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职院校学生实习阶段管理中的风险防控研究

作者

梁婧 杨芸艺 庄越

黑龙江职业学院 1 哈尔滨学院 2

一、引言

高职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习阶段作为学生理论学习与职业实践的桥梁,既承载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目标,也面临多种潜在风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能出现职业行为偏差、安全事故、心理适应问题及学习任务延误等风险事件,这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仍存在管理模式单一、信息沟通滞后、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参差不齐以及考核与反馈机制滞后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构建科学、系统、可操作的实习阶段风险防控机制,既能保障学生安全与职业发展,也有助于提升学校管理效能和教育质量。本文在分析理论基础的基础上,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实习阶段管理风险防控的策略,为学校和企业提供可实施的管理方案。

二、高职实习管理的理论支撑与学理依据(一)风险管理视角下的实习阶段控制理论

风险管理理论强调通过系统识别、分析、评估和应对潜在风险,以降低损失和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在高职院校学生实习阶段,风险主要包括安全风险、职业道德风险、法律风险以及心理适应风险[]。通过建立科学的风险识别体系、风险评估模型和应对策略,可以在实习前、中、后各环节进行有效监控与干预,从而保障学生实习的安全性和实效性,为学校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二)高职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指导

教育管理理论为高职院校学生实习管理提供制度与流程设计依据。高职教育强调“校企结合、产教融合”,学生实习环节具有多部门、多主体协同特征。管理理论指出,应通过制度化管理、流程化操作及信息化监控,实现对学生实习全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同时,科学的组织架构和协调机制能够提升实习管理效率,确保校内外资源合理调配与管理目标的有效达成。

(三)职业素养发展理论在学生实习管理中的应用

职业素养发展理论强调在实际工作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学生在实习阶段不仅需要掌握岗位技能,还需提升责任意识、沟通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职业心理适应能力。将职业素养发展理论融入实习管理,可以通过岗位任务设计、导师指导、考核评价与反馈机制,促进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形成自我管理意识和职业行为规范,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高职院校实习管理现状评估与风险识别

(一)管理体系不完善

部分高职院校在实习阶段的管理仍以单一部门为主,缺乏校内多部门协作和校企联动机制,导致风险识别和处理不及时,难以实现统一管理。

(二)信息沟通滞后

学生实习期间信息传递存在延迟或不畅现象。学校、企业与学生之间缺乏高效的信息交流渠道,学生异常行为、工作风险及企业管理需求无法及时反馈,增加了安全隐患和管理盲区。

(三)学生自主意识不足

部分学生缺乏风险防控意识,自我管理能力不高,对实习环境适应不足。在遇到突发情况或违反规范时,学生缺乏主动汇报和自我纠偏行为,加大了管理难度。

(四)监督与评价机制缺位

实习过程中的监督手段单一,多依赖教师定期检查或企业反馈,缺少过程性动态监控。同时,评价体系多以实习成果为主,忽视学生风险防控行为、职业规范遵循和自我管理能力,难以形成闭环管理。

四、实习阶段学生管理风险的应对与控制(一)校内外多部门协同管理架构建设

学校应建立覆盖实习前、实习中和实习后的全程风险管理体系。在实习前,通过安全培训、岗位风险评估、签订安全协议等方式预防潜在风险;实习中,通过日常巡查、信息监控和导师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实习后,进行复盘和经验总结,形成风险数据库,为下一轮实习提供参考[]。

(二)信息整合与预警响应机制优化

信息系统建设:开发或完善实习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学生实习状态、岗位分配、企业反馈和异常信息的实时更新。预警机制:基于风险等级制定分级预警制度,提前识别潜在风险,如安全事故、工作失范及心理异常,并及时触发干预措施。

快速反馈机制:通过线上平台、微信群及校企联络员,确保信息在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快速传递,实现应急响应闭环。

(三)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与职业素养提升途径

风险意识培养:在实习前开展安全教育、职业规范培训及风险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自我防范能力。

自主管理能力强化:通过制定个人实习计划、记录实习日志、开展自我评估等方式,促使学生掌握时间管理、任务规划和自我调整技能。

团队协作与互助:组织学生组建互助小组,形成互相监督、互相支持的机制,增强集体应对风险的能力。

(四)过程监控与持续改进机制构建

过程监控:教师和企业导师通过日常巡查、日志记录、在线打卡及周报检查,实时掌握学生实习动态。

阶段性评估:在实习中期和末期开展分阶段评价,不仅考察实习成果,也评价风险防控行为和职业规范执情况。

复盘与机制优化:事后组织多部门复盘会议,总结风险发生原因、管理漏洞和成功经验,为后续实习管理提供改进依据,实现风险防控机制的持续优化。

(五)建立校企协同机制

推动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的协同管理机制,明确各方职责和信息通道。通过联合培训、联合考核和联合应急演练,实现学校管理、企业监督和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机结合,确保风险防控措施在实习全过程中落地执行[3]。

五、实习管理风险防控成效与价值分析

学生职业素养提升:通过风险防控管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显著增强。

实习管理效率提高:多部门协作和信息共享机制减少信息滞后和管理盲区,提高学校对突发风险的应对速度和处理效率。

风险防控科学化:动态评估与反馈机制保证风险防控措施可操作、可监控,实现管理闭环,促进高职院校实习管理体系科学化、规范化。

六、结论

高职院校学生实习阶段面临多种管理风险,其有效防控不仅关系到学生安全和职业素养培养,也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和校企合作成效。本文从高职学生实习管理的特点出发,分析了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及成因,并提出多层次管理体系建设、信息沟通与预警机制、学生自我管理与职业素养提升以及动态评估与反馈体系等防控策略。研究表明,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风险防控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实习阶段风险,提升学生自主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为高职院校实习管理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保障。未来,应进一步将风险防控机制纳入高职院校管理制度和教育实践中,实现制度化、常态化和动态化管理。

参考文献:

[] 陈凤,韦飞腾,韦翠清,向银环.基于过程管理的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档案管理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03,6(09):38-4.

[]王艳.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西部旅游,00,:46-49.

[3]吉晓芳.浅析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阶段管理[J].新西部(理论版),0,(07):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