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项目式学习在高中数学实践课中的应用探索

作者

陆静

河南省开封市开封市第二实验高级中学 475500

一、引言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完成具有真实意义的项目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当前,高中数学教学正逐步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转向能力培养,实践课作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载体,面临着如何提升学生参与度与探究深度的挑战。项目式学习凭借其注重实践、强调协作的特性,为高中数学实践课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成为教育研究与实践中的重要课题。

二、实施策略

项目式学习在高中数学实践课中的实施,需紧密结合数学学科逻辑性强、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特点,以及高中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构建环环相扣的实施流程,确保每个环节都能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有效支撑。

(一)立足实际需求,精准规划项目内容

在高中数学实践课中应用项目式学习,首要任务是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水平,规划贴合实际的项目内容。项目主题的选取需兼顾生活实用性与学科关联性,既可以从校园生活中挖掘素材,如校园绿植优化布局、运动会赛程安排等,也可以从社会热点问题中提炼方向,如社区交通流量分析、家庭能源消耗统计等,确保项目能自然融入函数、几何、统计等数学知识。确定主题后,需对项目进行细致拆解,明确核心任务与子任务的层级关系,例如在 “校园停车位优化设计” 项目中,核心任务是制定合理的停车位规划方案,子任务可分解为测量场地尺寸、计算不同车型所需空间、建立几何模型模拟布局、统计利用率等。同时,要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预设可能用到的数学工具,如勾股定理用于尺寸计算、线性规划用于空间分配,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动态调整任务难度,比如当学生在模型构建中遇到困难时,可适当简化场地形状参数。通过这样的规划,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又能为后续探究活动铺设清晰的路径。

(二)构建协作小组,明确分工推进探究

项目内容确定后,需通过科学分组与分工为学生的协作探究奠定基础。分组时采用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的原则,综合考虑学生的数学成绩、思维特点、表达能力等因素,确保每个小组都包含擅长计算、乐于表达、细心严谨等不同特质的学生,每组以 4-6 人为宜,既保证分工的可行性,又避免因人数过多导致参与不均。分组完成后,引导各小组通过民主讨论确定内部架构,设立数据收集员、模型构建员、方案记录员、成果展示员等角色,明确每个角色的具体职责,如数据收集员负责实地测量、问卷调研等信息获取工作,模型构建员专注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同时,建立 “每日小会 + 每周汇报” 的沟通机制,每日小会由组长牵头梳理当日进展与次日计划,每周向教师汇报整体进度。教师在此过程中需巡回观察,及时介入解决小组矛盾,如当出现任务分配不均时,引导学生根据自身优势重新调整分工,确保每个成员都能在协作中发挥作用,推动探究活动有序推进。

(三)全程跟踪引导,及时解决探究难题

在项目探究过程中,教师需以 “观察者 + 引导者” 的身份参与其中,通过多渠道掌握各小组的进展情况。可采用课堂随机抽查、小组进度表查阅、个别访谈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在数据处理、模型建立、逻辑推理等环节遇到的问题。当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时出现困惑,例如在 “家庭月支出统计” 项目中,部分学生对加权平均数的应用场景产生混淆,教师可通过列举 “不同类别支出占比不同” 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的差异,而非直接告知答案。对于探究进度滞后的小组,需具体分析原因,若是因数据不足导致停滞,可指导其拓展收集渠道;若是因思路偏差,可通过提问 “该模型是否能反映实际问题” 帮助其回归正轨。对于进展顺利的小组,则鼓励其进行拓展探究,如在完成基础统计后,尝试分析数据背后的消费规律。通过这样的跟踪与引导,既能及时为学生扫清障碍,又能保护其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四)整合探究成果,促进知识迁移应用

项目探究进入收尾阶段后,需通过成果展示、评价反思与迁移应用三个环节,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升华。组织各小组以多样化形式展示成果,如 “校园节水方案” 项目可采用 PPT 汇报、数据图表展示、节水装置模型演示等方式,要求学生清晰阐述项目中用到的数学方法,如用函数分析用水量与时间的关系、用比例计算节水潜力等。展示后开展多维度评价,包括小组自评、组间互评与教师点评,重点关注探究过程中的数学思维运用与团队协作表现,引导学生反思 “模型是否合理”“数据是否准确” 等问题。教师则对各小组成果进行系统整合,提炼出共性的数学思想,如优化问题中的最值思想、统计分析中的样本估计总体思想,并与教材知识点建立联系。在此基础上,设计迁移任务,如让学生运用 “校园停车位规划” 中用到的几何知识,尝试规划自家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或借鉴 “家庭支出统计” 的方法分析班级同学的课余时间分配,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实现从实践探究到能力提升的跨越。

三、结语

项目式学习在高中数学实践课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让数学知识从课本走向生活。通过科学规划、协作探究、精准引导与成果迁移,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具体的数学知识,更培养了其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需不断优化实施细节,让项目式学习真正成为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为其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瞿文渊。项目式学习在中学学科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J]. 教育探索月刊,2024(3):45-49.

[2] 郜思涵。高中数学实践课程创新模式探析 [J]. 数学教育学报,2023(5):36-40.

[3] 濮嘉怡。基于项目的学习策略在高中课堂中的应用 [J]. 教学理论与实践,2024(2):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