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究江南农耕文化,融入中职劳动教育

作者

薛飞

江阴市华姿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省 无锡市 214401

一、江南农耕文化中的劳动教育价值

中国古代农耕生产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差异形成了明显的地域特征。本文所指的江南农耕文化,是以泰伯创建的无锡为代表的江南吴地特有的农业文化,以水稻种植为核心,融合了桑蚕养殖、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农耕民俗与水系紧密结合,形成特色田园景观,并保留了完整的农耕生态系统。

江南农耕文化中蕴含丰富的劳动教育价值,一是勤劳与坚韧的劳动精神、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与培养中职学生新时代工匠精神相契合。二是顺应自然、生态循环模式展现出高效的资源利用率,与现代化农业的基本特征相吻合。三是“勤俭节约”“耕读传家”的生存智慧和道德追求是我们从古至今的不变传承。

基于江南农耕文化的劳动教育价值,本文以“农耕文化”为切入点,探索中职劳动教育与本土优势资源的深度融合,在提高学生综合劳动能力的同时,强化学生“知农爱农”的文化认同。

二、江南农耕文化融入中职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

对中职学校而言,劳动教育与农耕文化的融合,不仅是提升学生劳动技能的有效途径,更是乡村振兴和人才培养的时代诉求。近年来,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农耕文化与劳动育人的有机融合,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境和挑战。

第一,课程创设落后。 70% 以上的中职校劳动教育存在“技能训练与文化涵育割裂”问题,对农耕文化的价值认知不够,导致农耕文化在课程创设中形式单一、缺乏创新,不能与区域文化特色充分融合。

第二,实践基地匮乏。农耕文化与劳动教育的融合,需要理论引导,更需要实践平台,如智慧大棚、现代农业园、产教融合基地等。浅层次体验式的农耕劳动难以发挥耕读教育的育人作用。

第三,评价体系不完善。农耕文化和劳动教育融合的评价,多注重理论知识的测试和劳动技能的考核,对劳动态度的养成、文化素养的提升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

三、江南农耕文化融入中职劳动教育的可行路径

针对上文提到的劳动教育融合农耕文化的几个现实困境,我们以江阴市华姿中专校为例展开实践研究,提出了农耕文化融入劳动教育的几个可行路径。

(一)构建学校耕读课程体系

位于江阴市青阳镇,是无锡唯一的涉农中等职业学校。一直以来学校秉持“立德耕道,学思践行”的校训,将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职教理念相融合。在劳动教育融合农耕文化的课程建设方面,学校依托本校的现代农业专业建设,立足“青阳现代农业”的本土资源,借助“徐霞客故里”的区域文化特色,开发了“霞客行耕”校本课程体系,将《徐霞客游记》中的生态观与现代农业技术相融合,实现了文化素养在劳动课程中的无声渗透。

除了“霞客行耕”研学课程,学校还建设了“江阴水乡农具博物馆”实景课堂,旨在通过展示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帮助学生了解农业发展轨迹,为传承农耕文明创造有利条件。开发“霞客行耕”研学课程,建设“江阴水乡农具博物馆”实景课堂,开展果品包装设计、田园摄影主题活动,实施稻田认养计划,撰写“一粒种子的生命旅程”劳动日志,一系列劳动课程的创设,为农耕文化的有机融入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现实路径。

(二)搭建“校——家——社”耕读实践平台

劳动教育和农耕文化的融合离不开实践,搭建耕读实践平台是提高劳动教育实效性的基础。江阴市华姿中专校针对“学校——家庭——社会”三个不同场景,设计搭建了不同的实践项目。

学校实践场景中,通过智慧农业实训、智慧大棚管理,帮助学生掌握了智慧农业的基本概念和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应用。通过蚕桑文化工作坊、丝绸文创设计,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通过农具修复和创新设计深入挖掘农耕文明的丰富内涵。通过“四季农耕”主题活动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

家庭实践场景中,创新设计了“农耕文化体验包”,其中“农具史口述”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和付出。“农谚收集”让学生感悟到农耕文化中先辈的智慧结晶。“家庭酿酒实践”让学生体会到酿酒不仅是一门精准的劳动技艺,更是一场与自然对话的过程。

社会实践场景中,学校与青阳镇现代农业园、月城双泾生态园共建产教融合基地,帮助学生实现劳动技能迁移。此外水乡民宿运营、涉农企业实习等都为耕读育人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实践形式。

“校——家——社”三维场景的耕读实践平台搭建,为农耕文化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提供了知行合一的实践路径

(三)完善评价反馈机制

在完善耕读教育评价机制方面,江阴市华姿中专校构建了三维六指标评价体系,一是文化传承维度,其中包含农耕文化知识测试、农耕主题作品如节气诗词搜集等。二是技能提升维度,其中包含专业劳动项目考核、技能竞赛评奖。三是社会服务维度,其中包含企业满意度评分、社区农耕活动参与率。通过三维六指标评价体系,最终形成《融合效果评估报告》,并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企业反馈会、家长问卷调查,根据结果动态调整融合方案,最终提高劳动教育与农耕文化融合的实效性。

总而言之,深化劳动教育课程改革应结合地方特色资源,深入挖掘农耕文明的丰富内涵及其当代价值,将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农耕文明渗透到学生的劳动素养中。通过融合教育树立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加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为服务江南乡村经济输送具备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雅娟 .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耕文化融入高职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究 [J]. 新丝路 , 2024(11).

[2] 杨峰. 农耕文化生态思想挖掘及在劳动教育中的应用探究[J].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 2019,11(2):5.

本课题系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2025-2026 年度江苏职业教育研究立项课题(江南农耕文化融入中职校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 --- 以江阴市华姿中专校为例)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XHYBLX202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