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小学数学课堂实践研究

作者

刘勤 刘宣林

重庆市北碚区两江小学 重庆市北碚区灵犀小学

数学,这门充满逻辑与理性的学科,并非是冰冷的数字与公式的堆砌,它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当小学数学课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数的认识是小学数学的基础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民族自豪感。

本文就以数的认识为例,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看看如何让古老的智慧为数学教学添彩。

一、算盘里的数字奥秘——算盘与20 以内数的认识融合

算盘,这一由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凝结而成的计算工具,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集历史、科学、艺术、文化和社会价值于一身,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足以见得它的珍贵。

在 20 以内数的认识中,数位是个绕不开的关键概念。学生在认识1 至9 时,初次体验了用单一符号表示具体数量的抽象过程。可当要表示比 9 更大的数时,就必须借助数位来理解数的表达和大小了。而算盘,恰好能成为学生理解数位的好帮手。 算盘中,定好个位后,左边便是十位,这和学生常用的计数器结构相似,学生很容易就能迁移所学知识。而且,算盘下珠的记数方法和计数器一样,但上珠不同,这让学生能更丰富地体验到不同位置上的珠子所表示的大小差异。同时,学生还能初步体会到“赋值”的妙处——用更少的材料表示更大的数,还能让别人一目了然。另外,算盘的档位通常比计数器多,在日后学习多位数时,它也是个得力的工具。

教学案例片断:

师:(神秘地出示图片,图片上十位和个位各有 1 颗珠子)小朋友们,瞧,计数器的个位和十位上都有一颗珠子,你们觉得它们表示的大小是一样的吗?

生:(齐声回答)不一样!

生:(兴奋地)个位上的一颗珠子表示1,十位上的一颗珠子表示 10 呢!

师:(赞许地)小朋友们说得太棒啦!可不是嘛,在个位上,珠子是“以一当一”来记数的,到了十位,珠子就变成“以一当十”啦。同样是一颗小小的珠子,放的位置不一样,表示的大小就差远啦。咱们就用这 2 颗珠子,放在不同的位置,就能表示出比 9 还大的数呢,是不是很神奇呀?

师:(话锋一转)那在咱们国家古代,人们是用什么来记数的呢?(播放介绍算盘的趣味视频)

师:谁来说说,算盘上的珠子是怎么记数的呀?

生:算盘个位下面的珠子,一颗表示 1,上面的珠子不一样,一颗表示5 !

生:那十位下面的珠子一颗表示 10,上面的一颗就应该表示50 啦!

师:哇,孩子们真是太会学习啦,一下子就发现了其中的秘密

二、百家姓中的数字游戏——《百家姓》与百数表的融合

《百家姓》作为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就像一本有趣的姓氏百科。它成文于北宋初年,可别被名字误导啦,里面可不只一百个姓哦。最初收集了 411 个姓,后来增补到 504 个,其中单姓 444 个,复姓 60 个。它采用四言体例,把姓氏排列得句句押韵,虽然内容没什么文理,但在传承中国姓氏文化和帮助人们认识汉字方面,可是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也是它能流传千百年的重要原因。

把《百家姓》中的部分姓氏做成 10×10 的表格,和百数表对应起来,这里面选的姓氏呀,要包含班上所有学生和老师的姓,这样在教学中用起来才方便又贴心。 当《百家姓》里有了学生自己的姓氏,就像给课堂注入了一剂“兴奋剂”,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再和百数表一一对应,学生就能顺利地迁移学习,最后还能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百家姓》中,进行知识巩固,开展数学游戏,真是一举多得。

教学案例片断:

师:(拿出一张“百家姓”表格)小朋友们,看,这是“百家姓”的一部分,你们能在里面找找老师的“张”姓藏在哪里吗?生:(眼睛亮晶晶地在表格里搜寻)在第X 行,第X 个!师:(神秘兮兮地)那我们来看看“张”字后面藏着什么小秘密呢?(边说边去除“张”字的蒙层,露出数字“X”)师:(鼓励地)那你们自己的姓后面又藏着什么数字宝宝呢?快找找看吧!(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利用蒙层功能,寻找自己姓氏后面的数)小结:咱们发现啦,这里的姓氏都是十个十个一排的,第一行有10 个,每一列也有10 个呢。师:这些藏在“百家姓”后面的“数宝宝”,它们身上可有不少秘密呢,咱们一起去探索探索好不好呀?

三、蒙学经典中的计数智慧——《三字经》《千字文》与万以内数的认识融合

《三字经》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是中国传统儿童启蒙教材中的佼佼者。在古代经典里,它算是非常浅显易懂的了。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诸多方面,核心思想包含仁、义、诚、敬、孝。而且它三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又好记,和《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为“三百千”。孩子们在背诵《三字经》时,不知不觉就能了解常识、传统国学、历史故事以及其中蕴含的做人做事的道理。

《千字文》则是南北朝时期周兴嗣的杰作,它由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就像一幅精美的汉字画卷。据说,当时梁武帝让人从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选出 1000 个不重复的汉字,然后命周兴嗣编纂成文。全文采用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语句简单直白,读起来顺口易记,也是影响深远的儿童启蒙读物。

教学案例片断:

师:小朋友们,咱们又认识了两个新的计数单位“百”和“千”,还知道了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是不是很厉害呀?

其实呀,在《三字经》里,也有教我们数数的方法呢,咱们一起来看看视频,找找看好不好?学会了这个方法,咱们就能数出更多更多的数啦!

出示三字经部分文字,引导学生阅读。

师:(指着“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小朋友们,你们看,这里面藏着数数的小窍门呢,跟着老师一起读一读,感受一下吧。

通过这样的课件展示,把学生在现实中的数数经验和中国古代传统数学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深深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博大精深。同时,充分利用“满十进一”的直观模型,引导学生回顾“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的计数演变过程,能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感受位置制的特点和价值。 对于“百而千”的具象化理解,还可以借助《千字文》。把《千字文》每5 句排成一排,排 5 排就是 100 字,让学生直观感受 100 字有多少,然后再感受10 个100 是一千,这样就更形象啦。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数的认识”教学中,就像为数学课堂打开了一扇通往文化殿堂的大门。无论是算盘与 20 以内数的认识结合,让学生在古老的计算工具中理解数位的奥秘;还是《百家姓》与百数表相融,让学生在姓氏的探寻中感受数字的排列规律;亦或是《三字经》《千字文》与万以内数的认识相伴,让学生在经典的诵读中领悟计数的智慧,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扎实掌握了数学知识,更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学习兴趣。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继续探索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学教学融合的途径,让数学学习既充满理性的光辉,又饱含文化的底蕴,让学生在知识与文化的双重滋养下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