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研究
李伟 邹雨含
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 山东济南长清区 250000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自信还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已经成为塑造国家形象、提高国家软实力的战略性要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政治色彩与育人属性,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其根本目的都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也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客观要求。
一、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述
(一)文化自信的相关概念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文化”一词是在西汉刘向的著作《说苑 . 指武》中 ,“圣人之治天下也, 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 为不服也。文化不改, 然后加诛。”由此可见“文化”一词在中国出现之时就有政治意义及德育的意义。中国知网中多数文献对文化自信的定义“文化自信 , 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1
坚定文化自信为我国各领域事业建设指明了方向,文化自信心的培育是一项长期工程, 在各行各业有着不同的实践形式。在教育视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2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高校作为社会思潮的聚集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对本专业学习的自信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让学生在正确思想引导下坚定理想信念,最终能够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二、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3 文化自信既包含着对中华文化的思考又集中体现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升学生政治素养、思想道德品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学生在学习本民族文化的过程中还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教师协同配合不强
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多方力量的协同配合。但是,目前高校的实际现状是思政工作队伍薄弱,相关人才短缺,往往一人身兼数职,而其工作和服务的对象范围较广,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参与和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教师队伍对文化自信的素材收集不全面、宣传力度不够。
(三)学校活动氛围缺乏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4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教学环节,更是一种塑造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途径。教育环境往往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与行为,而在这个过程中,文化自信的传播和渗透显得尤为重要。
三、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利于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作为大学生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明灯,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高校需要积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抵制错误社会思潮,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肩负的使命重大,具有“刚性教育”特质,相当程度上依赖“说教式灌输”。而新时代巩固和发展文化自信要求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从维护多样性角度出发,文化自信的融入越来越多地呈现少单向灌输、多交流沟通等特点。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反向督促高校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不断创新内容与活动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文化自信。
(三)筑牢师生思想意识形态阵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高校作为培育高等知识分子的摇篮,是社会多种思潮的聚集地。多元思想的出现就需要高校筑牢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将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根基。
四、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探究
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开展系列思想宣传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学子的认知,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从而更好的把牢意识形态领导权。
(一)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文化自信
第一,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关键课程。高校要利用好思政课程,将文化自信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同时,各学校各院系应有针对性的为学生开展相应的主题学习。通过打造“互联网 +”模式为当代学子打造了一个信息便捷的平台,将“文化自信”相关知识盘活,以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加深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第二,专业课程建设中开展文化自信教育。课程思政旨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融为一体,充分调动教师课程育人主动性积极性,充分挖掘专业课程育人资源,将“三全育人”贯穿教学全过程、各个环节和工作始终。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活动中,各门课程应在充分发挥自身特色的基础上,落实“文化指标”,从而达到每门课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良好教育效果。
(二)在校园文化中融入文化自信
第一,在校园物质文化中彰显文化自信。可以在教学楼、食堂、图书馆等大学生显而易见的地方增加文化自信诗句、历史人物的雕塑以及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在校园中修建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现代特色的教学楼,宿舍、体育设施等等,使大学生能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候接受文化的熏陶,以此来传递文化的品质和精神,强化文化共识的作用。
第二,在校园精神文化中彰显文化自信。将文化自信与校园精神氛围结合起来,可以让大学生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洗礼,践行文化自信。高校校训集中体现了学校办学宗旨和办学策略,应在凝练符合自身治学态度和办学思想的基础上,坚持文化自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价值相交融,让大学生时刻受到校训精神的熏陶、鼓舞和激励。高校应以文化振兴为目标,践行以文治校的理念,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重拾人文精神,弘扬大学精神,不断激励大学生奋发向上。
第三,在校园制度文化中彰显文化自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蕴含的理念要求融入大学生的行为规范中,完善制度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以文化自信为核心的评价机制,将师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纳入评价体系,激励师生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通过规范大学生课堂礼仪、入党入团等活动,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三)在实践活动中融入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
第一,走访红色圣地,提高学生文化认同。通过让大学生走访革命圣地,通过实地参观、现场教学、互动体验等方式,让他们亲身感受革命历史的厚重和红色文化的魅力,通过走进历史,让他们感受到革命先躯的赤胆忠诚和责任担当,提高大学生对革命历史的了解,感受红色文化内涵,激励大学生在挫折中坚强,在逆境中前行,从而增强对文化自信的认同感。
第二,开展文化自信,丰富校园实践活动。党团活动是开展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平台,可围绕着“三学一课”开展主题教学,把体现文化自信相关理论和相关论述渗透于党课中。在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时,要抓住重大历史事件、重要纪念节日,以弘扬红色主旋律以及社会正能量为主题,提高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第三,凝聚思想共识,传播志愿奉献精神。志愿服务活动是倡导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是一份崇高的事业。学校利用社交媒体、校园网站等新媒体平台,发布红色文化相关内容,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吸引更多学生关注和参与。高校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服务平台,充分利用植树节、劳动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融入考察调研和社会服务等内涵丰富的文化活动,让大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在实践中认同中华文化的有益成果,从而进一步凝聚政治思想共识,提高思想认知,从而培养学生在接地气的民族活动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五、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开展立德树人教育的关键一环,肩负着培育青年的重要使命。坚定学生理想信念,认同本民族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当前,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一定问题,不仅需要开展思想宣传教育,强化阵地建设;深挖教育资源,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活动形式,丰富融入方法等路径予以解决,还需要根据时代发展和实践需要不断丰富、完善,要久久为功,最终实现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
参考文献
[1] 唐鹤轩 . 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J]. 才智 ,2019,(36):10-
11.
[2] 习近平 .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0: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09:220.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0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