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信息技术及其创新发展研究
丁家玖
霍邱县土地收购储备发展中心 安徽六安–237400
土地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与生产要素,其科学管理与高效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土地管理模式在数据获取效率、分析精度、决策科学性等方面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信息技术的融入成为推动土地管理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一、土地信息技术的核心构成及应用现状
(一)空间信息技术
空间信息技术作为土地信息技术体系的基石,全面支撑土地信息从获取到应用的全流程。地理信息系统(GIS)凭借其强大的空间数据处理能力,能够对土地资源的属性、位置等信息进行整合分析,构建标准化的土地数据库,并通过地图输出、专题图制作等方式实现土地信息的可视化表达,为土地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直观的决策依据。遥感技术(RS)利用卫星、无人机等平台搭载的传感器,可快速获取大范围的地表影像数据,通过影像解译技术识别土地利用类型、监测土地覆盖变化情况,同时能够对耕地的土壤湿度、植被长势等指标进行评估,为耕地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数据支持[1]。全球定位系统(GPS)通过接收卫星信号实现高精度的定位与导航,在土地权属调查中可精准确定界址点的坐标,在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中能够指导工程放样作业,还可对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区域进行实时位置追踪,确保土地管理工作的精准性。
(二)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通过构建“物物相连”的感知网络,成为土地信息实时采集与传输的关键支撑,弥补了传统土地信息获取方式时效性不足的短板。在土地资源管理场景中,物联网技术通过部署各类智能传感设备实现对土地关键参数的实时监测,这些设备包括用于测量土壤墒情的湿度传感器、检测土壤肥力的养分传感器、监测地质环境的位移传感器以及采集气象数据的温湿度、降水量传感器等[2]。
(三)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为土地信息的深度挖掘和智能化利用提供了核心动力,是土地信息技术向智能化升级的关键。大数据技术针对土地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多源异构数据,包括空间信息技术获取的地理空间数据、物联网技术采集的实时感知数据,以及土地权属登记、土地交易、规划审批等业务数据,通过数据清洗、去重、转换等预处理手段,将分散的数据整合为结构化、标准化的土地大数据资源,解决了传统土地数据分散存储、难以复用的问题。
二、土地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关键方向
(一)数据治理创新
数据治理创新是破解当前土地信息技术应用中数据瓶颈的核心路径,为后续技术融合与场景拓展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由于空间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分属不同技术领域,其产生的数据在格式、标准、采集频率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数据孤岛”现象普遍存在,数据融合难度较大[3]。数据治理创新首先需制定统一的土地数据共享标准,明确数据分类体系、元数据规范、数据接口标准等内容,确保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土地数据能够实现互联互通。其次,构建
-边-端”协同的土地数据存储与处理架构,终端设备负责数据采集,边缘节点承担实时数据的初步处理与筛选,云端平台则进行大规模数据的存储、深度分析与共享服务,通过这种架构减少数据传输压力,提升数据处理效率。
(二)技术融合创新
技术融合创新通过打破不同技术之间的壁垒,实现各类土地信息技术的优势互补,全面提升土地信息技术的整体应用效能。这种融合以空间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应用为基础,围绕土地管理的核心需求展开。在土地动态监测领域, 遥感技术获取的高分辨率影像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图像识别算法相结合,可实现土地利用变化区 率和精度,解决传统人工解译耗时费力、主观性强的问题。在土地规 能力与大数据技术融合,整合人口、经济、交通等多维度数据,构建土地利用 规划方案的实施效果,为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土地权属管理领域,将物联网技术采集 查数据与区块链技术结合,利用区块链的不可篡改特性实现权属数据的全程存证,确保土地权属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提升权属登记的公信力。
(三)应用场景创新
应用场景创新以技术融合形成的综合技术能力为支撑,将土地信息技术与土地管理的具体业务场景深度结合,拓展技术的应用边界,提升土地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场景中,综合运用遥感技术、GIS 技术与大数据分析,可对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类生态要素的空间分布、相互关联及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监测,在此基础上构建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估模型,科学划定生态修复区域与优先级;同时结合物联网感知的水文、植被、土壤等实时数据,制定针对性的修复方案,并通过三维 GIS 实现修复过程的可视化模拟与效果动态评估,推动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在矿山生态修复场景中,通过无人机遥感与激光雷达技术获取矿山废弃地的地形地貌、植被覆盖、土壤污染等详细信息,利用 GIS 技术整合多源数据构建矿山修复基础数据库;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对修复区域的土壤改良方案、植被配置模式进行优化设计,在修复实施阶段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土壤质量、植被成活率等指标,最终依托大数据平台对修复成效进行综合评价,为矿山生态修复的精准实施与长效管护提供技术支撑。(增加在山水林田湖草和矿山生态修复应用场景)
(四)安全体系创新
安全体系创新针对土地信息技术创新过程中凸显的信息安全风险,构建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保障体系,为数据治理、技术融合和应用场景创新提供安全支撑。随着土地数据的集中化存储和广泛共享,土地权属、规划等敏感数据的泄露、篡改风险逐渐增加,而技术融合与场景拓展进一步扩大了安全风险的影响范围。安全体系创新首先需建立分级分类的土地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根据数据的敏感程度和重要性划分安全等级,针对不同等级的数据制定差异化的保护策略,明确数据采集、存储、传输、使用等各环节的安全责任。其次,在技术层面构建多层次的安全防护网,在数据采集阶段采用加密传输技术确保数据传输过程的安全;在数据使用阶段建立严格的访问控制机制,通过身份认证、权限管理等手段限制非授权人员的数据访问,同时部署安全审计系统,对数据操作行为进行全程记录,实现安全事件的可追溯。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土地信息技术核心构成及创新发展方向的系统研究,明确了空间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共同构成了土地信息技术的核心体系,同时,从数据治理、技术融合、应用场景、安全体系四个维度提出的创新发展方向,针对性解决了当前土地信息技术应用中的数据壁垒、协同不足等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婷婷.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及展望[J].南方农机,2025,56(11):105-108+120.
[2]邹畅.土地信息系统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的应用[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25,43(04):60-62.
[3]丁翔.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测绘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21,6(05):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