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余热回收系统的设计与能效提升研究
任述伟
中电建湖北电力建设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80
引言
内燃机在各类工业及交通运输设备中应用广泛,运行时会产生大量废热,有效回收利用这些废热,提升整体系统能效,成了节能减排领域重要研究课题,现有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废热回收问题,仍存在不少技术瓶颈,回收效率与系统稳定性间的平衡尤其突出。设计高效内燃机余热回收系统很重要,本文分析内燃机废热来源及特点,提出创新余热回收方案,结合能效优化技术,探讨设计阶段如何提升余热回收系统能效,实验数据验证后,本研究为内燃机节能减排技术提供可行性方案,也为实际应用优化提供支持。
1.内燃机余热回收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1.1 当前内燃机余热回收系统的技术分析
内燃机余热回收现有系统包含废气涡轮增压技术、有机朗肯循环(ORC)、热电发电技术以及废气再循环等常见模式,这些技术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呈现出各不相同的特点,废气涡轮增压技术着重利用废气中蕴含的能量来提升内燃机的进气压力,有机朗肯循环技术则是经过工质发生相变产生的能量转换为实际的动力输出,热电发电技术依靠特定的热电材料特性将收集到的热能直接转变为可用电能上述这些方法在实际实验操作与各类应用场景中虽已取得一定程度的成效,但依旧受到热效率存在局限、系统集成过程复杂性偏高以及设备实际运行时稳定性不够等问题的影响,不同系统在适应能力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有机朗肯循环(ORC)系统对于温度窗口有着较高的要求,而热电发电技术则受限于所使用材料自身的转换效率,从整体情况来看,现阶段的内燃机余热回收技术尚未形成成熟稳定的产业化推广模式,其实际应用更多集中在实验验证阶段与部分局部领域,迫切需要经过技术层面的优化改进和系统之间的集成整合来全面提升整体性能表现。
1.2 余热回收技术的发展方向与挑战
未来内燃机余热回收技术发展方向聚焦高效能量转换与系统轻量化两点,能量转换层面,提升换热器传热效率、优化工质热力学性能匹配是研究核心,以此适配不同工况下的废热波动情况,轻量化层面,需采用新型合金与复合材料减轻系统重量,降低对内燃机本体结构造成的额外负荷。面临的挑战主要是成本与稳定性间的矛盾,先进材料和高效转换设备常会推高整体造价,影响批量推广的可行性,运行环境复杂性是另一制约因素,车辆工况多变、发动机负荷频繁波动,让余热回收系统难保持稳定高效输出。
2.新型内燃机余热回收系统设计方案
2.1 系统设计原理与关键技术
新型余热回收系统设计思路强调热能利用路径的多样化与模块化构造,系统把废气高温段当作主要回收源头,结合废冷却液与润滑油的中低温余热,达成分级利用效果,关键技术聚焦高效换热器设计、相变工质的合理选取以及余热驱动装置的动态调控机制。换热器采用紧凑型板翅式或微通道构造,能在有限体积里明显加大传热面积,工质选择上,不同应用场景应挑取热稳定性较高且蒸发温度较低的有机工质,保障能量转换过程的稳定状态,动态调控环节依靠传感器与智能控制算法,依据发动机负荷和排气温度的实时变动,自动调节回收强度和工质循环速率,提升整体能效水平。
2.2 系统优化设计与能效提升策略
系统优化需考虑热流分配与能量匹配的协调,多工质耦合循环可解决单一工质效率不足,实现宽工况稳定回收,能效提升可强化传热表面结构设计、优化流体通道布局、采用余热驱动辅助装置达成,换热器通道内增加扰流结构能提高传热系数;分区流动设计可实现废气高温与中低温热源分级利用。系统控制策略智能化很关键,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能效优化模型能预测工况变化,提前调整系统参数,避免滞后调控导致的能量损失,结合整机实验数据,优化设计后的系统功率输出与燃油消耗率均有明显改善。
3.余热回收系统的实验与效果评估
3.1 实验方法与系统搭建
实验部分结合台架测试与实际运行验证,台架实验选取单缸或多缸内燃机,安装温度与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废气温度、流量及冷却液余热,系统搭建选用模块化换热器和小型有机朗肯循环装置作为回收核心,搭配变频泵和智能控制器维持工质循环稳定,实验工况包含怠速、中低负荷及高负荷等多种运行状态,考察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响应与能量转换情况。长期运行实验同步进行,检验设备耐久性与热稳定性,设计方案需在实验室条件下发挥效果,满足实际使用需求,台架测试中,传感器数据每 10 秒记录一次,覆盖从启动到停机的完整周期;实际运行验证选取城市道路、高速公路及山路等场景,累计测试时长超 500 小时,不同负荷下,系统能量转换效率波动控制在 5%l% ,长期运行后核心部件性能衰减不超过 3% ,各项指标均符合预设标准,为方案可行性提供直接依据。
3.2 余热回收效果分析与能效提升
实验结果显示,所设计的余热回收系统能在不同工况下实现稳定能量回收,高负荷运行时,废气热能利用效率提升明显,发电或动力辅助模块输出功率增加幅度超过传统系统,中低负荷条件下,智能调控维持工质循环速率,避免能效波动过大问题。冷却液余热回收进一步提高整体系统热利用率,让发动机燃油消耗率明显下降,对比数据分析发现,优化后系统在热效率提升、油耗降低及排放控制方面都有实用价值,显现较高应用前景,不同实验阶段数据一致性也验证设计方案可靠性和可复制性,为后续大规模推广应用打下基础。
结语
本文聚焦内燃机余热回收系统设计与能效提升,研究覆盖技术现状、系统设计及实验验证,分析较为系统,余热回收路径优化与关键部件改进,可提高废热利用效率,降低燃油消耗与排放负担。新型设计方案在热能分级利用和智能控制上适应性较强,应用潜力突出,不同工况下,系统稳定性与高效性经实验结果验证,为后续工程应用及产业化推广提供技术支持与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刘建国,陈文龙.内燃机余热回收系统优化设计与应用研究[J].内燃机工程,2022,43(6):75-82.
[2]周凯,孙志强.有机朗肯循环在发动机余热利用中的应用与能效分析[J].动力工程学报,2023,43(4):11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