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游戏化律动活动对自闭症儿童社交互动能力的干预效果研究

作者

张爽爽

松原市特殊教育学校

引言

在特殊教育领域,自闭症儿童的康复与成长始终牵动着无数人的心。自闭症作为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其社交沟通障碍等核心症状,极大限制了患儿的生活与社会融入。随着发病率逐年攀升,寻找有效的干预方式迫在眉睫。游戏化律动活动巧妙融合趣味与节奏,为自闭症儿童搭建互动桥梁,然而其对儿童社交互动能力干预效果的系统研究尚缺,这正是本研究探索的方向。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学校中 12 名年龄在 6-10 岁、经专业诊断为自闭症且具备基本运动能力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开始前,已征得儿童家长的知情同意,并向家长详细说明研究的目的、方法及流程。

(二)研究设计

采用单组前后测实验设计,对研究对象开展为期 12 周的游戏化律动活动干预,每周进行3 次,每次活动时长为30 分钟。在干预前与干预结束后,分别运用《自闭症儿童社交互动行为评估量表》对儿童的社交互动能力进行评估,并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儿童在游戏化律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三)游戏化律动活动内容设计

1. 音乐感知与肢体律动

选择节奏鲜明、旋律轻快的儿童歌曲,引导儿童跟随音乐的节奏进行拍手、跺脚、摆动身体等简单的肢体动作。例如,播放《健康歌》,让儿童模仿歌曲中的动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儿童之间、儿童与儿童之间通过眼神交流和动作模仿产生互动。

2. 角色扮演游戏

我设计了贴近生活的角色扮演活动,像“超市购物”“医院看病”等情景。活动中,孩子们分别扮演顾客、收银员、医生、病人等角色,通过模拟真实对话和动作,练习表达需求、回应他人。比如在“超市购物”环节,“顾客”要清楚说出想买的东西,“收银员”则学着计算价格、完成交易,以此提升他们的语言沟通与社交协作能力。

3. 合作游戏

我设计了“传球接力”“搭积木比赛”等多人协作游戏。像传球时,孩子们并排站立,需全神贯注队友的动作,精准接力传递;搭积木比赛里,要共同规划造型、传递材料。通过这类活动,孩子们在互动中学会观察他人、默契配合,逐步增强团队协作意识,自然而然地提升社交互动能力。

(四)数据收集与分析

通过《自闭症儿童社交互动行为评估量表》收集儿童干预前后的量化数据,运用 SPSS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配对样本 t 检验,分析干预前后各项指标的差异。同时,对课堂观察记录进行质性分析,提取能够反映儿童社交互动能力变化的典型行为案例,为研究结果提供补充说明。

二、研究结果

(一)量表评估结果

经过 12 周的游戏化律动活动干预,对 12 名自闭症儿童干预前后的社交互动行为评估量表得分进行配对样本t 检验,结果显示:在眼神交流方面,干预前平均得分为( 2.17±0.56 )分,干预后平均得分为( 3.83±0.67 )分, t=-8.76 ,p<0.01 ,差异具有极其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在主动发起互动行为方面,干预前平均得分为( 1.33±0.45 )分,干预后平均得分为( 2.92±0.78 )分, t=-9.23 ,p<0.01 ,差异显著;在合作游戏参与度方面,干预前平均得分为( 1.67±0.52 )分,干预后平均得分为( 3.42±0.81 )分, 1=-8.98 , p<0.01 ,差异也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这表明游戏化律动活动能够有效提升自闭症儿童在眼神交流、主动发起互动行为以及合作游戏参与度等方面的表现。

(二)课堂观察结果

在课堂观察中发现,干预前,大部分自闭症儿童在活动中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较少与他人进行眼神接触和互动的情况。例如,在进行音乐感知活动时,有的儿童会独自坐在角落,对周围的音乐和其他儿童的动作毫无反应。然而,经过游戏化律动活动干预后,儿童的行为发生了明显变化。在角色扮演游戏中,许多儿童能够主动参与到角色对话和互动中,如扮演“病人”的儿童会主动向“医生”描述自己的“病情”;在合作游戏中,儿童之间的配合更加默契,会通过语言或手势提示队友下一步的行动,团队合作意识显著增强。

三、讨论

(一)游戏化律动活动对自闭症儿童社交互动能力提升的作用机制

1. 感官刺激与情绪调节

游戏化律动活动融合音乐、色彩与肢体动作,为自闭症儿童打造多元感官体验。在活动中,明快的节奏、鲜艳的视觉元素和舒展的肢体动作,能有效唤醒他们的感官知觉。当孩子们沉浸在这样的氛围里,原本紧张、封闭的情绪得以舒缓,逐渐变得放松愉悦,这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为他们迈出社交第一步,主动参与互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2. 社交情境创设与模仿学习

游戏化律动活动精心搭建贴近生活的社交场景,借由角色扮演、团队协作游戏,让自闭症儿童置身真实或模拟的互动情境。在“超市购物”等活动里,孩子们通过模仿“收银员”扫描商品、“顾客”挑选询问的动作与对话,在沉浸式体验中自然习得社交礼仪与沟通技巧,逐步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

3. 身体运动与社交自信培养

游戏化律动活动中的各类肢体任务,如舞蹈动作模仿、团队协作游戏中的肢体配合,不仅能锻炼儿童的身体协调性与运动能力,更重要的是,当孩子们顺利完成这些挑战时,会收获满满的成就感。这种积极体验能够显著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当儿童对自身能力产生信任,便会更有勇气主动与他人交流互动,逐步打开社交的大门。

(二)研究结果的教育启示

1. 优化课程设计

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规划需充分挖掘游戏化律动活动的教育价值,将其深度融入日常教学安排。教师应依据自闭症儿童不同的认知水平、兴趣特点和能力差异,灵活调整活动内容。例如,为能力较弱的孩子设计简单重复的动作游戏,为能力较强的孩子设置复杂的团队协作任务,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活动中收获成长。

2. 加强教师培训

游戏化律动活动的成效,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引导水平。学校需定期组织专项培训,通过案例研讨、实操演练等方式,帮助教师深入理解自闭症儿童特点,掌握游戏化律动活动的设计技巧与实施策略。只有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才能让活动真正激发儿童兴趣,有效提升其社交互动能力。

3. 促进家校合作

家长在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向家长传授游戏化律动活动的方法和技巧,鼓励家长在家中与孩子共同开展相关活动,形成教育合力,巩固和强化干预效果。

四、结论

在为期 12 周的实践探索中,我以 12 名自闭症儿童为对象开展游戏化律动活动。研究证实,这种干预方式能切实增强儿童的眼神交流频次,提升主动互动意愿与合作游戏参与度,为其社交能力发展注入积极动能。活动借由多元感官刺激、真实情境创设与肢体运动实践,助力儿童突破社交障碍。不过,受样本规模与研究周期限制,后续可扩大研究范围、延长观察期,运用多方法探究长期效果,完善自闭症康复教育策略。

参考文献:

[1] 许天花 . 基于游戏化教育的低龄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提升研究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4.

[2] 邵怡 . 基于自闭症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早期干预玩具设计 [D]. 东华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