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指南要素:开展二十四节气游戏课程教学
邵敏洁
江苏省张家港市塘桥中心幼儿园 215611
【概要】《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幼儿发展的多个领域,强调通过生活化、游戏化的体验式学习,帮助幼儿感知文化多样性,激发民族自豪感。本文阐述二十四节气活动在幼儿园开展的意义,以及开展教学的实践做法,旨在帮助幼儿学习和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和知识。
《指南》中指出,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幼儿园孩子们感受到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同时激发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它可以成为幼儿园中一种独特的、有效的课程资源,帮助幼儿学习二十四节气文化和知识,为其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夯实基础。
一、在幼儿园开展二十四节气游戏课程的意义
幼儿园阶段的孩子们出于对世界有着强烈好奇心的时期,他们对于周围发生的一切都有着十足的兴趣,并且有着探索和学习的精神。幼儿园、教师开展相关的二十四节气游戏化课程对培育和提升孩子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孩子们对于新奇事物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为此,教师要深度把握“二十四节气”的教育意义,并且将其和日常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幼儿园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化和多样化,帮助幼儿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幼儿园整体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二、二十四节气游戏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一)层层分解:探索二十四节气游戏课程内容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季节的变化进行区分的,教师在进行课程的安排是需按照这一原则进行,可以将整体的节气学习分为春夏秋冬四个板块,每个板块针对其中的节气进行详细的讲解,结合一定的游戏和互动,增加孩子们对于节气的含义理解以及节气的特征,以便孩子们掌握不同节气之间的区别。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幼儿最近发展区,指导幼儿进行科学化、渐进式的游戏化学习。此外,教师还应该将二十四节气的教学和孩子们的日常活动相结合,对于节气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进行适当举例,可以帮助孩子们对于节气的理解以及帮助孩子们强化不同节气之间的不同之处,也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实用性。教师还应该从儿童的角度丰富和拓展“二十四节气”的内涵。如不同植物在不同节气的变化,天气的变化,在不同节气特定的饮食习惯,以及人们某些特定的服装等。通过简单有趣的游戏,能够使孩子们直接地感受到“二十四节气”,增强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二)处处可玩:创设二十四节气游戏课程环境
在迎来具体的节气时,教师应该营造相应的节气氛围。师幼可以对教室,园内进行恰当的布局,举行一些节气相关的活动,使孩子们快乐地感受到节气的气息和氛围,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中华传统文化。一是创设传统种植园区。师幼开辟水养植物区,多肉和彩叶种养区,供幼儿体验自然,认识植物,熟悉植物的成长条件,了解阳光、空气、水等资源和植物的关系;二是创设农耕体验区。农耕体验区主要包括瓜果蔬菜区、果林区和小农庄。小农庄是幼儿开展二十四节气耕种活动的重要基地,幼儿通过体验播种、施肥、浇水、除虫、拔草和收获等农耕活动,了解农作物生长的过程,学习按照科学的方法照顾农作物,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之处,学习与自然和谐相处;三是现代耕读区。它利用现代先进种植技术和理念,将农耕体验区拓展到楼顶、墙壁、走廊、专门室内等空间上,师幼开展温棚、无土、水培栽种,让幼儿体验绿色科技的力量,这样师幼在幼儿园处处打造二十四节气区域,为幼儿随时有开展有关节气游戏活动奠定了基础。
(三)由浅到深:优化二十四节气游戏课程内涵
教师除了常规化开展二十四节气游戏化课程之外,还要由浅到深,优化二十四节气游戏课程内涵。首先,做好二十四节气游戏化课程主题教学。教师通过五大领域的渗透,促进幼儿获取新经验。例如,教师优化“惊蛰”课程,组织开展了科学活动“惊蛰微种植”、社会活动“惊蛰”、健康活动“健康食谱调查”等游戏化活动,带领幼儿了解了惊蛰节气的特点和主要习俗。其次,优化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二十四节气游戏化课程。例如,我们开展了混合幼儿班级的“二十四节气”教育模式,让大班孩子带领小班、中班孩子在秋分之日挖红薯、烤红薯、做红薯干、烧红薯饭的游戏活动;在春分之日,中小班幼儿进行游园、郊游活动;再是,优化日常生活渗透二十四节气教育。教师充分利用晨谈、入园、就餐、散步等时间,以小组或者个别的形式渗透节气课程学习。例如,在“秋分”节气学习时,幼儿种植萝卜、白菜等,孩子们在饭后散步、离园时观察它们的生长,让幼儿了解秋分节气在农耕上的意义。
(四)家园共育:拓展二十四节气游戏课程学习
在二十四节气游戏化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家园共育模式,促进幼儿观察力、探究能力和文化认同感的培养。例如,教师设计家庭亲子自然观察活动的任务,如小区柳树、荷花在春分、立夏、大暑、寒露、立冬、大寒时节的外观变化。班级节气亲子美食制作,如在夏至时节,家长进班级与自己孩子开展包粽子的纪念屈原的活动;节气民俗亲子绘本共读活动,如家长与孩子在家阅读《二十四节气》绘本,与孩子一起朗诵《九九歌》。另外,教师与家长定期举办“节气游戏成果展”,展示幼儿家庭共同完成的手工作品(如荷花灯、节节虫)、观察日记等,通过教师、家长点评和同伴互评,激发幼儿持续参与游戏活动的热情。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共享平台,通过本园线上渠道,分享节气课程资源包,含节气习俗、亲子活动视频、图片,以及家庭亲子活动的建议,为家庭节气学习提供个性化指导。
(五)时时评价:推动二十四节气游戏课程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事关教育强国的成效。我们积极探索科学的,具有本园(班)特色的二十四节日游戏化课程的评价框架。首先,构建园内管理层面,教师自评,以及家长和幼儿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园内管理层者,包括园长和园内督导,进班听课,对老师教学进行评价;教师是评价探索者与应用者,利用自我反思、案例分析、观察分析等方式在课程中、课程后等各阶段进行反思与评价,评价贯穿整个课程,与课程同步。教师之间利用平时观摩活动、教研等时间,采用评价工具,对本次课程的开展进行评价。其次,我们创新动态的科学评价机制。我园在二十四节气课程评价中搭建分层反馈机制,重视课程设计的阶段性评价、过程性评和终结性评价,关注搜集本课程设计、实施、反思等各阶段的证据,以此证据评估本课程质量,促进本课程持续优化。
总之,指南为教师开展二十四节气游戏课程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师应该从儿童视角去理解相应的节气,对于教学的内容、环节,以及评价的设置要不断优化,让课程学习更加科学化和趣味性,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让二十四节气的种子在孩子的身上生根发芽,让民族文化根植于每名幼儿幼小的心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
[2]任莹莹.二十四节气文化在少儿中的传承方式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报,2019(6):48-50