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构图与留白在具象雕塑创作中的实践应用
徐紫潇 徐兴所
1. 2022 级在校生本科 6550002.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2.高级工艺美术师2.云南省雕塑艺术家
一、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代艺术创新提供深厚底蕴,国画构图的“经营位置”与留白的“虚实相生”,是承载东方美学与哲学智慧的核心艺术语言。当前具象雕塑创作中,部分作品因过度侧重形态复刻而弱化精神表达,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也多停留在表层符号,未能转化为内在美学支撑,导致作品文化辨识度与艺术感染力不足。因此,系统梳理国画构图与留白在具象雕塑中的适配性应用方法,探索传统美学理念向三维雕塑语言的转化路径,对丰富具象雕塑的创作维度、提升作品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张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画构图与留白的核心内涵
国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构图与留白是承载东方美学思想与哲学智慧的艺术语言,非单纯视觉排布技巧。构图以“经营位置”为要,通过物象主次、虚实、疏密排布追求“气脉贯通”,是“天人合一”哲学观的艺术表达[1];留白作为画面有机部分,依“虚实相生”原则营造意境、引导想象[2]。二者为具象雕塑提供借鉴,可助其优化空间布局、打破实体局限,实现写实性与东方美学含蓄深远的融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雕塑领域的转化。
三、国画构图在具象雕塑创作中的实践路径
(一)主次分明:构建雕塑的视觉焦点与叙事逻辑
国画构图“主次分明”原则,通过强化主体、弱化次要元素明确画面重点,在具象雕塑中可转化为对主体与环境、核心形象与辅助元素的关系处理。人物具象雕塑创作中,以历史人物雕塑为例,需先确定核心表达主题,若聚焦精神气质,可强化面部表情、肢体动态等核心部位塑造,简化底座与背景,如文人雕塑突出持卷手部姿态与从容神情,底座以简洁线条配浅浮雕云纹,实现“主显次隐”。场景类雕塑借鉴国画长卷“分段叙事、气脉相连”特点,划分“场景单元”并聚焦核心情节,借人物动作、视线或环境元素衔接,如“市井生活”雕塑设“街头叫卖”“茶馆闲谈”“孩童嬉戏”单元,以弯曲石板路串联,让整体兼具清晰叙事与流动感,避免单调。
(二)疏密有致:优化雕塑的空间节奏与视觉张力
国画构图“疏密有致”原则,借物象疏密对比营造节奏变化与视觉张力,在具象雕塑中可转化为对实体与空间、物象排列密度的处理,呈现“张弛有度”美感。单体雕塑创作中,此原则体现为结构“繁简对比”,如“雄狮”雕塑,对头部、鬃毛等核心部位做“密”刻画以显威严,对躯干、四肢做“疏”处理简化线条,借疏密对比增强视觉冲击力,避免细节堆砌导致臃肿。群像雕塑创作中,“疏密有致”体现为人物排列“空间布局”,可借鉴“攒三聚五”技巧,将人物分组并保留空白,借姿态、朝向形成呼应。如“劳动者群像”,5人分两组,一组 3 人紧密协作、一组 2 人宽距休息,以工具架过渡,使布局疏朗透气又紧凑有序,保障整体“气脉贯通”。
四、国画留白在具象雕塑创作中的创新应用
(一)实体与虚空的互动:拓展雕塑的空间意境
国画留白以“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为核心,依托虚空与物象的互动延伸画面意境,该理念应用于具象雕塑创作,可突破“雕塑必为完整实体”的传统认知。通过实体雕塑与虚空空间的有机融合,能赋予作品“可呼吸”的空间层次,进而传递更丰富的情感与精神内涵。在人物具象雕塑创作中,可摒弃传统“完整塑造”模式,采用“局部实体、局部虚空”的处理方式,将虚空转化为人物情感与精神的延伸载体,既保留具象雕塑的写实基础,又为观者预留对人物背后故事的想象空间。在环境具象雕塑创作中,需注重与周边空间的融合,借雕塑实体与环境虚空的互动弱化割裂感,使雕塑成为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与环境中的自然元素、人文活动形成虚实相生的关系,提升作品的生命力与感染力。
(二)“负空间”的巧用:强化雕塑的视觉引导与情感共鸣
国画留白中的“负空间”,虽无具体形象,却对画面平衡与视觉引导至关重要。将此理念融入具象雕塑创作,雕塑实体间、雕塑与环境间的空白区域,经设计可成为引导视线、传递情感的核心载体。单体具象雕塑创作中,“负空间”能平衡视觉重量、聚焦视线焦点。可依据雕塑主体动态,设计大小互补、形态呼应的负空间,调整视觉重心,引导观者沿实体形态感知作品韵律,使雕塑在三维空间呈现稳定且灵动的视觉效果。叙事类具象雕塑创作中,“负空间”可营造“叙事留白”,不直白刻画情节细节,而是通过预留负空间制造“叙事缺口”,引导观者主动补全情节,深化对作品情感的感知,让叙事更含蓄,增强作品感染力。
五、实践案例分析
雕塑家吴为山的《孔子像》,是国画构图与留白思维在具象雕塑中应用的典型范例,实现了传统艺术与雕塑语言的深度融合。构图上,作品遵循国画主次分明原则,以孔子头部为视觉核心,通过精细面部刻画传递其“温而厉,威而不猛”的精神气质;身躯采用疏朗处理,衣纹线条简练,避免细节堆砌,确保视线聚焦头部,彰显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同时依循国画气脉贯通逻辑,借前倾身姿与下垂手部形成视觉流线,赋予静态雕塑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保障整体连贯性[3]。留白应用上,作品打破传统人物雕塑完整实体局限,衣袍处借折叠垂坠形成多组负空间,减轻视觉重量并象征孔子思想的开放性与包容性;雕塑与底座连接做虚化处理,形成虚空区域,增强向上感的同时,凸显孔子思想超越时空的深远影响,赋予作品精神张力。
六、结语
国画构图与留白在具象雕塑中的实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创新。其为雕塑提供空间布局依据、打破实体局限,创作者需深挖文化内涵,结合 3D 打印、光影等现代技术转化精神内核,实现“传统为体、现代为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中焕发生机,为世界雕塑艺术提供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胡振江.国画构图技巧在生态园林纪录片中的演绎——以纪录片《园林》为例[J].林产工业,2023(08):93-94.
[2]马羽桐.留白手法在中国画创作中的价值与应用[J].新传奇,2025(23):38-40.
[3]辛文.吴为山作品《孔子》像在巴西落成[J].美术观察,2017(12):37.
作者简介:徐紫潇,汉族,2004 年 4 月生, 2022 级在校生本科。专业:艺术与设计学院绘画专业。
第二作者:徐兴所,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云南省雕塑艺术家,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职业技能评价质量质督导员,云南中国西部研究发展促进会副会长,云南省老干部诗词协会副会长,2025 全球同拍中国年阳光工匠大使,景颇族文化传播大使,云南省曲靖市“麒麟英才育才文化名家”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客座教授,云南闳云文艺创作有限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