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农业的“新”记者:乡村振兴中的传媒角色重塑与内容创新

作者

吴文龙

新疆广播电视台 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830000

引言:新农业时代呼唤“新记者”

现代农业正经历从传统生产向科技化、智能化、生态化的历史性转型。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 年以来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连续25 年增长,2025 年已突破9 万亿元。新农业的“新”不仅体现在生物技术、物联网、智能装备的广泛应用,更在于产业形态与生产关系的重构——从分户小规模生产转向社会化高附加值农业。这场变革亟需传媒工作者突破传统报道范式,成为兼具科技洞察力、产业分析力与人文叙事力的“新记者”,以内容创新赋能乡村振兴。

一、新农业的深度变革:报道对象的重构

1. 科技内核驱动生产革命

2025 年中国智慧农业市场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农业数字化率目标超过 35% 。例如四川“天府粮仓”等平台通过物联网实时采集土壤温湿度、光照数据,结合智能灌溉系统实现精准施肥;寿光智能温室采用机器人完成 24 小时自动化种植作业。这些场景要求记者掌握数字农业术语体系,理解区块链溯源、遥感监测等技术逻辑,避免报道流于表面化。

2. 生态友好导向发展转型

新农业摒弃“高农药、高污染”模式,基因编辑技术培育的抗病虫害品种大幅减少化学制剂使用。记者需深入解读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例如丘陵地区种粮补贴政策调整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绿色认证农产品溢价机制等议题。

3. 三产融合催生新业态

城乡融合发展政策吸引城市人才下乡,休闲农业、冷链物流、农产品电商成为报道富矿。江苏宿迁“农田直播间”带动农产品溢价 30% ,此类案例要求记者剖析商业模式创新背后的供应链重构与社会资本介入逻辑。

二、农业报道的瓶颈:传统模式的失灵

1. 视角局限性与议题窄化

当前报道多聚焦政策解读与成果宣传,对技术落地障碍(如老年农民数字鸿沟)、产业链利益分配矛盾等深度议题涉猎不足。一项对省级涉农媒体的调研显示,仅 12% 的报道涉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产权纠纷问题。

2. 传播效果衰减困境

单向宣传模式导致受众参与度低。某乡村振兴专题报道的跨平台数据显示,含有农民自述短视频的内容互动率是纯文字稿件的7.3 倍,印证“受众主体性缺失”制约传播效能。

3. 专业人才结构性缺失

既懂农业基因组学又擅新媒体运营的复合型记者严重不足。县级融媒体中心仅23%的记者有农业相关学科背景,导致对智慧农业项目的报道常出现技术表述失误。

三、“新记者”的核心能力重塑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化对传媒从业者提出全新能力要求。“新记者”需突破传统报道范式,在技术认知、对话能力与叙事创新层面实现系统性升级,成为衔接农业现代化与公众认知的关键节点。

(一)技术解读能力:从现象观察到机理阐释

1. 科技认知升级:掌握农业科技底层逻辑

技术框架解析能力:需理解智能农业设备运作机理,如多光谱无人机如何通过红外波段识别叶面含水量,区块链溯源系统如何打通生产、加工、物流数据孤岛。典型案例显示,记者在报道“无人农场”时,通过拆解物联网传感器(土壤温湿度监测)、AI 决策系统(灌溉算法模型)、农机响应协议(北斗导航路径规划)三层技术架构,使公众清晰感知“机器如何替代人力决策”。

数据价值转化能力:2024 年新疆粮食增产报道中,记者将农业大数据平台的“气象预警-品种匹配-肥药推荐”决策链转化为动态信息图,直观呈现科技如何降低自然风险。

2. 风险研判视角:平衡技术红利与伦理争议

技术推广的双刃效应:在报道基因编辑作物时,需同步揭示生物安全风险(基因漂移对生态链影响)与产权争议(跨国企业种权垄断问题)。如某媒体推出《黄金大米的科学与争议》专题,既展示维生素A 强化技术对贫困地区营养不良的改善潜力,也访谈 NGO 组织担忧小农种子自主权丧失,推动公众理性讨论。

破除技术万能迷思:强调“人机协同”而非“机器取代”,如智慧农机在丘陵山地的适用局限,需配合农艺专家经验微调模型参数。

(二)深度对话能力:构建多元话语桥梁

1. 主体下沉策略:挖掘田野实践中的时代叙事

沉浸式田野调查:山东记者团队驻村三个月,记录“95 后”农学博士王磊的智慧农场创业历程。通过呈现其父辈“经验种植”与AI 决策系统的冲突(如系统建议节水控肥与传统大水漫灌习惯的对立),折射农业代际更替的阵痛。报道以《与算法掰手腕的老把式》为题,引发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讨论。

微观视角折射宏观变革:跟踪记录甘肃农妇李桂花从直播带货新手到“黄芪西施”的蜕变,揭示数字工具如何重塑农村女性经济地位与社会角色。

2. 跨界对话机制:打破行业认知壁垒

多元主体共识平台搭建:浙江某媒体创设“数字惠农圆桌派”,联动农科院专家(解读土壤检测指标)、供应链企业(分析冷链成本结构)、家庭农场主(反馈补贴申领堵点),促成政策优化——地方政府据此开发“一键申领”补贴APP,到账时效缩短至72 小时。

冲突转化能力:在报道“光伏农场争地”纠纷时,记者组织能源企业与农户辩论,最终促成“农光互补”方案(高支架光伏板下种植耐阴作物),实现双赢叙事。

(三)能力整合:构建“技术-人文-市场”三角模型

“新记者”需以技术为底座、人文为经纬、市场为导向,实现三者动态平衡:

技术理性:确保科学事实的准确性,避免为吸引流量简化技术复杂性;

人文温度:在报道智能养殖场时,同步关注传统养殖户转型中的技能焦虑,推动职业培训资源对接;

市场意识:通过内容产品为产业链赋能,如《冷链24 小时》纪录片带动生鲜企业投资县域冷链中心建设。

核心结论:乡村振兴中的“新记者”能力重塑,本质是要求传媒从业者成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翻译者”与“协同创新者”——既要读懂代码与数据背后的产业革命,又要让变革叙事扎根于泥土之中,最终推动技术红利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四、未来发展:构建协同赋能的报道生态

1. 政策资源对接机制

响应 2025 年中央财政向智慧农业倾斜的政策导向[5],设立“乡村振兴创新报道基金”,支持记者开展跨年度追踪调查。如对数字化试点县进行连续 3 年的对比研究,评估技术推广中的社会成本。

2. 基层传播网络赋能

培训农民成为“田野通讯员”,四川某县组织果园主用手机拍摄无人机喷药过程,自媒体点击量超百万。此类 UGC 内容既可补充专业报道视角,又能激活农村内生传播力。

3. 效果评估体系重构

建立包含“政策转化率”“技术认知度”“产销对接量”等指标的传播效能评估模型,替代简单的阅读量考核。例如助农直播助力农产品销售增长,此类数据应纳入报道价值评估维度。

结语:在泥土中重塑新闻专业主义

当无人收割机驶过金黄麦浪,当区块链芯片记录下草莓的每一程冷链运输,新农业的蓬勃脉动正呼唤传媒人深度融入这场变革。新记者的“新”,在于以科技理性剖析产业变革的底层逻辑,以人文情怀传递乡土中国的转型阵痛,更在于以协同创新搭建城乡互鉴的传播生态。唯有将笔触深入现代农业的根系,方能书写出既有泥土芬芳、又有未来张力的时代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