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儿园同伴交往中的情感问题解决方式

作者

孙丽雯

宁国市第二幼儿园 242300

在幼儿园阶段,同伴交往对幼儿情感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其中常出现各类情感问题。本文聚焦于此,旨在探索有效解决方式,为幼儿营造健康友好的交往环境。

1 幼儿园同伴交往中情感问题的

1.1 情感表达呈现两极失衡

幼儿情感表达能力尚未成熟,在同伴交往中常出现极端化倾向。部分幼儿表现为情感过度宣泄,面对玩具争抢、规则分歧等矛盾时,易通过尖叫、哭闹、推搡等攻击性行为释放愤怒、委屈等情绪,缺乏理性表达能力;另有幼儿则陷入情感压抑,在遭遇排斥、误解时选择沉默退缩,既不主动沟通也不寻求帮助,长期积压负面情绪易滋生自卑、孤僻心理,形成“要么爆发要么沉默”的失衡状态。

.2 情感认知存在自我中心偏差

受前运算阶段认知特点影响,幼儿普遍以自我为中心,难以共情同伴情感需求。在集体活动中,常坚持按自身意愿行事,忽视他人意见,将同伴反对视为“故意作对”;面对同伴的负面情绪,如哭泣、失落时,不仅缺乏安慰意识,甚至出现嘲笑行为。这种认知偏差导致幼儿难以建立相互理解的交往基础,频繁引发同伴矛盾。

.3 情感调节能力薄弱且应对单

幼儿大脑前额叶皮质发育不完善,情绪调节能力不足,在交往中易受刺激出现剧烈波动:遇积极事件如合作成功时过度兴奋,遇消极事件如被拒绝时则陷入焦虑、沮丧。同时,应对情感问题的方式较为固化,多依赖“求助教师”“哭闹”“回避”三种途径,缺乏自主沟通、协商解决的意识与能力,易使小矛盾升级。

1.4 情感关系建立遭遇双重阻碍

部分幼儿在同伴关系构建中面临明显困难,主要表现为社交退缩与同伴排斥。社交退缩者对集体活动缺乏兴趣,倾向于独自活动,拒绝参与同伴互动;同伴排斥者则因抢玩具、推搡等不当行为,被其他幼儿明确拒绝交往。两种情况均会导致幼儿情感支持缺失,严重影响归属感与自信心的建立,形成恶性循环。

2 幼儿园同伴交往中情感问题的成因分析

2.1 个体层面:生理与个性的先天制约

个体差异是情感问题产生的基础。生理上,语言发育迟缓的幼儿因难以清晰表达需求,易在交往中引发误解冲突;认知水平有限则导致其难以识别同伴情感信号,共情能力薄弱。个性特质方面,胆汁质幼儿冲动易怒,易出现情感过度宣泄;抑郁质幼儿敏感内向,倾向于社交退缩或情感压抑;性格固执、急躁者则因缺乏灵活性,在互动中易与同伴产生分歧。

2.2 家庭层面:教养方式与氛围的深度影响

家庭是幼儿情感发展的首要环境。“溺爱型”教养下的幼儿自我中心意识强烈,难以接纳他人意见;“权威型”家庭的幼儿长期处于压抑中,缺乏情感表达勇气;“忽视型”家庭的幼儿因缺失情感关注,无法习得正确交往方式。此外,父母争吵、冷战等不和谐氛围,会使幼儿滋生焦虑情绪,直接影响其在同伴交往中的情感状态。

2.3 幼儿园层面:环境与指导的现实不足

幼儿园教育环境与教师指导存在明显短板。空间设计上,活动区域狭小、玩具数量不足易引发资源争抢;活动安排上,集体活动密集,缺乏幼儿自主交往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层面,部分教师对情感问题关注不足,仅注重矛盾表面解决而忽视深层成因;指导方式简单粗暴,多以批评代替引导;对社交退缩或被排斥幼儿缺乏针对性干预,导致问题持续恶化。

2.4 社会层面:媒介与观念的间接渗透

社会环境通过多重路径影响幼儿情感发展。媒介方面,动画片、短视频中的暴力冲突情节易被幼儿模仿,转化为交往中的攻击行为。观念层面,独生子女家庭的过度保护减少了幼儿同龄交往实践;社会对“竞争”“成功”的过度强调,使部分幼儿园偏重知识传授,忽视情感与社交能力培养,间接加剧了幼儿的交往困境。

3 幼儿园同伴交往中情感问题的解决方式

3.1 创设支持性教育环境,搭建交往载体

幼儿园需从空间、材料、活动三方面优化环境。空间上,合理划分集体活动区、小组合作区与独处区,兼顾交往需求与情绪调节空间;材料上,投放合作性玩具与情感表达工具,如大型积木、情绪卡片、绘画材料,引导幼儿在操作中交流协作;活动上,每日预留30 分钟“自由交往时间”,保障幼儿自主互动权利,定期开展“情感主题周”活动,通过故事、游戏营造积极交往氛围。

3.2 强化教师专业指导,实施分层干预

教师需转变角色,聚焦“引导者”职能。一是构建“识别—表达—调节”阶梯式指导体系:借助情绪脸谱、情感绘本帮助幼儿认知情感类型;通过“情感分享会”鼓励幼儿用语言、表演等多元方式表达感受;传授深呼吸、“情绪树洞”等简单调节技巧。二是针对不同问题精准干预:对情感过度宣泄者,引导其用语言替代攻击行为;对社交退缩者,采用“同伴邀请法”逐步增强其交往信心;对被排斥者,帮助其展现优点,引导同伴理解其需求。三是加强教师自身情感素养培训,以稳定情绪影响幼儿。

3.3 构建家园协同机制,优化教养环境

幼儿园需联动家长形成教育合力。一方面,开展多样化指导活动:通过主题讲座、沙龙普及幼儿情感发展规律与教养误区;发放《家庭情感教育手册》,提供“亲子聊天”“分享交往故事”等具体建议。另一方面,搭建高效沟通平台:通过微信群、家访、成长手册及时反馈幼儿在园在家表现,共同分析问题成因;组织亲子运动会、家庭分享会等实践活动,让家长在互动中学习引导方法。同时,引导家长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营造和谐家庭氛围,主动创造幼儿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

3.4 创新实践活动,培养交往能力

以活动为载体,提升幼儿自主交往能力。一是开展共情体验活动:通过角色扮演让幼儿感受他人情感,组织“爱心帮扶”活动培养同理心与责任感。二是设计合作探究任务:如“搭建童话城堡”“表演童话剧”等小组活动,让幼儿在协作中学会倾听、协商与分享。三是举办情感问题解决实践:针对玩具争抢、规则分歧等常见冲突,组织“问题讨论会”,引导幼儿自主思考解决方案,教师总结可行策略,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5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动态监测发展

构建“教师—家长—幼儿”三方评价主体,从情感认知、情感表达、情绪调节以及同伴关系四个维度实施评价。教师借助日常观察对幼儿表现予以记录,家长通过填写问卷反馈家庭状况,幼儿则以绘画、自我表述的方式参与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幼儿情感发展档案”,动态记录幼儿的进步与不足,并依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育策略,以实现个性化指导。

4 结束语

幼儿园同伴交往情感问题是个体、家庭、幼儿园及社会多因素作用的结果,需构建多元联动解决机制。研究表明,通过创设支持性环境、强化教师指导、构建家园协同、创新实践活动及建立评价体系,可有效改善幼儿交往情感问题。未来需进一步深化家园社协同力度,探索更具针对性的干预方案,为幼儿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提供持续支撑。

参考文献:

[1]张莉. 家园协同理念下培养儿童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分析与研究[J].成才,2025,(02):90-92.

[2]何梅玲,李军鸽. 儿童哲学视角下幼儿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J].福建教育,2024,(29):18-21.

[3]郑素云. 小班幼儿入园焦虑问题及解决对策[J].亚太教育,2024,(11):18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