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李慧美
丹棱县城区小学校
引言
近年来,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频引发社会关注。焦虑、自卑、孤独等情绪已不再只是青春期的“专利”,而在小学阶段也逐渐显现。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而语文课因其人文性、情感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天然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土壤。在日常教学中,有效利用语文课堂的资源与形式,可以在润物细无声中呵护学生心灵成长。
一、小学语文课具备关注心理健康的独特优势
(一)内容贴近生活,情感丰富
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与儿童日常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背景和认知水平,有助于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促进心理的积极发展。例如,《母鸡》通过描写母鸡在孵蛋过程中的坚持与隐忍,引导学生认识到母爱的伟大;《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展现了一位有爱心、有担当的长辈形象,引发学生对亲情与榜样力量的思考;《小英雄雨来》中的人物形象则鼓励学生树立勇敢、自信、不畏困难的品质。这些文章内容不仅拓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也有助于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感知、理解和表达情感,从而增强情绪认知能力和心理承受力。此外,教材中大量的古诗文、寓言、童话等富含哲理与情感表达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在欣赏语言美的同时提升心理素养。例如《赠汪伦》《游子吟》等诗歌,通过优美的语言传递友情与亲情,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感,从而促进情感认知的深度发展。
(二)课堂形式灵活多样
语文教学具有较大的教学弹性,课堂组织形式灵活,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兴趣进行多样化设计。如朗读训练可以让学生在语音语调中抒发情感,获得心理释放;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倾听他人意见,增强人际交往能力;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形式,更是培养学生换位思考能力、表达能力与共情能力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在写作教学中,语文课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情感表达通道。通过日记、随笔、书信等方式,学生可以将内心感受以文字形式展现出来,这不仅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也是一种自我认知和心理调节的过程。例如,教师可以布置“我想对某人说的话”“我那次伤心的经历”“我最感激的一件事”等题目,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有效释放心理压力,提升心理适应力。
(三)教师角色具有人文关怀特点
小学语文教师通常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与行为表现。由于语文课本身包含大量的情感与道德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自然地融入人文关怀,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心理变化。教师通过语言引导、情感投入、体态语言、眼神交流等方式,能够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情感安全感和心理归属感。此外,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扮演“倾听者”“引导者”“心理支持者”等多重角色,能够及时察觉学生情绪的波动或异常行为,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观察者与干预者。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焦虑、退缩、情绪低落等表现时,语文教师可以借助文本、话题或课外辅导等方式引导学生调整心态,提升抗压能力,从而有效起到心理疏导和关怀的作用。
二、在语文课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做法
(一)精选有助心理成长的课文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元素和人生哲理,教师应在备课时立足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意识地挑选能够激发学生正向情绪、增强心理韧性的课文内容。例如,在低年级阶段,可以多选用体现亲情、友情、童趣的课文,如《小猫钓鱼》《雪地里的小画家》等,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生活的美好。中高年级则可以引入具有教育意义和情感深度的文章,如《将心比心》《最后一课》《詹天佑》等,引导学生理解责任、爱国、尊重与感恩等情感,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在讲解课文时,教师要注重情感引导,通过提问、交流、联系现实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课文中获得情感体验与心理启发。
(二)鼓励表达与倾诉
语文课天然具备语言表达与情感交流的优势,是学生进行心理宣泄和自我认知的重要平台。教师应有意识地营造一个宽容、尊重、信任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敢于表达、愿意倾诉。例如,在口语交际练习中设置贴近学生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话题,如“当我感到伤心时”“我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鼓励学生讲述真实感受,增强情感表达能力。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富有情感触发力的作文题目,如“我曾遇到的困难”“那一次我被感动了”“假如我是老师”等,通过写作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心理调节。不仅如此,教师还应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情感认同,帮助他们在表达中获得安全感和价值感。
(三)设计情感共鸣类课堂活动
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文本的理解和语言的训练,更应成为学生体验情感、发展共情力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多样化的情境活动,如情景表演、角色扮演、分组讨论、诗歌朗诵、心情日记等,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代入角色、感同身受。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从不同角度感受小女孩的孤独与渴望,激发同情与理解;在《少年闰土》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友谊的变化”,帮助他们反思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活动后进行情感回顾与分享,提升其情绪识别、调控与共情能力,进一步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四)关注学生课堂表现,及时干预心理问题
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极为关键的时期,语文教师因其与学生的接触频繁、互动紧密,更易在日常教学中察觉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因此,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心理敏感性和观察力,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语言、表情、行为和情绪状态。例如,若发现某位学生长期情绪低落、沉默寡言,或突然变得暴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应及时引导沟通,了解其心理动态,必要时可引入家长、班主任及学校心理教师的协助,共同制定心理干预方案。同时,教师也应注重在日常教学中传递积极信息,用鼓励性语言、温和的态度、关注的眼神去关爱每一位学生,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归属感,减少孤独感与被忽视感的产生。
结束语
小学语文课不仅是语言文字训练的课堂,更是学生思想启迪和心理成长的重要阵地。语文教学中蕴含的情感力量,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正视内心、学会表达、理解他人,从而增强心理韧性与社会适应能力。今后的语文教学,应更加注重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其育人功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兰. 如何通过小学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心理健康[J]. 青春期健康 ,2024,22(20):71.
[2] 王琼. 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 作家天地 ,2022,(14):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