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评价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项目化学习实施策略研究
张淑君
济宁市东门大街小学
引言:《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课程的核心目标在于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发展,其内容涵盖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树立积极生活态度以及培育集体主义精神,旨在为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在此背景下,项目化学习能够有效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念变为具体的教学实践。因此,探索基于学习评价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项目化学习实施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确立评价标准,指导实施道德实践项目
新课标强调,道德与法治课程需注重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其法治意识,同时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教师要借助贴近现实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参与中体会道德与法治的要求。实施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应从整体上把握项目的目标,结合新课标的要求确立多层次的评价标准。具体操作时,教师可凭借评价量表、学生互评等方式,实时跟踪学生在项目活动中的表现。同时,评价标准应根据不同阶段的项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内容。
在《我们班四岁了》一课中,教师需要在项目化学习前明确评价标准,将评价维度具体化为表达清晰度、问题解决能力及创意方案实施情况等方面,向学生说明:“在讨论班级成长经历时,每个人都要尽量把自己的感受说清楚,同时尊重同学意见注意倾听。”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用观察记录表记录学生发言次数、思维逻辑完整性以及合作情况,并在活动中随机提问,检查学生理解班级历史、制定班规过程等事件的情况。学生需先在组内推选一名记录员负责记录组员的意见或方案,然后明确分工同时保持团队协作。课堂中教师需要适时给予口头反馈,可以指出某位学生描述事件详略得当,或者提醒学生倾听同伴补充内容,从而让评价过程自然融入项目活动。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自评或互评,让学生填写简易评价表记录自己或同伴在讨论中表达是否完整、是否主动参与等表现,随后借助汇总记录表及学生填写的简易评价表,具体分析每个学生的表现,并在下次项目中提出改进建议。
二、设计过程评价,监督完成法治任务项目
为培养学生遵守规范的能力,教师需要在项目中采取连续的评估方式,客观记录每一阶段学生的表现。在设计过程评价时可将法治任务划分为若干步骤,为每一步骤设定清晰的观测要点,建立具体的评价框架。教师设计过程评价要关注学生如何思考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以及与他人合作等真实表现,同时还应全面考虑设计任务、实施方式及反馈策略等方面,让评价既能把握整体进展也能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而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改进实践计划。
教师在执教《少让父母为我操心》一课时可以设计过程评价,监督法治任务项目执行情况,记录学生在操作家庭责任任务中的行为表现。其次设置每周任务清单,让学生记录在家庭中主动承担的事务及完成情况,并建立班级任务反馈板展示任务进度、遵守家庭规则以及与家庭成员沟通协作情况。课堂中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操作经历,提出具体问题:“在完成任务时遇到什么困难,如何处理与父母的分工?”观察学生回答内容,记录其思维逻辑、承担责任情况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随后在黑板或电子白板上展示小组任务进度图表,便于全班对比。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应要求每位学生都说明自己承担的任务内容、完成步骤以及遇到的挑战,同时做出即时点评并强调行为细节。此外可以使用过程记录表,对照既定评价标准比较学生每次任务执行情况,分析其执行效率及团队配合水平。
三、开展成果评价,呈现学生项目学习效果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化学习中,教师需要重点关注课堂任务进度、学生行为表现以及小组协作水平,将学生的认知水平、规范意识及责任态度变为具体可见的行动,帮助其明确目标进而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做法。教学设计应从整体出发,设计理解知识、落实行为等方面评价体系,把项目各阶段目标关联评价要点。同时合理规划任务流程、安排交流成果,使项目化学习自然融合学习评价,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观察实践效果,同时也为后续调整学习策略提供依据。
以《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一课为例,教师可设计班级成果展示板,展示每位学生承担家庭责任的情况、执行行为规范及沟通协作情况,并要求其将承担家庭责任的情况以图表或短视频的形式提交。教师需要在黑板或电子白板上实时整理学生成果,同时给予口头反馈指出优点或缺点,让学生分析评价自己及组员执行的任务,并带领其说明执行任务的步骤或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教师借助问答环节观察学生的理解程度,提出“家庭分工中哪些环节最容易忽略,如何提高效率?”问题并记录学生的回应及思路逻辑,将结果对照预先制定的成果评价指标表,随后利用电子档案或纸质记录表汇总数据,生成班级整体成果图并突出每位学生在完成任务中体现的责任意识或操作能力。课堂结束时教师组织学生自我总结,鼓励学生对照评价指标反思个人表现并提出改进策略,同时利用汇报展示横向比较全班完成情况。整个过程中,成果评价紧密结合项目内容,教师借助互动问答及汇报分析的方式具体呈现学生在家庭贡献任务中的行为,让项目化学习效果直观可见。
结束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互动任务或行为观察,鼓励学生主动分析道德与法治情境中的问题,自主制定行动计划并积极开展小组协作。教学实际需要灵活调整任务难度让学生的学习行为清晰可见,并与项目预设目标保持一致。同时多角度记录方式支持学生自我反思,加强其运用学习策略并提高团队合作能力。未来,可尝试将数字化评价工具融合跨学科项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翠霞.项目化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策略探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5,(10):56-58.
[2]董莉彬.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化学习新探[J].华夏教师,2025,(10):73-75.
[3]陈惠玲.项目化学习范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应用探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5,(02):93-95.
[4]罗绍辉.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化学习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4,(08):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