学推动课程整合
主题单元教学作为课程整合的有效路径,教师应以主题为核心,围绕美术学科的知识体系进行系统化设计,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的有机融合。为此,在主题单元的整体架构下,教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过程中,需要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强化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整体认知,提升课程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而这不仅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建立跨学科的思维方式,还能推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形成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最终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例如,针对人美版教材中“我与美丽大自然”这类主题单元,教师的核心任务是主动打破学科壁垒,将语文课上学生刚品读完的诗歌意象,无缝转译为美术课上水墨渲染的视觉表达;又或是将数学课中“对称”的理性规律,巧妙地物化为蝴蝶拓印画的创作手法,甚至是以音乐的旋律起伏来引导色彩与笔触的情绪流淌。如此一来,学生便不再是机械地学习绘画技巧,他们也能借助多元的感官与知识维度去亲近和理解“自然”这一主题,最终在这一过程中构建起的是一种能够整体性感知和表现世界的综合审美能力。
三、实践活动课程拓展学生视野
实践活动课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承担着拓展学生视野的重要任务,由此教师也需要将实践活动与美术知识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增强其对美术学习的现实感知。在此基础上,实践活动课程不仅丰富了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还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的学习体验,进而教师在不断优化实践活动课程结构的过程中,也能推动学生艺术素养的持续提升,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和创新思维空间。例如,讲授人美版教材中“好玩的水墨”时,教师的首要之举便是刻意颠覆传统,用吸管、牙刷等非典型工具彻底替换掉笔墨纸砚,此举也能直接激发学生对材料未知性的强烈好奇,从而驱使他们投身于一场以“玩”为名的实验。在吹、拓、弹、印等一系列近乎游戏的行为中,学生绕过了艰涩的技法门槛,与水和墨的物理特性产生了最直接、最感性的联结,进而其也会自发地去体悟墨色的浓淡变化与水痕的随机之美,由此学生对水墨艺术的认知,也从敬畏一种“画种”,深刻转变为亲近一种“材料”。
结束语
综合上述,教师在新课标理念指引下对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创新探索,深刻重塑了传统教学在培育核心素养上的局限,学生的审美感知被有效唤醒,一种促使个体创造潜能释放的教学新样态,由此被教师在实践中清晰建构,最终有效培养具备健全人格的未来公民,充分回应新时代对美育所承载的价值期待。
参考文献
[1]杨瑞雪.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创新策略初探——以“多彩的民族传统纹样”一课为例 [J]. 中国中小学美术 ,2024,(Z2):67-71.
[2] 周海龙 .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学创新研究 [J]. 新智慧 ,2024,(05):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