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程测量中的数据融合技术与多源数据协同处理方法

作者

张栋

身份证号:130185199011171833

一、引言

随着测绘技术的飞速发展,工程测量领域获取数据的手段日益丰富,涵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全站仪、激光雷达、无人机遥感等多种设备,由此产生了大量不同类型、不同格式的多源数据。单一数据源往往存在信息不完整、精度不足等局限性,难以满足复杂工程测量任务的需求。数据融合技术与多源数据协同处理方法能够整合多源数据的优势,弥补单一数据的缺陷,为工程测量提供更全面、准确、可靠的信息。

二、数据融合技术概述

(一)基本原理

数据融合技术是指将来自不同传感器或信息源的数据进行综合处理,以获得更准确、更完整、更可靠信息的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基于传感器观测数据之间的互补性和冗余性,通过一定的算法和模型,对多源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融合,消除数据间的矛盾和冗余,提取出更有价值的信息 。例如,在工程测量中,GNSS 数据可提供高精度的位置信息,而激光雷达数据能获取详细的地形三维信息,将两者融合,可得到更精确的地形定位结果。

(二)融合层次

数据融合通常分为三个层次:数据层融合、特征层融合和决策层融合。数据层融合是直接对原始数据进行融合处理,保留了最原始的信息,但对数据的兼容性要求较高;特征层融合是先从原始数据中提取特征,再对特征进行融合,能够减少数据处理量,提高融合效率;决策层融合是根据各个传感器的决策结果进行综合决策,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容错性 。

(三)技术分类

数据融合技术主要包括加权平均法、卡尔曼滤波法、贝叶斯估计法、人工神经网络法等。加权平均法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数据融合方法,根据各数据源的可靠性赋予不同的权重进行加权平均;卡尔曼滤波法适用于动态系统的数据融合,能够有效处理噪声干扰,提高数据的准确性;贝叶斯估计法基于概率理论,通过计算后验概率实现数据融合;人工神经网络法则通过模拟人脑神经元的工作方式,对多源数据进行自适应融合 。

三、工程测量中的多源数据特点分析

(一)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数据

GNSS 数据具有覆盖范围广、定位精度高、全天候作业等优点,能够提供测量点的三维坐标信息。在工程测量中,常用于控制测量、变形监测等任务。但 GNSS 数据在信号遮挡严重的区域(如高楼林立的城市街区、茂密的丛林)容易受到干扰,导致定位精度下降 。

(二)全站仪数据

全站仪是一种集测角、测距、测高功能于一体的测量仪器,具有测量精度高、操作灵活等特点,可用于地形测量、工程放样等工作。然而,全站仪测量需要通视条件,在复杂地形或遮挡较多的环境下,测量效率较低 。

(三)激光雷达数据

激光雷达通过发射激光束获取目标物体的三维空间信息,具有测量速度快、精度高、能够穿透植被等优势,适用于地形测绘、建筑物建模等领域。但激光雷达数据存在数据量大、处理复杂等问题,且在雨天、雾天等恶劣天气条件下,测量精度会受到一定影响 。

(四)无人机遥感数据

无人机遥感数据具有获取速度快、成本低、机动性强等特点,能够快速获取大面积区域的影像数据和三维模型。在工程测量中,可用于地形测绘、工程进度监测等。但无人机遥感数据的精度相对较低,且受天气、 行高度等因素影响较大 。

四、工程测量中多源数据协同处理方法

(一)数据预处理

多源数据在进行协同处理前,需要进行数据预处理,包括数据格式转换、噪声去除、缺失值填补等。不同类型的数据具有不同的格式,如 GNSS

数据通常为文本格式,激光雷达数据为点云格式,需要将其转换为统一的格式以便后续处理;通过滤波算法去除数据中的噪声,提高数据质量;对于缺失的数据,可采用插值法、统计方法等进行填补 。

(二)数据配准

数据配准是将不同来源的数据在空间上进行对齐,使它们具有统一的坐标系统。在工程测量中,常用的配准方法有基于控制点的配准和基于特征的配准。基于控制点的配准通过在测量区域内设置已知坐标的控制点,将多源数据与控制点进行匹配,实现数据的对齐;基于特征的配准则是提取数据中的特征点或特征线,通过特征匹配实现数据的配准 。

(三)数据融合

根据工程测量的具体需求和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数据融合技术对配准后的数据进行融合。例如,在地形测绘中,可将 GNSS 数据与激光雷达数据进行融合,采用卡尔曼滤波法消除噪声干扰,提高地形测量的精度;在变形监测中,可将全站仪测量数据与 GNSS 数据进行融合,利用加权平均法综合两者的优势,实现对变形体的精确监测 。

(四)成果输出

将融合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输出满足工程测量需求的成果,如地形图、三维模型、变形监测报告等。同时,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成果进行可视化展示,方便工程人员直观地了解测量区域的地形地貌和工程建设情况 。

五、工程测量中数据融合与协同处理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面临的问题

数据兼容性问题:多源数据在格式、坐标系、时间基准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数据兼容性差,难以直接进行融合处理 。

数据质量问题:不同数据源的数据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数据可能存在噪声、误差、缺失等问题,影响数据融合的效果 。

算法复杂性问题:现有的数据融合算法大多较为复杂,计算量大,对硬件设备要求高,且在实际应用中难以达到理想的融合效果 。

(二)解决方案

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制定统一的数据格式、坐标系和时间基准等标准,规范工程测量数据的采集、存储和传输,提高数据的兼容性 。

优化数据处理流程:加强数据预处理环节,采用先进的数据清洗、去噪和修复技术,提高数据质量;同时,建立数据质量评估体系,对多源数据进行质量评价,筛选出高质量的数据进行融合 。

研发高效的数据融合算法:结合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研发更高效、更智能的数据融合算法,降低算法的复杂性,提高融合效率和精度 。此外,可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提高数据处理能力,满足大规模多源数据融合的需求 。

六、结论

数据融合技术与多源数据协同处理方法在工程测量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整合多源数据的优势,提高工程测量的精度、效率和数据处理质量。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优化数据处理流程和研发高效的数据融合算法等措施,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随着测绘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融合技术与多源数据协同处理方法将不断完善和创新,为工程测量领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推动工程建设向更高效、更精准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胡晓东.多维数据融合在市政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分析[J].工程与建设,2024,38(02):293-294+318.

[2]李延芳,杨顺坡.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水利工程测量信息动态更新系 统[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24,43(01):88-90+138.

[3]刘正,高梓尧.水陆数据融合在水利工程测量领域的研究[C]//辽宁省水利学会.辽宁省水利学会 2023 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沈阳市勘察测绘研究院有限公司;,2023:12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