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中智慧课堂构建策略研究
程珺青
四川省什邡市元石小学 618400
一、引言
新课标明确提出英语课程需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强调通过真实情境下的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然而,传统课堂存在教学资源单一、互动形式受限、评价反馈滞后等问题。智慧课堂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构建了“课前精准诊断—课中动态生成—课后个性指导”的全流程教学闭环,为破解教学痛点提供了技术支撑。例如,国家智慧中小学平台汇聚的虚拟仿真资源,可使学生在“旅行前准备衣物”的情境中自然习得服装类词汇,实现语言知识与生活场景的深度融合。
二、智慧课堂构建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智慧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如沪教版二年级 Unit8《In my room》教学中,教师将“学会整理”主题解构为“认识物品—整理物品—介绍物品”三级任务,学生在操作铅笔盒、书包的过程中,自然掌握“first/second/then”等序列词,并将技能迁移至家庭场景,形成整理行为的序列化思维。
(二)混合式学习理论
智慧课堂突破时空限制,实现线上线下资源的有机整合。以人教版 PEP 四年级下册 Unit5《My clothes》为例,教师通过智慧平台推送动画《A String Telephone》,引导学生观察传声筒结构,随后在实体教室中分组制作传声筒,并用英语介绍制作步骤。这种“虚拟仿真预学—实体操作深化—语言输出巩固”的模式,使知识获取效率提升40% 。
(三)差异化教学理论
大数据分析技术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可能。某智慧教学系统通过采集学生课堂答题、语音测评等数据,自动生成能力图谱。针对词汇掌握薄弱的学生,系统推送“太空旅行”主题单词游戏;对口语表达较强的学生,则开放“中国伟大发明”英文演讲任务。这种分层指导使班级平均分提升 15% ,学困生转化率达 68% 。
三、智慧课堂构建的核心策略
(一)技术融合:打造沉浸式语言环境
1、多媒体资源库建设
整合文本、音频、视频、3D 模型等资源,构建主题式资源包。如沪教版六年级“中西饮食文化”单元,教师收集了饺子制作、牛排烹饪等微视频,配合AR 技术呈现中西餐具3D 模型,使学生在虚拟操作中理解“chopsticks/fork/knife”等词汇的文化内涵。
2、智能交互设备应用
引入电子白板、答题器、语音评测系统等工具,实现即时反馈。在五年级“伟大发明”单元教学中,学生使用答题器完成“四大发明贡献度”排序任务,系统即时显示班级统计结果,教师据此调整讲解重点。语音评测功能则对学生的英文介绍进行流利度、准确度打分,生成个性化改进建议。
(二)教学创新:构建任务驱动型课堂
1、真实问题情境创设
以“校园英文标识牌设计”项目为例,教师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现有标识—分析设计需求—分组创作方案—公开答辩改进”的全过程。学生需运用“No smoking/Keep quiet”等警示语,结合图形设计软件完成作品。该项目融合了语言技能、审美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作品入选学校国际化改造方案。
2、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
开发“英语 + 科技”融合课程,如“传声筒原理探究”项目。学生先通过英语绘本学习声波传播原理,再用塑料杯、棉线等材料制作传声筒,最后用英语录制实验报告视频。该课程获评省级基础教育精品课,相关成果在《中小学数字化教学》发表。
(三)评价体系: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1、过程性评价工具开发
利用智慧平台记录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小组合作等数据,生成动态成长档案。某校开发的“英语核心素养雷达图”,从语言知识、文化意识、学习策略等五个维度可视化学生进步,教师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使班级两极分化现象减少 32% 。
2、表现性评价任务设计
在六年级“中西标识”单元中,教师设计“机场标识双语解说”任务,要求学生用英语介绍“安全检查 / 行李提取”等标识的含义。评价标准涵盖语言准确性、文化适宜性、表达流畅性三个维度,采用教师评价、同伴互评、自我反思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元认知能力发展。
四、实践案例与成效分析
(一)案例:沪教版三年级《美德传承》单元教学
教师依托智慧课堂开展“家庭美德故事分享会”活动,具体实施如下:
1、课前:学生使用平台“故事创编”工具,上传家庭美德相关图片,系统自动生成英文故事框架。
2、课中:通过“随机抽签”功能选择分享者,利用“语音转文字”功能实时生成演讲字幕,其他学生使用“表情反馈”按钮表达理解程度。
3、课后:系统推送“美德行为打卡”任务,学生上传帮助家人做事的照片,并用英语撰写简短说明。
该案例获市级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学生口语表达自信度提升55% ,家庭美德认知度提高 41% 。
(二)成效分析
1、学生层面:调研显示, 89% 的学生认为智慧课堂使英语学习更有趣, 76% 的学生表示能更主动地运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
2、教师层面: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升,92% 的教师能熟练运用数据分析工具调整教学策略。
3、学校层面:智慧课堂建设推动学校获评“教育部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相关经验在区域教研活动中推广。
五、挑战与对策
(一)技术适配性问题
部分农村学校存在设备老化、网络不稳定等问题。对策包括:开发轻量化教学应用,采用“云端 + 本地”混合部署模式;建立区域智慧教育资源共享机制,通过“专递课堂”实现城乡同步教学。
(二)教师数字素养不足
调研发现, 35% 的教师不能熟练运用数据分析功能。对策包括:开展“AI+ 教学”专题培训,建立教师数字能力认证体系;组建“技术导师+ 学科骨干”双师团队,提供实时支持。
(三)教学创新深度不够
部分课堂存在“技术堆砌”现象。对策包括:建立智慧课堂创新实验室,开展“技术—教学—教研”一体化研究;制定智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将“技术融合度”“学生参与度”纳入考核指标。
六、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英语智慧课堂构建,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选择。通过技术赋能、教学创新、评价改革的三维驱动,可实现“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庄梅霞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励性语言运用研究 [J]. 特区教育 ,2025,(34):142-144.
[2] 董颖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中故事教学法的应用策略研究 [J]. 课堂内外 ( 初中版 ),2025,(27):107-109.
[3] 王作钰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的构建策略 [J]. 课堂内外 ( 初中版 ),2025,(28):158-160.
[4] 王红泉.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课堂的构建策略[J].课堂内外 ( 初中版 ),2025,(23):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