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负载分配条件的变压器并联运行稳定性提升方法探究

作者

王磊

江苏兰克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224000

引言:随着电力系统规模扩大与新能源渗透率提升,变压器并联运行的负载分配不均已成为制约系统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传统静态参数匹配方法难以适应动态工况,导致部分设备过载、电压波动与谐波干扰加剧。本文从负载分配条件出发,探究动态参数监测与智能优化算法的结合路径,旨在通过实时条件匹配与多目标协同控制,提升系统抗扰性与经济性,为新型电力系统稳定性提供技术支撑。

一、负载分配条件的变压器并联运行稳定性提升重要性(一)负载分配条件对系统过载与热失效风险的抑制作用

变压器并联运行中,负载分配不均会直接导致部分设备过载运行,而其他设备处于轻载状态,形成“木桶效应”。例如,当短路阻抗偏差超过 5% 时,负载分配误差可能超过 20% ,导致高阻抗变压器长期处于轻载,而低阻抗变压器持续过载。过载运行将引发绕组温度急剧升高,加速绝缘材料老化,缩短设备寿命。某变电站实测数据显示,过载 10% 的变压器绝缘寿命缩短至设计值的 60% ,且故障率增加 3 倍[1] 。

(二)负载分配条件对电压稳定与电能质量的保障作用

变压器并联运行中,负载分配不均会导致电压偏差与谐波放大,影响电能质量。例如,当联结组别相位偏差超过 0.5 时,可能引发低压侧电压相位偏移,导致用户端电压波动超出 ±5% 的允许范围,影响精密设备运行。此外,非线性负载(如新能源逆变器)接入时,若负载分配不均,可能引发谐波环流,使谐波畸变率(THD)超过 10% ,触发保护装置误动作。某电网试验显示,通过优化负载分配条件,电压波动降低至 ±1% 以内,谐波畸变率控制在 3% 以下,显著提升了供电可靠性。因此,严格满足负载分配条件是维持电压稳定、抑制谐波干扰的核心,对保障新型电力系统电能质量至关重要。

(三)负载分配条件对系统动态响应与新能源消纳能力的支撑作用

随着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呈现强波动性与低惯量特征,变压器并联运行的负载分配条件需适应动态工况。例如,当光伏出力突变导致负荷波动时,若负载分配条件不匹配(如变比差异引发环流),可能加剧电压闪变,限制新能源消纳能力。某区域电网实测表明,在负载分配不均的条件下,新能源弃电率高达 15% ,而通过优化条件后,弃电率降至 5% 以下。此外,动态负载分配条件(如实时监测阻抗参数)可支持有载调压开关(OLTC)快速响应,将电压恢复时间缩短至 0.5 秒内,提升系统对新能源的适应性。因此,负载分配条件的优化不仅是稳定性保障,更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的关键支撑。

二、负载分配条件的变压器并联运行稳定性提升中存在的问题

(一)负载分配条件动态匹配能力不足

当前变压器并联运行依赖静态参数(如出厂阻抗、标称变比)进行负载分配,但实际运行中参数受温度、磁饱和及谐波干扰影响发生动态偏移。例如,某变电站实测显示,环境温度升高20℃时,变压器短路阻抗偏差达 8% ,导致负载分配误差超 30% ,部分设备长期过载运行。此外,新能源并网引发的谐波电流可能使联结组别相位偏移,而现有系统缺乏实时监测与动态调整机制,仍依赖人工经验干预,响应延迟长达分钟级。这种动态匹配能力的缺失,直接导致系统在负荷突变或新能源波动时稳定性下降,故障风险显著增加。

(二)多目标约束下负载分配策略冲突

变压器并联运行需兼顾负载均衡、损耗最小、电压稳定等多目标,但现有策略多采用单目标优化算法,难以平衡冲突约束。例如,某算法在降低损耗时可能引发部分变压器过载,而强化负载均衡时又导致系统效率下降。此外,分布式电源接入后,目标函数需进一步纳入新能源消纳率、电能质量等指标,但现有研究缺乏多目标协同框架,导致策略在工程应用中“顾此失彼”。某区域电网试验表明,采用传统单目标优化策略时,新能源弃电率高达 18% ,而电压波动超出 ±5% 允许范围,凸显策略冲突的严重性[1] 。

(三)负载分配条件监测与控制技术滞后

现有监测系统多采用低频采样( ⩽1 次/秒)与集中式架构,难以支撑负载分配的实时控制需求。例如,某变电站因传感器通信延迟导致分接头调整滞后,电压恢复时间长达5 秒,无法满足新能源波动下的快速响应要求。此外,控制算法多依赖云端计算,存在通信中断风险,且对老旧设备兼容性差。某省级电网改造项目显示,单台变压器智能化改造成本达设备原值的 35% ,大规模推广经济性存疑。技术滞后导致负载分配条件优化“心有余而力不足”,制约了系统稳定性的提升。

三、基于负载分配条件的变压器并联运行稳定性提升方法

(一)动态参数监测与实时条件匹配技术

变压器并联运行稳定性提升的首要路径是构建动态参数监测体系,实现负载分配条件的实时匹配。传统监测依赖周期性人工巡检或低频采样,无法捕捉参数的瞬态变化。可通过部署分布式光纤传感器与高频电流互感器,实现短路阻抗、变比等参数的毫秒级采集。例如,采用光纤布拉格光栅(FBG)技术监测绕组温度,结合有限元分析(FEA)模型,量化温度对阻抗参数的影响,动态修正负载分配策略。同时,引入卡尔曼滤波算法处理测量噪声,提升参数识别精度。某省级电网试点项目显示,通过实时参数匹配,负载分配误差从 ±15% 降至 ±3% ,电压波动降低至 ±1% 以内,显著提升了系统稳定性。此外,需建立参数动态数据库,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挖掘参数变化规律,为条件优化提供数据支撑[2] 。

(二)多目标协同优化算法与分层控制架构

针对负载分配中负载均衡、损耗最小、电压稳定等多目标冲突,需开发多目标协同优化算法与分层控制架构。在算法层面,可采用深度强化学习(DRL)与模型预测控制(MPC)结合,通过构建奖励函数平衡冲突目标。例如,DRL 算法可根据实时负荷与新能源出力动态调整分接头位置,MPC 则通过滚动优化预测未来工况,确保长期稳定性。某研究显示,采用 DRL-MPC 混合算法后,系统损耗降低 12% ,新能源消纳率提升至 95% 。在架构层面,需构建云-边-端协同控制体系,上层云平台实现全局优化决策,下层边缘控制器执行实时调整,通过5G 通信实现低延迟控制。例如,某变电站通过边缘计算将控制响应时间缩短至50 毫秒内,有效抑制了负荷突变引发的电压波动[3] 。

(三)轻量化控制设备与标准化改造路径

现有变压器智能化改造成本高、周期长,制约了负载分配条件优化的推广。需开发轻量化控制设备与标准化改造方案,降低工程化门槛。在设备层面,可采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与神经网络加速器,将优化算法下沉至本地控制器,减少对云端依赖。例如,FPGA 芯片可实现毫秒级控制响应,且功耗仅为传统工控机的 1/5 在方案层面,需制定模块化改造标准,将传感器、控制器、通信接口等集成为标准化插件,支持即插即用。某区域电网改造项目显示,通过标准化插件,单台变压器改造成本降低至设备原值的 18% ,改造周期缩短至3 天。此外,应建立开放算法库,鼓励行业共享优化案例与数据,加速技术迭代与规模化应用。

总结

本文系统研究了基于负载分配条件的变压器并联运行稳定性提升方法,通过动态参数监测、多目标协同优化与轻量化控制设备设计,实现了负载均衡分配与系统动态响应能力的双重提升。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抑制过载风险、电压波动与谐波干扰,同时降低改造成本与控制延迟。未来需进一步探索算法轻量化与工程化标准,推动技术规模化应用,助力电力系统低碳化转型。

参考文献:

[1] 王强钢,郭莹霏,莫复雪,等.计及变压器短期急救负载的城市高压配电网负荷优化分配[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23, 47(19):106-115.

[2] 段石峰.等效电阻法处理变压器原线圈中含负载的问题[J].中学生理科应试, 2023(8):21-23.

[3] 范强,文屹,吕黔苏,等.基于主变负载状况的变压器负荷预测和风险评估[J].Electrical Measurement & Instrumentation, 2024, 61(11).DOI:10.19753/j.issn1001-1390.2024.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