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心光长明处,青春自葳蕤

作者

高丽丽

辽宁省抚顺市雷锋中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 版)》明确提出,义务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使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初中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自我认知冲突与人际交往挑战,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显现出来。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不仅承担着班级管理的职责,更需要成为学生心灵的守护者。通过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路径,可以帮助学生筑牢心理防线、塑造健全的人格,在落实新课标的育人目标的同时回应社会关切、培育时代新人。

一、建立信任,搭建心灵沟通桥梁

信任是班主任与学生进行沟通以及交流的基础和前提,初中生正处在自我意识觉醒的关键时期和有效阶段,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以及理解。通过建立信任关系,初中班主任能够切实有效地打破学生的心理防线,使其主动的敞开心扉,从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保障。

在建立信任,搭建心灵沟通桥梁的过程中,首先,初中班主任可以利用课间时间、午休时间与学生进行闲聊,话题可以从兴趣爱好和校园趣事等入手,以此最大限度的减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每周设立“心灵信箱”,鼓励学生匿名投递信件,写下自己不敢面对的困惑,班主任需要定期进行回复,用文字来传递温暖以及支持。针对相对内向的学生,初中班主任需要更有耐心,通过一对一谈心和课后作业批注鼓励话语等方式逐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1】。其次,初中班主任可以开展“信任盲行”“优点轰炸”等班级团体活动,让学生能够在互动以及交流的过程中切实有效的感受到信任的力量,逐渐增强彼此之间的连接,进而使学生愿意主动与初中班主任分享自己内心的想法,为心灵健康疏导打下相对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渗透,培育心理韧性素养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融入到学科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过程当中形成心理调适能力。通过学科课程当中的案例分析和情境讨论等方式和方法,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应对挫折和压力的方式,充分培育学生的心理韧性。

在课程渗透,培育心理韧性素养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联合其他学科的教师全面深入的挖掘教材当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如语文教学中详细深入的分析文学作品中人物面对困境时的心理变化以及应对策略,数学课堂上鼓励学生详细深入的分享解题遇挫时的心态调整过程;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主题课程,每个月设计不同的主题,比如说“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技巧”“如何面对失败”等等,该课程当中可以采用情景剧表演、小组辩论以及心理测试等形式,增强趣味性以及参与感;可以定期开展“心理韧性故事分享会”活动,邀请学生切实有效的讲述自己战胜困难的经历或者是身边人战胜困难的经历,在潜移默化当中促进相互学习,在班级内部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心理成长氛围,逐渐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三、家校协同,构建心理支持网络

家校协同是一种针对教育领域的合作方式,通过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紧密合作,共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2】。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相互补充、协同作用,能够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在潜移默化当中构建起坚实的心理支持网络。

在家校协同,构建心理支持网络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通过定期进行家访、开展家长会、建立班级微信群等方式和方法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每学期可以至少进行一次全面家访,以让初中班主任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学生的成长背景以及学生与家长的关系。针对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等特殊学生群体,初中班主任可以适当增加家访频次,及时有效的掌握家庭变化对学生心理的具体影响。每月组织线上或者是线下家长会,邀请心理专家开展家庭教育讲座活动,普及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应对方法,引导家长逐渐树立起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观念。同时,可以建立起家校心理健康联系本,学生需要每天记录在校心理状态,家长需要记录家庭表现,班主任需要与家长定期交换意见以及看法,共同制定出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的心理关怀方案。此外,初中班主任可以适当组织亲子拓展活动,比如说户外素质拓展、家庭读书会等等,在促进亲子互动的过程当中改善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让家长能够在该活动当中直观有效的感受到孩子的心理需求。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是其成长路上的基石,与个人成长、家庭幸福与社会未来有着密切联系。初中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以及发展过程当中的重要引路人,需要以点滴行动编织起守护学生心灵的安全网。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班主任持续关注、灵活应变,在日常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

[1] 张晶. 初中班主任在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 知识窗( 教师版 ),2020,(11):78.

[2] 郭鹏鹏 . 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J]. 试题与研究 ,2020,(30):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