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情感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作者

高蓉

陕西省神木市第十二小学 719300

引言

语文教育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态度的塑造。小学语文教材以 " 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 " 为核心理念,选编了大量情感充沛的经典文本。然而,传统课堂常陷入" 重知识轻情感" 的窠臼,导致学生" 知其文而未感其情"。情感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感场域,将抽象文字转化为具象体验,使语文课堂成为滋养心灵的殿堂。本研究结合人教版教材特点,通过真实课堂案例,探索情感教学法的创新应用。

一、情感教学法的理论溯源与实践价值

情感教学法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强调情感对认知活动的驱动作用。罗杰斯提出 " 教育即促进者与学习者共同成长的过程 ",认为情感共鸣是深度学习的前提。人教版教材中《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等课文,正是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搭建师生对话的桥梁。

情感体验能将静态文本转化为动态场景。教学《祖父的园子》时,教师布置 " 园子复原 " 任务:学生用彩纸制作昆虫模型,用布条模拟瓜藤,在教室角落搭建微型园子。当学生蹲身 " 拔萝卜 " 时,自然代入萧红视角,感受到 " 愿意开花就开花,愿意结果就结果 " 的自由童趣。这种沉浸式体验使课堂参与度显著提升,课后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学生主动阅读了萧红其他作品。

情感共鸣是打开文本深意的钥匙。在《桥》一课中,教师组织 " 心理独白 " 活动:学生分组扮演老汉、儿子、村民,通过角色朗读体会洪水中的矛盾心理。当扮演老汉的学生哽咽着说出 " 儿子,爹不是不爱你,是桥上容不得私情 " 时,全班突然领悟:木桥不仅是逃生通道,更是人性考验的试金石。这种发现远比教师直接讲解 " 环境描写的作用 " 更具冲击力。

情感教育能实现知识向品格的转化。学习《黄继光》时,教师设计"英雄留言卡"环节:学生假设自己是黄继光,在冲锋前给母亲写三句话。有学生写道:" 娘,孩儿不孝,但守住阵地就是守住千千万万个家。" 这种角色代入促使学生将崇敬之情转化为责任意识。后续开展 " 新时代英雄 " 主题班会时,学生自发讨论消防员、医生等职业的奉献精神,表明情感教育已内化为价值判断标准。

二、情感教学法的实践路径

(一)情境创设:唤醒情感体验

以《草船借箭》为例,教师设计“三国策论会”情境:教室悬挂竹简、羽扇,播放《高山流水》,营造三国氛围。学生化身诸葛亮、周瑜等角色,还原“立军令状”场景。当“周瑜”刁难时,“诸葛亮”回应,教师抛出问题:“若你是诸葛亮,如何破局?”此设计激活学生想象力,揭示“神机妙算”背后的思维逻辑,助其体会智慧与胸襟的统一,让文本情感智慧“活”起来。

(二)文本挖掘:深化情感认知

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用“三重解读法”。初读,学生圈画毛泽东动作细节,感知其作为父亲的悲痛;对比阅读引入《七律·到韶山》,揭示他从“父亲”到“革命者”的身份转变,升华出家国情怀;跨界联结播放《觉醒年代》片段,让学生理解革命者“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多维度解读打破局限,助学生触摸人物情感,领悟“忠骨”分量。

(三)角色代入:促进情感共鸣

《穷人》教学开展“心灵独白”活动促深度共情。教师播放暴风雨音效、展示破旧渔船图,用昏暗灯光与风声营造桑娜家压抑氛围。学生化身桑娜,以第一人称写心理活动,如担忧丈夫、纠结是否收养孩子。分享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字里的矛盾心理,“忐忑”因贫困,“坚定”源于善良。角色代入让学生从旁观者变参与者,理解贫穷难掩人性光辉,使对“善良”的理解从概念升华为情感认同。

(四)生活联结:升华情感价值

学习《匆匆》后开展“时间银行”实践活动。时间审计时,学生记录一周时间分配,用不同颜色标注各类时间,直观呈现管理现状;价值排序环节制作“时间优先级”清单,明确重要事项;行动承诺部分撰写给未来自己的信并设定目标。有学生感悟每个“今天”都是改变起点。该活动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规划,深化课文理解,培养珍惜时间、自我管理素养,让情感教育落地生根。

三、情感教学法的实施要点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环节,需综合运用多种策略以达成理想效果。

把握情感基调是基础。不同文本蕴含着独特的情感内核,教师要依据文本类型精准定位教学情感线。如《梅花魂》以梅花为载体,借外祖父对梅花的珍视,传递出深沉的家国情怀,教学中应围绕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感悟;《祖父的园子》则充满童真童趣,要着重带领学生体会童年生活的自由与快乐。

尊重个体差异是保障。学生性格各异,情感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对于内向学生,可引导其通过书面表达来抒发内心感受;而外向的学生,则鼓励他们进行口头分享。以《月是故乡明》教学为例,为学生提供绘画、诗歌创作等多种反馈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情感抒发途径。

动态调整策略是关键。当发现学生对文本情感共鸣不足时,教师要及时灵活切换教学方法。如在《刷子李》教学初期,学生难以理解“技艺高超”,此时播放非遗传承人表演视频,能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

教师情感投入是催化剂。教师以真诚的态度感染学生,如在《再见了,亲人》朗读时,适当放慢语速、加重情感,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文本中蕴含的深厚情谊,避免机械背诵,使情感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结束语

情感教学法不是教学技巧的堆砌,而是教育理念的革新。它要求教师从 " 知识传授者 " 转变为 " 情感引路人 ",让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文字真正成为滋养心灵的甘露。当学生在《少年中国说》中读出责任担当,在《丁香结》中悟出生命哲思,在《伯牙鼓琴》中感受知音情怀,语文教育的终极价值便得以实现。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情感教学法与项目式学习、跨学科融合的结合路径,为培养" 完整的人" 提供更多可能。

参考文献

[1] 宁飞 .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J]. 天津教育 ,2025,(20):74-76.

[2] 颜宁玲 .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J]. 江西教育 ,2025,(15):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