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中法治意识培养的实践研究
王世妙
隆尧一中 055300
一、引言
法治意识是公民对法律的认知、尊重与践行的综合素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社会对公民法治素养的要求日益提高,而高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强化法治意识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下高中政治教学中,法治意识培养存在诸多不足。教学内容多局限于教材理论知识的讲解,与生活实际结合不够紧密,导致学生难以将法治知识内化为自身意识;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低,缺乏主动思考和体验的过程;评价方式侧重知识记忆的考核,对学生法治行为的关注不足,难以全面反映学生法治意识的真实水平;部分教师自身法治素养有待提升,在教学中难以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三、实施策略
为切实改变上述教学现状,有效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需从教学各环节入手,采取针对性的实施策略,让法治意识培养融入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逐步提升法治素养。
(一)整合教学内容,搭建法治知识体系
教材是法治意识培养的重要载体,需对高中政治教材中涉及法治的内容进行系统梳理与整合。通过建立 " 基础法律认知 - 法治价值认同- 法治实践应用" 三级知识架构,将分散在《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等模块中的法律概念、原则、制度等内容,运用思维导图工具进行可视化串联,形成完整的法治知识体系。在整合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层次性,从基础的法律常识如《民法典》中民事行为能力划分、《刑法》刑事责任年龄界定等内容入手,通过情景模拟教学让学生直观理解;逐步深入到宪法精神、程序正义等法治原则,结合" 孙志刚案" 推动收容遣送制度废止等法治进程案例,引导学生从理论高度理解法治的时代价值。同时,结合社会热点事件和生活案例,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和补充,建立 " 教材知识 - 热点事件 - 生活场景 " 的三维教学模型,让学生认识到法治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在讲解 "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 时,可引入 "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案 " 中当事人通过民事诉讼维权、推动《刑法修正案》增设 " 诽谤罪自诉转公诉 " 条款的典型案例,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辩论,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加深对权利与义务统一性的理解,明确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从而构建起清晰的法治知识框架。此外,还可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 " 法治知识闯关 " 小程序,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互动问答、案例解谜等游戏化学习内容,增强知识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法治认知兴趣
教学情境的创设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法治的存在与作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模拟法庭、法治辩论会、生活法治场景等多种情境。
在模拟法庭情境中,教师需提前精选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案例,如未成年人网络诈骗、校园侵权等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件。在准备阶段,组织学生系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基本流程,邀请法律工作者或法官进行专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法庭礼仪与文书规范。让学生分别扮演法官、原告、被告、律师等角色,按照法律程序进行案件审理,从书记员宣布法庭纪律、法官核对当事人信息,到法庭调查、举证质证、法庭辩论等环节,使学生在沉浸式角色扮演中熟悉法律诉讼流程,体会法律的威严与公正。模拟结束后,通过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结合真实案例视频回放,引导学生深入反思法律适用的准确性与程序正义的重要性。
开展法治辩论会时,选取具有争议性的法治话题,如“未成年人犯罪是否应承担刑事责任”“网络言论自由的边界在哪里”等。教师需指导学生制定辩论规则,明确辩论流程,包括立论陈词、攻辩环节、自由辩论、总结陈词等。辩论前,为学生提供《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资料,鼓励学生通过图书馆、法律数据库等渠道广泛查阅文献。在辩论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相关法律条文,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驳斥对方论点的逻辑漏洞。
(三)开展实践活动,深化法治践行体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法治意识内化的重要途径。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法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法治知识,提升法治素养。可带领学生走进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法治机构进行参观学习,通过与法律工作者的交流,了解法律的具体实施过程,感受法律的严肃性。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法治宣传活动,让学生向社区居民宣传法律知识,解答居民的法律疑问,在宣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巩固所学的法治知识,还能体会到传播法治精神的责任感。此外,还可开展法治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法律援助、纠纷调解等实际工作中,在实践中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法治意识转化为自觉的法治行为,从而深化对法治的理解和践行。
(四)构建多元评价,完善法治素养考核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能有效引导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应构建多元的评价方式,全面考核学生的法治素养。改变以往单一的笔试考核方式,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可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情境模拟、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法治辩论、在模拟法庭中是否准确运用法律知识、在实践活动中是否主动践行法治行为等。终结性评价可采用开放性试题,让学生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阐述自己的法治观点,考查学生对法治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法治思维水平。同时,引入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和相互学习,明确自己在法治意识方面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升,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法治意识发展的有效手段。
四、结语
高中政治教学中法治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任务,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完善。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开展实践活动、构建多元评价及提升教师素养等策略的实施,能让学生在学习与体验中逐步形成法治意识,自觉践行法治行为。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更能为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输送具有良好法治素养的公民,为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明.高中政治教学中法治意识培养路径探究[J].教育探索,2024(3):45-49.
[2] 赵子敬.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法治教育的实践策略[J]. 教学月刊,2024(5):32-36.
[3] 李芳. 高中政治课堂中法治意识培养的方法研究[J]. 基础教育研究,2024(2):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