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成长规律的初中班级管理模式创新
李雪姣
新泰市羊城聚才学校 山东省泰安市 271200 身份证:370982198701090429
引言
初中学生处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阶段,生理上进入青春期,心理上逐渐形成独立意识,认知上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同时在人际交往、价值观念等方面也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传统初中班级管理多采用“教师主导、制度约束”的模式,忽视学生成长的个体差异与阶段性需求,易导致管理效果不佳,甚至抑制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一、初中学生成长规律的核心内涵与管理价值
(一)核心内涵
初中学生成长规律涵盖生理、心理、认知三个核心维度。生理层面,学生进入青春期,身体发育速度加快,第二性征出现,体能与精力显著变化,同时对自身形象与健康关注度提升;心理层面,自我意识增强,渴望独立与认可,情绪波动较大,易出现焦虑、叛逆等心理状态,且对同伴关系与师生关系的需求更为强烈;认知层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发展,能够进行复杂的知识推理与问题分析,但认知深度与广度仍有限,需要借助具体案例与实践活动深化理解,同时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的可塑性较强。
(二)管理价值
基于学生成长规律开展班级管理,具有多方面的管理价值。从学生发展角度,能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阶段性需求,避免“一刀切”的管理方式,为学生提供更贴合其成长节奏的教育引导,助力学生构建健康的心理状态、良好的行为习惯与自主的学习能力;从班级建设角度,能够减少因管理方式不当引发的师生矛盾与学生冲突,增强班级凝聚力,营造和谐、积极的班级氛围;从教师发展角度,促使教师深入了解学生,转变传统管理观念,提升“以生为本”的管理能力,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三)与班级管理的适配性
初中学生成长规律与班级管理存在天然的适配性。生理规律要求班级管理需合理安排体育活动与休息时间,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与形象教育;心理规律要求管理过程中注重情感沟通,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与包容,引导学生正确调节情绪;认知规律要求管理中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学习任务与班级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这种适配性使班级管理不再是单纯的制度执行,而是与学生成长同频共振的教育过程,能够让管理行为更具针对性与有效性。
二、传统初中班级管理模式的问题剖析
(一)管理目标单一化
传统初中班级管理目标多聚焦于“纪律维护”与“成绩提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管理过程中,教师过度关注班级秩序是否稳定、学生成绩是否达标,而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缺乏重视,导致管理目标与学生成长的多元需求脱节。这种单一化的目标设定,易使学生陷入“重成绩、轻素养”的发展误区,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管理方法刚性化
传统班级管理多采用刚性的管理方法,以教师的指令与制度的约束为核心。教师通过制定严格的班级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统一规范,如迟到、违纪即给予批评或惩罚,缺乏对学生行为背后原因的探究与个性化引导;同时,管理过程中较少倾听学生的意见与需求,学生多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难以参与到班级管理决策中。这种刚性化的管理方法,易压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削弱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甚至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三)管理主体单一化
传统班级管理中,教师是唯一的管理主体,学生、家长的参与度较低。教师承担着班级事务的全部决策与执行工作,如班级活动策划、班干部选拔、奖惩评定等,学生仅作为管理对象被动接受安排,缺乏自主管理的机会;家长则多仅在学生出现问题时被通知,未能深度参与到班级管理的日常过程中。这种单一化的管理主体结构,导致管理资源未能充分整合,同时也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家长的协同作用,影响班级管理的整体效果。
三、基于学生成长规律的初中班级管理模式创新路径与效果(一)创新管理目标:从“单一约束”到“多元发展”
基于学生成长规律的班级管理,首先需创新管理目标,实现从“单一约束”到“多元发展”的转变。在纪律维护与成绩提升的基础上,增设心理成长、能力培养、素养提升等目标,如关注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设计心理健康课程、人际交往活动、自主学习小组等,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这种目标创新能够让班级管理更贴合学生的成长规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方向指引。
(二)创新管理方法:从“刚性约束”到“柔性引导
管理方法创新需从“刚性约束”转向“柔性引导”,结合学生的心理与认知规律设计管理策略。心理层面,建立“师生沟通机制”,教师定期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倾听学生的困惑与需求,给予情感支持与心理疏导,避免简单的批评指责;认知层面,采用“情境化管理”,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班级制度的意义,主动遵守规则;行为层面,推行“正向激励”,通过表扬、奖励等方式肯定学生的积极行为,激发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减少负面惩罚的使用。
(三)创新管理主体:从“教师主导”到“多元协同”
管理主体创新需构建“教师-学生-家长”多元协同的管理体系。教师作为引导者,负责制定管理框架与提供专业指导;学生作为核心参与者,通过成立班级自治小组、选拔学生管理员等方式,参与班级活动策划、纪律监督、事务决策等工作,提升自主管理能力;家长作为协同者,通过家长委员会、线上沟通平台等渠道,及时了解班级管理动态,参与班级活动组织与学生教育引导,形成家校共育合力。这种多元协同的管理主体结构,能够整合各方资源,提升班级管理的全面性与有效性。
结束语
基于学生成长规律创新初中班级管理模式,是落实“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通过解析学生成长规律的核心内涵,剖析传统管理模式的问题,从目标、方法、主体三个维度提出创新路径,能够使班级管理更贴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实现从“管理学生”到“发展学生”的转变。从应用效果来看,创新模式不仅能够提升班级管理效率,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助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全面的综合素养。然而,该模式在实践中仍面临学生个体差异适配、家长参与度不均衡等问题,未来需进一步细化创新策略,完善多元协同机制,推动基于学生成长规律的班级管理模式持续优化,为初中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喜. 基于网络信息化的中学班级管理创新模式研究[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下旬刊),2022,(07):201-204.
[2]朱远景.初中班主任德育渗透模式创新探究[J].文理导航(中旬),2022,(02):67-69.
[3]温仁花.浅析初中班主任管理的 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19,(2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