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二胡演奏中的艺术审美

作者

曹宇璇

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二人台艺术研究剧院有限公司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一、音乐审美

音乐是人类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有着独特的审美特性,通过对旋律、节奏、和声和音色等方面的多种排列组合,能够营造出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引发听众的审美享受和情感共鸣。音乐这种表现形式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不同作者、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反映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精神都有所不同,通过对不同音乐作品的欣赏,可以感受到不同背景下的不同文化。

音乐表演是传递音乐审美的重要手段。首先演奏者通过娴熟的技巧和细腻的表达,展现音乐作品中的精神内核;其次音乐表演还受到演凑场所和舞台艺术的影响,不同音乐厅的不同音响效果都会对乐器的音色产生影响;最后音乐表演的审美体验也会受到听众自身的影响,不同受众的情感经历、文化背景都大不相同,因此对音乐表演的审美体验也会有所不同。

二、二胡演奏的艺术特性

(一)二胡的概况和演奏技巧

二胡在唐朝时有“奚琴”之称,后来也被称作胡琴,由琴头、琴杆和琴筒等部分组成,张两根弦,经过不断改良,其制作更加精细美观,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胡琴制作的不断创新,也出现了“电音胡琴”和“韶琴”等。二胡的音色近似人声,柔和清澈,具有极强的感情色彩,能够表达出悠扬哀怨、奔腾豪放等多种情感色彩。

(二)二胡的曲目和表现形式

二胡的曲目丰富多样,既有传统经典,也有现代创作。传统曲目如《二泉映月》《赛马》《江河水》等,展现了二胡深沉、哀婉的艺术风格;现代曲目如《梁祝》《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等,则融入了更多现代音乐元素,拓展了二胡的表现力。

二胡的表现形式也非常灵活,既可以独奏,也可以与其他乐器合奏,甚至与交响乐团合作。在独奏中,二胡能够充分展现其音色和技巧的魅力;在合奏中,它则能与其他乐器形成和谐的音乐对话。

三、二胡演奏中的中国音乐审美

中国音乐审美核心在于“音腔”理论,即单音内部的音高、力度、音色动态变化。二胡则通过揉弦、滑音、压弦等技法实现。如《二泉映月》引子部分,阿炳运用“迟揉”(缓慢揉弦)配合下滑音,模拟叹息声,形成“声腔化”悲鸣;《江河水》使用颤弓技法,高频抖动弓毛模拟啜泣声,通过音强起伏来构建情感爆发点

二胡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载体,其情感表达呈现出系统化的结构特征。通过分析代表性曲目可以发现,二胡音乐的情感结构主要体现为 " 感物 "、" 缘情 "、" 载道 " 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每个维度都有其独特的美学表现和技术实现方式。

感物维度是自然意象的音乐转化。感物维度体现为对自然万物的艺术化呈现。在《空山鸟语》中,演奏者运用泛音群技术模拟山间鸟鸣的音响效果。具体表现为高把位人工泛音的连续使用,音色清亮透彻;右手控制弓速和压力,制造忽远忽近的空间感;左手配合小幅度的滑音,模仿鸟类鸣叫的声调变化;这种技法组合创造出 " 空山不见人,但闻鸟语响 " 的意境,实现了自然声响向音乐语言的转化。

缘情维度着重表现个体的情感体验。如《病中吟》通过以下技法传递挣扎感微分音的运用,在标准音高基础上作 1/4 音下压,制造不稳定感;不规则的力度变化:突强与极弱的强烈对比;破碎的乐句结构:刻意打断旋律线条的连贯性。这些处理手法共同构建出病痛中的苦闷、挣扎情绪,使音乐成为情感的直抒载体。

载道维度承载着文化精神的表达。如《长城随想》中,双弦颤弓技法象征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五度叠置的和声进行表现历史的厚重感;大段落的气息控制体现文化的延续性,通过将抽象的文化精神转化为具体的音乐语言,使二胡演奏超越了单纯的技艺展示,成为文化传承的媒介。

这三个维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渗透、有机统一。优秀的二胡演奏往往能同时兼顾多个维度的表达,如《二泉映月》既通过滑音表现个人悲情,又借助音色变化营造月夜意象,最终升华为对命运思考的文化表达。这种多维度的情感结构,正是二胡艺术深厚表现力的核心所在。

二胡演奏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审美体现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技巧与情感的深度融合。通过对二胡演奏技巧、曲目表现形式以及中国音乐审美的探讨,可以看出二胡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和情感的媒介。在现代音乐发展的背景下,二胡演奏通过不断创新,既保留了传统的艺术魅力,又展现了时代的活力。未来,二胡演奏将继续以其独特的艺术审美,为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次炤 . 《音乐美学基础》. 人民音乐出版社 , 2002.

[2] 刘天华. 《二胡演奏艺术》. 上海音乐出版社 , 1995.

[3] 阿炳. 《二泉映月》曲谱及演奏解析. 中国音乐出版社 , 1980.

[4] 陈军. 《现代二胡演奏技巧与作品赏析》. 北京音乐出版社 , 2010.

曹宇璇 (1996.01-),女,汉,内蒙古包头市人,本科,四级演奏员,研究方向:二胡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